遠音
關燈
小
中
大
。
與同學一起,有機會自由自在地吃到漢堡、薯條、牛排這些以前無法觸碰的食物。
生平嘗到第一口冰淇淋的滋味,覺得這無疑是自由的象征。
但很快她就厭棄高熱量或多種加工的食物,吃完之後覺得體内燥熱難以入眠。
隻有年少時習慣的飲食體系能夠帶來撫慰。
這是已被亞瑟塑造成形的生活方式。
在浴缸裡放滿熱水,灑入檸檬香茅草精油。
躺進去深深呼吸,浸泡約二十分鐘。
臨睡前她翻開放在床頭櫃上的書。
這本用普通白紙打印出來的書有手繪水彩的封面和插圖,依次翻開,繪有彩虹、瀑布、山谷裡的寺院、一座高原之城、大湖、白塔及一尊綠度母像。
有人出于熱愛精心為它配上插圖,卻又把它放在咖啡店的小桌上留給他人。
當時她打開内頁發現夾着一張小紙條,上面寫着,你可以帶走。
讀完之後再次放置在幹淨場所的桌子上。
請善待此書。
這是她第三遍閱讀,已讀到後三分之一。
自離開島上她很少閱讀,也不再閱讀任何其他無關書籍。
大概覺得到了需要隻以心去直接體認現實的階段。
這本書是她來到不丹的指南針。
他醒來,慢慢睜開眼睛,重新打量這座荒廢的佛殿庭院。
風中的大麗花微微搖晃枝幹,燕子仍在輕聲鳴叫出入巢穴。
已近暮色,她坐在他的身邊,安靜地看着花園,仿佛她是流逝的時間裡不曾移動的坐标。
仿佛在渺小的瞬間裡她凝望着永恒。
她用手撫摸他的額頭,說,你睡着的時候像正在回家的孩子。
他說,剛才我在夢中見到母親。
她在莊園草地上修剪月季花,是法國人喜愛的一種白色月季,叫雪山女神。
母親還很年輕,穿着夏季細棉袍子,戴松耳石耳環,光着腳。
我聞到風中清淡略帶着酸澀的花朵芳香。
等到薰衣草的旺季開始,他們會開始忙碌,長時間在田地裡收割。
那時母親回家渾身都是薰衣草氣味。
莊園裡有老舊的露天遊泳池,長滿青苔,有野生小魚。
這是我的天堂。
我經常清理完雜草之後,脫光衣服跳進裡面。
水波清涼,陽光暴曬在眼皮上。
小魚在肌膚上滑行。
把頭沉到水底覺得世界在消失,隻與自己同在。
以前我就想過,每個人,每種事物,原子光點彙聚成整體,它們也許可以同時存在于多種維度,此時此地隻是當下被投射的映像。
除此之外的運行離開我們受限的視野。
夢裡回到童年場景,恍惚間全是年少的記憶碎片。
聽到各種混雜聲響也聽到你的心跳,這兩個平行層面各行其是又同時存在。
人生如夢無法分辨,就像現在,我在這裡,你在這裡,但我們也許還同時存在于過去和未來。
她說,那些過去和未來的我們,都在此刻與我們同在嗎。
是的。
如果我們看到自己整體性的存在。
閱讀的甯靜感帶來撫慰與困意。
她把書放在枕邊,翻身睡去。
2 冬日時分,茫茫無際的海天交會處。
她看到海面湧動雪白潮水,一次次快速沖擊,巨浪拍打海灘發出轟鳴。
沙灘上鋪滿不計其數的鵝卵石,每一顆花紋獨具。
黑色卵石上面劃滿一圈圈白色線條,簡潔的幾何體灰色條紋,如玉般潤白,白底上綻開暗紅色梅花形圓點,自然的心髒形狀,以及一面黑灰一面綠底黑紋……這些圖案内含寓意,讓人聯想到自然萬象。
銀河,宇宙,湖泊,星辰,眼淚,愛人的心髒,大地,六字真言,種種。
她蹲下來仔細撫摸它們,觀賞儲留其上時間的信息。
站起身頂風前行,大風猛烈吹起長發覆裹臉上,穿透身上的衣服。
前方是一列廓形清冷的山崗映襯海灘。
在背後堤岸上,男人注視着她,用手中的萊卡相機為她拍下幾張照片。
其中兩張後來成為她離開孤島之前的留念。
一張照片是近側面,如絲黑發随風飛揚,半邊臉微微側對大海,露出濃黑眉毛和月亮般的面頰,耳垂上有一枚銀色圓釘耳環。
另一張,雙手插入外套口袋,裹緊身體埋頭往前走。
她穿淺灰色上衣、藏藍長裙,裹着黑羊毛大衣,清瘦肩膀與身影孑然孤單。
這是最後一次在海邊散步。
在花蓮。
她轉身走回到男人身邊時做出決定,看着他的眼睛,說,我們結婚吧。
那年她三十二歲。
這一刻有标志性象征。
告别過往與遊蕩,找到栖息地,試圖相夫教子、讓心靠岸。
婚姻是嶄新開始,也是一道分水嶺。
如果說年輕時候的她,是河流中漫無目的、漂泊無定的種子,遇見懷玉,是遇見山谷中的土壤。
她希冀紮根、生長、開花、結果。
但最終現實告訴她,這并不是安穩圓滿的回歸,而是另一段旅程。
也是内在掙紮與生發的開端。
他比她大十五歲,離異。
兒子在英國讀書,跟随自己的母親生活。
母親已有新的家庭。
相遇時他獨身多年,看起來是性情穩重的生意人。
說不出來這種穩重感如何形成來自何處,大概心裡自有靜定,是天性,也是經曆世事起落之後的心平氣和,帶着些許隐約對世間的失望。
她無從了解他内心的曆史,也無心了解。
兩個人彙合,決定在一起,彼此結盟。
這是遇見的使命。
他獨居多年,生性寡淡,為她決定再次嘗試與女人共同生活已算具足勇氣。
也是宿世的緣分,因緣具足便要實行。
花蓮是他的故鄉。
他們在此地注冊,沒有儀式、婚紗。
她生性自然,不慕虛榮,他贈予一枚小小的鑽石戒指,收在抽屜裡未曾戴上。
随後搬去鹿港一年。
她喜歡小城的偏僻沒落。
隐藏星羅棋布的傳統建築和廟宇,店鋪不複以往繁華港口的氣度,人去樓空,街巷荒蕪。
大族餘留下來的空宅,些許貴重物品存留。
破落之城仍回蕩某種溫柔敦厚的遺風,隻是人不能永久地占有事物,繁華與穩定無法保持不變。
她在此地休息,他推掉大半生意的事情陪伴她。
他們開一間沿街小咖啡店打發時間。
早晨有人進來要一杯咖啡坐着看報紙,發會呆,離開。
附近天後宮在節日時人山人海,街邊小吃攤熱火朝天。
男女老少排長隊購買老字号包子鋪剛出籠的熱包子。
她慢慢擦拭器具,看街上陽光轉移,黃昏垃圾車緩緩駛來,發出悅耳的提示音樂,此時白日也就将盡。
有時她走去龍山寺。
古時建立的寺院保存完好,三進院落,斑駁損落的木質架構和彩繪,被風雨褪淡顔色的磚畫、木雕、頂脊。
隻有進出的衆生已轉換無數世的色身與面目。
她随意走走,經過花草萋萋的庭院,青磚長出苔藓。
一側牆壁上有四行偈子,停下細讀,“萬法皆空明佛性。
一塵不染見禅心。
妙相尊嚴倍有光。
真心靜寂渾無迹。
”镂刻在木匾上的墨字令人心靜,她默默看沒有移步。
那時她尚年輕,無法理解其中涵義。
雖然不過幾個月的婚姻,她已識得再次席卷而來的孤獨。
知道與這個結盟的男子無法相愛,也無法輕易分離。
十七歲,決定離開亞瑟去紐約讀書。
讀戲劇專業。
打工、演出,基本能維持費用。
流連于藝術展覽、跳蚤市場、詩歌朗誦會、讀書會、劇院、汽車電影院……假期與戀人租車旅行,遊蕩歐洲。
如此激烈地探索全新邊界,和人密集交往。
也許是渴望與亞瑟逆向而行。
亞瑟在漫長的流浪之後,選擇開始一種自我隔絕、純潔、克制、嚴謹的聖徒生活。
這反而增強她的叛逆之心。
她年輕的面容日漸呈現東方質地的美感。
在學校時被邀去拍廣告。
與男友紀辰一起嘗試做舞台劇。
個性敏感,具備情緒的爆發力,舞台表演有相當天賦。
嘗試寫劇本、演出、當導演,也會親自動手做服裝、做美工,願意為舞台劇做一切的事情。
不怕吃苦,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去排練、開會、創作,通宵達旦。
餓了吃盒飯,疲累時找個牆角就地而卧。
給亞瑟偶爾寫信。
“我感覺到身心中一股橫沖直撞的力量。
仿佛渴望把自己碎裂,撕開,釋放出其中的壓抑,也包括我對這個世界的無知、畏懼、懷疑與挑釁。
隻有在藝術行為中偶爾體驗到一種忘我,能暫時停止内心的交戰與沖突,讓我覺得平靜。
但這一切并不長久,不過是短暫的維持并仍有變化與反複。
”她知道亞瑟清楚她在說些什麼。
也知道,亞瑟早就經曆過這種無法究竟與徹底的工具與方式。
至少,他在曾經有過的嘗試中并未看到希望。
畢業後決定跟随紀辰到香港,做有探索意味的先鋒的舞台劇。
開始成名,被邀請全世界巡演,陸續得到一些獎項。
紀辰是野心勃勃、志滿意得的男人,格局狹小,對物質世界過于專注與看重。
雖然有充沛的個性和意志推動他們的工作,也是盡責的合作者,對她體貼、愛護,但他熱衷潮流所趨,試圖投人所好獲取外界認可得到大量回報。
對她來說,所做的除謀生更注重生命實踐與提升的意味。
他們形影不離,大部分時間與對方相處、共事,但價值觀始終相悖。
也許,她終究輕視他。
他的心不夠有趣,無力穿透物質世界,無法抵達更深處的确認。
這是一種精神局限。
她不是在城市世俗之物堆積中長大的孩子,接受功利化與合理化的秩序,而是被亞瑟在旅途、大自然、有選擇有隔絕的審美傾向中帶大。
他們與外物保持着一定距離。
她從來沒有被物質世界的價值觀拖着走。
他向她求婚,她意識到自己不夠愛他,隻是習慣與他共存。
但人可以用來相愛的時間應該無多,她總有隐隐不安。
對他說不想結婚,要分手。
他被迫同意。
她在他身邊的這些年,他的生命沒有虛度,雖然隻是她中途停靠的驿站。
最後一次,在東京,他們舉行極為成功的演出,也是她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場演出。
她決定分手後暫停表演,面對突破的瓶頸重新回去學校學習。
那正是她備受關注與愛慕的時候。
沒有接任何商業性廣告,沒有出席過商業活動,除舞台幾乎很少露面。
在關鍵時刻戛然而止,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這樣。
而她知道自己不過是遵從天性而行。
洗盡鉛華,回到美國讀書,重新做回樸素的尋常人。
那時她覺得與心失去聯結,需要找到新的情愛對象,否則欲望全然熄滅。
對當時的她來說,這種熄滅如同死亡。
在酒吧與女朋友們聚會,認識他,來紐約出差的新加坡商人。
她喝好幾杯馬天尼,他坐在吧台邊默默注視她。
男人健壯而溫和,穿着白色襯衣和西服。
她也許是有某種西服情結,覺得這種裝束代表正常而有序的生活,理性而冷靜的秩序。
這對她來說很新奇。
同時她聞到他情感的氣味。
當天晚上跟他回去他住的酒店,在電梯裡,他拿出錢包給她看夾在内頁的照片,是他的妻子和一對兒女,表面溫馨端莊的家庭。
他說,這是我的妻子和孩子。
他喜歡她,但他需要她事先得知和體諒現實規則。
她不動聲色地擡起臉對他微笑。
他是個妥善得體的中年男子。
她對他沒有什麼企圖,隻是用來填空。
這段關系并非不美好。
他離開紐約之後,經常給她寫電子郵件,跟她讨論詩歌與戲劇,噓寒問暖。
并且安排公差,保證每個月過來紐約看她一次。
彼此松散、自由,不關痛癢。
沒有虛僞,不存在占有之心,看起來可以漫漫無期地持續。
一年之後,她認識丹拿。
他曾是她的戲劇觀衆,熱烈愛慕她。
她在郵件裡對男子坦白,說,不能再持續這個關系。
她終究還是喜歡有目标的感情,或者說是有歸宿的感情。
他接受現實,回信說,他很難過,但的确給不出她所要的東西。
丹拿貌似單身,其實有隐形同居女友。
他需索女性的關注、尊重、寵愛、照顧,要求别人讓他滿意。
習慣苛責他人,卻無自覺,這大概就是他幾十年都在不同的女人之間徘徊的原因。
沒有人可以填補他内心那道空虛而焦灼的鴻溝。
他習慣性取悅身邊的女人,但建立起來的都是分裂而膚淺的情感關系。
他不是全心全意的人,也無法建立全心全意的關系。
他從未滿足。
起初再怎樣激情蓬勃,對她驚為天人,經過時間的沖洗,互相之間不停地對撞碰擊,種種較量、妥協之後,剩餘的也就是一份漸漸幹枯的情欲。
漸行漸遠。
一段畸戀,惡戰三年。
精疲力盡。
因為情感苦痛的煎熬帶來的推動力,她接連寫出幾個成功的劇本。
她仍在被關注。
但同時,她敏銳地體察到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心、熱情、野心、欲念正在逐漸退失。
一種難以言喻的倦怠。
夜深人靜時,有時害怕得睡不着。
害怕人生苦短而肉身仍不過是放縱漫遊。
心在警告她,所有人的時間并不多,而人還要在無意義的沖突和糾葛中損耗多久。
她沒有看到自身成長。
功成名就而内心彷徨迷茫的人很多。
她不是唯一受苦的一個。
最後一次與丹拿旅行,在意大利。
羅馬的酒店奢華,房間陳設華麗正對一處複古花園。
即便身臨佳境,他們仍為彼此的孽欲煎熬。
無緣無故心生恨意,劇烈争吵。
他怒掴她,她的嘴角淤血,立時血腫。
他極為惱怒,奪門而去。
面對如此劇痛,她的心反而冷靜下來。
整個人仿佛被冰水激醒,坐在床邊,知道感情持續下滑,彼此再無力氣維系最後一根細絲。
分開之後她獨自去威尼斯。
這是人生最低潮的時期,感情挫敗,對世間的成功感覺虛幻,不知道意義何在。
心裡隻有找到真意的急迫,也許相愛應
與同學一起,有機會自由自在地吃到漢堡、薯條、牛排這些以前無法觸碰的食物。
生平嘗到第一口冰淇淋的滋味,覺得這無疑是自由的象征。
但很快她就厭棄高熱量或多種加工的食物,吃完之後覺得體内燥熱難以入眠。
隻有年少時習慣的飲食體系能夠帶來撫慰。
這是已被亞瑟塑造成形的生活方式。
在浴缸裡放滿熱水,灑入檸檬香茅草精油。
躺進去深深呼吸,浸泡約二十分鐘。
臨睡前她翻開放在床頭櫃上的書。
這本用普通白紙打印出來的書有手繪水彩的封面和插圖,依次翻開,繪有彩虹、瀑布、山谷裡的寺院、一座高原之城、大湖、白塔及一尊綠度母像。
有人出于熱愛精心為它配上插圖,卻又把它放在咖啡店的小桌上留給他人。
當時她打開内頁發現夾着一張小紙條,上面寫着,你可以帶走。
讀完之後再次放置在幹淨場所的桌子上。
請善待此書。
這是她第三遍閱讀,已讀到後三分之一。
自離開島上她很少閱讀,也不再閱讀任何其他無關書籍。
大概覺得到了需要隻以心去直接體認現實的階段。
這本書是她來到不丹的指南針。
他醒來,慢慢睜開眼睛,重新打量這座荒廢的佛殿庭院。
風中的大麗花微微搖晃枝幹,燕子仍在輕聲鳴叫出入巢穴。
已近暮色,她坐在他的身邊,安靜地看着花園,仿佛她是流逝的時間裡不曾移動的坐标。
仿佛在渺小的瞬間裡她凝望着永恒。
她用手撫摸他的額頭,說,你睡着的時候像正在回家的孩子。
他說,剛才我在夢中見到母親。
她在莊園草地上修剪月季花,是法國人喜愛的一種白色月季,叫雪山女神。
母親還很年輕,穿着夏季細棉袍子,戴松耳石耳環,光着腳。
我聞到風中清淡略帶着酸澀的花朵芳香。
等到薰衣草的旺季開始,他們會開始忙碌,長時間在田地裡收割。
那時母親回家渾身都是薰衣草氣味。
莊園裡有老舊的露天遊泳池,長滿青苔,有野生小魚。
這是我的天堂。
我經常清理完雜草之後,脫光衣服跳進裡面。
水波清涼,陽光暴曬在眼皮上。
小魚在肌膚上滑行。
把頭沉到水底覺得世界在消失,隻與自己同在。
以前我就想過,每個人,每種事物,原子光點彙聚成整體,它們也許可以同時存在于多種維度,此時此地隻是當下被投射的映像。
除此之外的運行離開我們受限的視野。
夢裡回到童年場景,恍惚間全是年少的記憶碎片。
聽到各種混雜聲響也聽到你的心跳,這兩個平行層面各行其是又同時存在。
人生如夢無法分辨,就像現在,我在這裡,你在這裡,但我們也許還同時存在于過去和未來。
她說,那些過去和未來的我們,都在此刻與我們同在嗎。
是的。
如果我們看到自己整體性的存在。
閱讀的甯靜感帶來撫慰與困意。
她把書放在枕邊,翻身睡去。
2 冬日時分,茫茫無際的海天交會處。
她看到海面湧動雪白潮水,一次次快速沖擊,巨浪拍打海灘發出轟鳴。
沙灘上鋪滿不計其數的鵝卵石,每一顆花紋獨具。
黑色卵石上面劃滿一圈圈白色線條,簡潔的幾何體灰色條紋,如玉般潤白,白底上綻開暗紅色梅花形圓點,自然的心髒形狀,以及一面黑灰一面綠底黑紋……這些圖案内含寓意,讓人聯想到自然萬象。
銀河,宇宙,湖泊,星辰,眼淚,愛人的心髒,大地,六字真言,種種。
她蹲下來仔細撫摸它們,觀賞儲留其上時間的信息。
站起身頂風前行,大風猛烈吹起長發覆裹臉上,穿透身上的衣服。
前方是一列廓形清冷的山崗映襯海灘。
在背後堤岸上,男人注視着她,用手中的萊卡相機為她拍下幾張照片。
其中兩張後來成為她離開孤島之前的留念。
一張照片是近側面,如絲黑發随風飛揚,半邊臉微微側對大海,露出濃黑眉毛和月亮般的面頰,耳垂上有一枚銀色圓釘耳環。
另一張,雙手插入外套口袋,裹緊身體埋頭往前走。
她穿淺灰色上衣、藏藍長裙,裹着黑羊毛大衣,清瘦肩膀與身影孑然孤單。
這是最後一次在海邊散步。
在花蓮。
她轉身走回到男人身邊時做出決定,看着他的眼睛,說,我們結婚吧。
那年她三十二歲。
這一刻有标志性象征。
告别過往與遊蕩,找到栖息地,試圖相夫教子、讓心靠岸。
婚姻是嶄新開始,也是一道分水嶺。
如果說年輕時候的她,是河流中漫無目的、漂泊無定的種子,遇見懷玉,是遇見山谷中的土壤。
她希冀紮根、生長、開花、結果。
但最終現實告訴她,這并不是安穩圓滿的回歸,而是另一段旅程。
也是内在掙紮與生發的開端。
他比她大十五歲,離異。
兒子在英國讀書,跟随自己的母親生活。
母親已有新的家庭。
相遇時他獨身多年,看起來是性情穩重的生意人。
說不出來這種穩重感如何形成來自何處,大概心裡自有靜定,是天性,也是經曆世事起落之後的心平氣和,帶着些許隐約對世間的失望。
她無從了解他内心的曆史,也無心了解。
兩個人彙合,決定在一起,彼此結盟。
這是遇見的使命。
他獨居多年,生性寡淡,為她決定再次嘗試與女人共同生活已算具足勇氣。
也是宿世的緣分,因緣具足便要實行。
花蓮是他的故鄉。
他們在此地注冊,沒有儀式、婚紗。
她生性自然,不慕虛榮,他贈予一枚小小的鑽石戒指,收在抽屜裡未曾戴上。
随後搬去鹿港一年。
她喜歡小城的偏僻沒落。
隐藏星羅棋布的傳統建築和廟宇,店鋪不複以往繁華港口的氣度,人去樓空,街巷荒蕪。
大族餘留下來的空宅,些許貴重物品存留。
破落之城仍回蕩某種溫柔敦厚的遺風,隻是人不能永久地占有事物,繁華與穩定無法保持不變。
她在此地休息,他推掉大半生意的事情陪伴她。
他們開一間沿街小咖啡店打發時間。
早晨有人進來要一杯咖啡坐着看報紙,發會呆,離開。
附近天後宮在節日時人山人海,街邊小吃攤熱火朝天。
男女老少排長隊購買老字号包子鋪剛出籠的熱包子。
她慢慢擦拭器具,看街上陽光轉移,黃昏垃圾車緩緩駛來,發出悅耳的提示音樂,此時白日也就将盡。
有時她走去龍山寺。
古時建立的寺院保存完好,三進院落,斑駁損落的木質架構和彩繪,被風雨褪淡顔色的磚畫、木雕、頂脊。
隻有進出的衆生已轉換無數世的色身與面目。
她随意走走,經過花草萋萋的庭院,青磚長出苔藓。
一側牆壁上有四行偈子,停下細讀,“萬法皆空明佛性。
一塵不染見禅心。
妙相尊嚴倍有光。
真心靜寂渾無迹。
”镂刻在木匾上的墨字令人心靜,她默默看沒有移步。
那時她尚年輕,無法理解其中涵義。
雖然不過幾個月的婚姻,她已識得再次席卷而來的孤獨。
知道與這個結盟的男子無法相愛,也無法輕易分離。
十七歲,決定離開亞瑟去紐約讀書。
讀戲劇專業。
打工、演出,基本能維持費用。
流連于藝術展覽、跳蚤市場、詩歌朗誦會、讀書會、劇院、汽車電影院……假期與戀人租車旅行,遊蕩歐洲。
如此激烈地探索全新邊界,和人密集交往。
也許是渴望與亞瑟逆向而行。
亞瑟在漫長的流浪之後,選擇開始一種自我隔絕、純潔、克制、嚴謹的聖徒生活。
這反而增強她的叛逆之心。
她年輕的面容日漸呈現東方質地的美感。
在學校時被邀去拍廣告。
與男友紀辰一起嘗試做舞台劇。
個性敏感,具備情緒的爆發力,舞台表演有相當天賦。
嘗試寫劇本、演出、當導演,也會親自動手做服裝、做美工,願意為舞台劇做一切的事情。
不怕吃苦,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去排練、開會、創作,通宵達旦。
餓了吃盒飯,疲累時找個牆角就地而卧。
給亞瑟偶爾寫信。
“我感覺到身心中一股橫沖直撞的力量。
仿佛渴望把自己碎裂,撕開,釋放出其中的壓抑,也包括我對這個世界的無知、畏懼、懷疑與挑釁。
隻有在藝術行為中偶爾體驗到一種忘我,能暫時停止内心的交戰與沖突,讓我覺得平靜。
但這一切并不長久,不過是短暫的維持并仍有變化與反複。
”她知道亞瑟清楚她在說些什麼。
也知道,亞瑟早就經曆過這種無法究竟與徹底的工具與方式。
至少,他在曾經有過的嘗試中并未看到希望。
畢業後決定跟随紀辰到香港,做有探索意味的先鋒的舞台劇。
開始成名,被邀請全世界巡演,陸續得到一些獎項。
紀辰是野心勃勃、志滿意得的男人,格局狹小,對物質世界過于專注與看重。
雖然有充沛的個性和意志推動他們的工作,也是盡責的合作者,對她體貼、愛護,但他熱衷潮流所趨,試圖投人所好獲取外界認可得到大量回報。
對她來說,所做的除謀生更注重生命實踐與提升的意味。
他們形影不離,大部分時間與對方相處、共事,但價值觀始終相悖。
也許,她終究輕視他。
他的心不夠有趣,無力穿透物質世界,無法抵達更深處的确認。
這是一種精神局限。
她不是在城市世俗之物堆積中長大的孩子,接受功利化與合理化的秩序,而是被亞瑟在旅途、大自然、有選擇有隔絕的審美傾向中帶大。
他們與外物保持着一定距離。
她從來沒有被物質世界的價值觀拖着走。
他向她求婚,她意識到自己不夠愛他,隻是習慣與他共存。
但人可以用來相愛的時間應該無多,她總有隐隐不安。
對他說不想結婚,要分手。
他被迫同意。
她在他身邊的這些年,他的生命沒有虛度,雖然隻是她中途停靠的驿站。
最後一次,在東京,他們舉行極為成功的演出,也是她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場演出。
她決定分手後暫停表演,面對突破的瓶頸重新回去學校學習。
那正是她備受關注與愛慕的時候。
沒有接任何商業性廣告,沒有出席過商業活動,除舞台幾乎很少露面。
在關鍵時刻戛然而止,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這樣。
而她知道自己不過是遵從天性而行。
洗盡鉛華,回到美國讀書,重新做回樸素的尋常人。
那時她覺得與心失去聯結,需要找到新的情愛對象,否則欲望全然熄滅。
對當時的她來說,這種熄滅如同死亡。
在酒吧與女朋友們聚會,認識他,來紐約出差的新加坡商人。
她喝好幾杯馬天尼,他坐在吧台邊默默注視她。
男人健壯而溫和,穿着白色襯衣和西服。
她也許是有某種西服情結,覺得這種裝束代表正常而有序的生活,理性而冷靜的秩序。
這對她來說很新奇。
同時她聞到他情感的氣味。
當天晚上跟他回去他住的酒店,在電梯裡,他拿出錢包給她看夾在内頁的照片,是他的妻子和一對兒女,表面溫馨端莊的家庭。
他說,這是我的妻子和孩子。
他喜歡她,但他需要她事先得知和體諒現實規則。
她不動聲色地擡起臉對他微笑。
他是個妥善得體的中年男子。
她對他沒有什麼企圖,隻是用來填空。
這段關系并非不美好。
他離開紐約之後,經常給她寫電子郵件,跟她讨論詩歌與戲劇,噓寒問暖。
并且安排公差,保證每個月過來紐約看她一次。
彼此松散、自由,不關痛癢。
沒有虛僞,不存在占有之心,看起來可以漫漫無期地持續。
一年之後,她認識丹拿。
他曾是她的戲劇觀衆,熱烈愛慕她。
她在郵件裡對男子坦白,說,不能再持續這個關系。
她終究還是喜歡有目标的感情,或者說是有歸宿的感情。
他接受現實,回信說,他很難過,但的确給不出她所要的東西。
丹拿貌似單身,其實有隐形同居女友。
他需索女性的關注、尊重、寵愛、照顧,要求别人讓他滿意。
習慣苛責他人,卻無自覺,這大概就是他幾十年都在不同的女人之間徘徊的原因。
沒有人可以填補他内心那道空虛而焦灼的鴻溝。
他習慣性取悅身邊的女人,但建立起來的都是分裂而膚淺的情感關系。
他不是全心全意的人,也無法建立全心全意的關系。
他從未滿足。
起初再怎樣激情蓬勃,對她驚為天人,經過時間的沖洗,互相之間不停地對撞碰擊,種種較量、妥協之後,剩餘的也就是一份漸漸幹枯的情欲。
漸行漸遠。
一段畸戀,惡戰三年。
精疲力盡。
因為情感苦痛的煎熬帶來的推動力,她接連寫出幾個成功的劇本。
她仍在被關注。
但同時,她敏銳地體察到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心、熱情、野心、欲念正在逐漸退失。
一種難以言喻的倦怠。
夜深人靜時,有時害怕得睡不着。
害怕人生苦短而肉身仍不過是放縱漫遊。
心在警告她,所有人的時間并不多,而人還要在無意義的沖突和糾葛中損耗多久。
她沒有看到自身成長。
功成名就而内心彷徨迷茫的人很多。
她不是唯一受苦的一個。
最後一次與丹拿旅行,在意大利。
羅馬的酒店奢華,房間陳設華麗正對一處複古花園。
即便身臨佳境,他們仍為彼此的孽欲煎熬。
無緣無故心生恨意,劇烈争吵。
他怒掴她,她的嘴角淤血,立時血腫。
他極為惱怒,奪門而去。
面對如此劇痛,她的心反而冷靜下來。
整個人仿佛被冰水激醒,坐在床邊,知道感情持續下滑,彼此再無力氣維系最後一根細絲。
分開之後她獨自去威尼斯。
這是人生最低潮的時期,感情挫敗,對世間的成功感覺虛幻,不知道意義何在。
心裡隻有找到真意的急迫,也許相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