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音
關燈
小
中
大
1
遠音在夢中看到浩浩蕩蕩的行列。
也許是一場祭祀儀式,男女老少身着古式衣袍,臉戴形狀畏怖的動物面具,手持如星辰閃耀的燈火。
看不清他們的臉,不知他們從哪裡來,往何處去。
她意識到此刻自己的軀體透明而無形質,如空氣一般與他們相會。
而這條閃光璀璨的河流生生不息,從遠至近洞穿她的存在。
一聲巨響。
一束升騰而起的絢麗煙花在夜空中爆開。
黑暗中回蕩笑語盈盈,仿佛人群在尋歡作樂,聲音沉寂,近在耳邊又相隔遙遠。
她擡起頭,看到空中花火綻放,熄滅,一明一滅,照亮一處黑黢黢的山谷。
山影連綿,峰頂有白雪。
山崗上顯現一座古老而荒廢的宮殿,像一艘失去消息的大船,停泊在不動之中。
她醒來,發現自己坐在從曼谷飛往廷布的飛機上。
早上九點十五分。
飛機在下降,準備停留在加爾各答。
乘務員走到她的身邊,托盤裡端一杯新鮮橙汁。
四十餘歲臉色黝黑的不丹男子,俯身關切地詢問,你還好嗎,是否需要吃小餅幹或零食。
順手幫她擰開閱讀燈。
她的小桌拉開,上面攤開一本書。
開始上下客人及添加機油。
她身邊空着的鄰位,此刻落座一位男子。
他體型高大,穿着做工考究而體面的西服、昂貴的小牛皮鞋子,微棕色的臉有高原人輪廓但不存傲慢之氣。
他等待稍會跟她搭上話,你好,是第一次去不丹嗎。
是的。
為什麼會想到去不丹。
我在閱讀一本書,裡面提到不丹的某些地點。
他的眼睛閃爍出發亮的興趣,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我也想知道。
我在一家咖啡店偶然撿到一本書。
看起來好像是有人打印的讀物,我反反複複看過好幾遍。
作者沒有署名,書中故事提到一些地點,大部分不存在于物理層面。
地圖上沒有找到。
作品應該可以虛拟地點,虛拟人物。
但我覺得這不是作品,而是真實的故事。
你在追溯其中的線索,因為裡面提到了不丹嗎。
是的。
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開始。
途中他照顧她飲食,遞給她地理雜志閱讀,問詢她的感受。
這些舉動裡沒有狹窄意圖,也許隻是覺得和鄰座的陌生女子說話,提供服務,是男子應盡的基本禮儀。
是一種教養。
他的妻子和小女兒在相隔過道的位置上,同樣衣着華麗。
他走過去給熟睡的孩子蓋被子,含情脈脈親吻妻子的手背。
他未必覺得讓外國人對不丹留下美好印象是他的義務,隻是順其自然地展露美德。
下降前,他說,看着窗外會有驚喜禮物。
可以先打開照相機做好準備。
她說,美好的記憶靠心來保存,我不準備拍照。
飛機試圖降落廷布機場,慢慢沿着山脈貼近飛行,繞行一圈,轉彎一百八十度。
這是第一次近距離看見巍峨入雲的喜馬拉雅山脈。
山壑間遍布密密的房屋,綠意森森中展現出一個靜谧的國度。
這景觀與之前的生活經驗相去甚遠。
她把臉貼在機窗邊俯瞰山谷,眼睛成為無底深淵。
昨天深夜入住泰國機場的轉機特定酒店,感覺疲憊卻徹夜失眠。
醒來時淩晨三點,沐浴,煮熱水,喝咖啡。
收拾好行李。
出門坐上酒店與機場的往返巴士,滿滿一車背着登山包各色人種的旅客,帶着早起的疲憊行色準備去登機。
天際透出曙光,一時不知身在何處。
對她而言這是熟悉的感覺。
年少時跟着亞瑟去旅行,東奔西走,遊蕩在機場、火車站、車站、旅館房間,早起趕路四海為家。
那時亞瑟放蕩不羁,喜歡生活在路上。
在西海岸的家仿佛隻是一處偶爾落腳的旅館。
也許因為早年旅行太多,結婚生子之後她越來越少出門。
大部分出行隻是為陪伴和照顧孩子們去度假。
這個轉折并不勉強,某種感悟早已确立。
她已知人走到哪裡都是一樣。
即便走到天涯海角仍與自心同在。
人需要走出來的是這顆心認知的局限,隻為觀賞風景的旅途對她來說已失去意義。
她很清楚,任何旅途都不過是行走于個體的經驗當中。
那年,她與懷玉從城市中心移居到郊外。
起初住在繁華鬧區的高層公寓,随着孩子們漸漸長大空間不夠用。
樓房靠近馬路主幹道,開窗能聽到汽車與馬路摩擦的聲音轟然不絕,污染的空氣飽含尾氣。
他們決定搬到城市邊緣。
由代理推薦一起去看房。
孩子入睡,懷玉看護他們在車裡等,她一人進入三層大屋,看到空空蕩蕩的花園種着兩棵粗壯海棠。
正值春季花樹開熱烈白花,白色花瓣灑落在混播草坪上。
她對環境有本能的反應,走進樓上樓下各處房間,心裡閃出意念。
這處房間氣氛祥和,适合長輩來住能夠長壽。
那一間有着鈴聲般響亮的特質,适合孩童。
當她走上頂層閣樓,看到法式木格子窗映照出遠處清奇山影。
南邊有河,西邊是果園。
整片贈送閣樓仿佛與世隔絕,後來這裡成為她的區域。
書房、卧室、冥想室都在閣樓,改造成純木結構和榻榻米。
大量書籍陳放,擺一張古式矮方桌。
通常她早晨四點半醒來,洗漱、換衣,靜坐一小時,然後開始給孩子們做早餐。
送走校車之後,在廚房做杯咖啡,吃兩片自制面包,便在花園裡勞作。
她種植花草樹木,每天花費時間在土地上。
噴水、剪枝、除雜草,照料種子出芽。
同時也被充滿蓬勃生命力的植物所撫慰,享受它們以花朵與果實做出的回報。
一兩個小時之後,她脫下膠鞋洗幹淨雙手,坐在廊道裡休息。
此時抽根煙,喝杯熱茶,聽微風陣陣吹過,樹葉草叢摩擦發出各種輕重不一的聲響,生機勃勃。
除家務、照顧孩子、自處,她很少無事進出塵煙滾滾的城區。
空餘時給附近一所孤兒學校義務上課。
院長以前是個成功的房地産商人,近五十歲時因長期心力交瘁生了場大病。
在醫院度過生死關之後,有所領悟,決定改變生活方式停止操勞。
搬到郊外生活,承包農場,建立起一所私立孤兒學校。
她主動提出去他的學校幫助,每周一次帶領孩子們英文閱讀和寫作,講解經典。
通常她不備課,随便翻開頁碼就講,有時一個段落講整堂課,從一個點不斷延伸。
因為有戲劇藝術經驗,也給孩子們組建戲劇社。
她不曾想過,二十幾歲在舞台和聚光燈下備受關注的公衆人物,之後開始隐居,給孩子們教英文和閱讀。
每次去學校授課,她對着鏡子梳理頭發,戴上一對白玉耳墜。
身着白色薄棉襯衣,綠色绉絲半身裙,薄薄塗上口紅,仍保留以前出入各種公開場合留下的習慣,儀容優美地面對他人。
騎自行車去學校。
最近閱讀的是《枕草子》選段。
端午節的菖蒲,過了秋冬還是存在,都變得很是枯白了,甚是難看,便去拿開,預備扔掉,那時聞到當日的餘香,覺得很有意思。
衣服上薰得很好的香,經過了昨日、前日和今日好些時候幾乎忘了。
夜裡将這件衣服蓋上,覺得在那裡邊還有薰過的餘香,比剛薰的還要好。
在月光很亮的晚上,渡過河去,牛行走着,每一舉步,像敲碎了水晶似的,水飛散開去,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她想終有一天他們會體會到這些文字之中的深意與美感,體會到覺知的豐富與幽微,如同春天河流自動融化冰雪。
下課後,她去超市買晚餐所需要的食材與配料,在經常光顧的咖啡店小坐。
要一杯焦糖咖啡,一盤烤熱之後剖成兩半塗上新鮮奶油的肉桂貝谷。
店裡此刻顧客不多,可以安靜地閱讀數十頁書,處理文稿或郵件。
從外觀來看,她有兒有女,丈夫事業有成,穩重顧家。
她本該是一個閑來無事經常流連于美容院做臉做按摩、不時購買一些奢侈名牌、出入社交場合并且珠光寶氣的婦人。
懷玉也許曾希望她落地于物質表面,過符合大部分人價值認同的安穩生活。
但後來他知道,必須容許她不斷持續的自我試驗和裂變,以發展生命進程。
否則她會萎靡不振,失去控制。
每個人都經曆過年少與青春。
肉身無邪、飽滿、緊實,如初綻的蓓蕾爛漫的鮮花,但這一切不會維持不變。
肉身無時無刻不顯示無常,外部、内裡、骨架、肌肉、氣血、經絡……各種可見與不可見,每一秒都在發生變化。
人入中年,更能明顯感覺到身體新陳代謝速度放慢,體力衰落。
如潮水退卻露出荒涼的沙灘。
如一棵樹繁花落盡,枝葉疏離,寂寥而結實的果實終究成形。
如徒勞地用手掬起海水由它于指縫間流逝。
這種感受很難傳遞。
事實上,也是極為私人的感受。
人不能得知時間的秘密,它隻會一點一點展露,以顯示命運的全盤控制及最後的無情等候。
某天,身體裡的定時鬧鐘突然自動爆鳴,提醒察看自己的人生。
她曾對淨湖談論過這種對老去的覺知。
睡覺之前、醒來之後所産生的恐懼。
時間過于快速,而生活日複一日。
有肉身就會感受生老病死之苦。
人無法猜度死亡,不知生命何時會突然中止。
覺得還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還沒有活得完整。
他問,應該做好什麼樣的準備。
怎麼才是完整。
她想了想,說,也許是認真而全力地生活過,愛過,也被愛。
該做的事情都已完成。
你覺得自己還沒有嗎。
是的。
還沒有。
在行李傳送帶上提出箱子。
這隻RIMOWA黑色行李箱,采用鋁鎂合金和聚碳酸酯材質,輕便結實。
随便在箱子裡塞進衣服、書籍,怎麼磕碰劃拉也無所謂。
現在她不适合再背登山包,已非往昔輕松自在的年輕女性。
她成為有些重量感的婦人。
與鄰座男子道再見,機場人稀少。
司導春澤站在出口處,手裡舉着一張白紙,上面寫着她的名字。
春澤身着手織條紋厚棉布長袍,領口像和服,白色袖口很寬,系同色腰帶。
黑色長筒襪子,皮鞋。
這是正式裝束。
按照旅行社的安排與預定,他将開一輛越野車,陪伴和帶領她在不丹的整個旅程。
她走向他,輕輕揮手。
他的眼睛落在她脖子上,贊歎道,一串有故事的美麗的項鍊。
嗨,遠音。
歡迎。
他帶她出門,把行李妥當地在車後箱放置之後,從前座取出一條雪白的哈達,小心抖開,用攤開的雙手捧着,挂到她的脖子上。
這是歡迎遠方客人的傳統禮節。
汽車離開機場,駛往崇山峻嶺。
他說,上任法王住在國外,剛才也抵達機場,在去皇宮的路上給當地人摸頂。
想排下隊讓法王祝福嗎。
我随時可以停車。
前面有道路堵塞已排起長隊。
她說,不用排隊。
車子超過隊伍,她看到老人、男女、孩子、穿着校服的學生在等待,還有人在加入,但有條不紊安然有序。
名貴的吉普車停在路邊,穿黃色僧衣戴太陽眼鏡的法王從車窗裡探出身子,伸手給他們摸頂祈福。
暮色深濃,山谷有薄霧升起,沒有城市慣有的物質刺激,沒有急躁的車來人往,沒有麥當勞、肯德基、交通燈。
這等候着的虔敬的長長隊伍讓人莫名心安。
廷布不夠标準說是一座現代化的首都,但卻是不丹最大的城市。
可以想象到其他地方更為接近山區,也更淳樸偏僻。
這個遲遲未引入電視機、公路、網絡的國度,也許知道對自身最重要的支撐是什麼。
廷布的樓房沒有超過七層的高度。
街道上看不到奢侈品商店、廣告牌、高樓大廈、車流、神色慌張的人群,倒有置身事外、閉關自守的清貧氣氛。
也許人的生活本應如此。
她想,對目前人類現狀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是過剩的欲望帶來的虛耗與傷害。
酒店靠近森林,是一棟傳統宅邸。
裝飾清雅莊重,石頭鋪砌的走廊,牆角放着陶罐和燭台,房間使用天然木材,地闆上鋪褪色的古式羊毛地毯。
他把她的行李拎進房間,拉開布簾露出窗外悠悠山景,說,那邊山谷中有一尊盤跏趺坐的金色佛陀。
她走過去順着他指出的方向眺望,盤踞山崖上的金色身影俯瞰大地。
他說,這個大佛五十米高,據說身體裡面藏着兩萬多座小佛像。
他叮囑她在酒店餐廳吃晚飯。
明天吃完早飯過來接她。
他準備道别,說,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在一起。
有任何需要都可以告訴我。
我會照顧和陪伴你,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們之間的因緣。
這個年輕男人,皮膚黝黑,短發,有一雙清澈而溫和的單眼皮眼睛。
比起熱衷表達、言行誇張的人,他身上這種清潔而适宜的克制感讓人覺得舒适。
也不顯得有侵略感或者魯莽,相反具備一種難言的溫柔。
她稍作休息,換下衣服去餐廳吃飯。
晚餐是不丹家常風格。
米飯,辣椒炒豬肉,清蒸野菜,細軟的奶油香米飯混合藏紅花和奶酪。
調制獨特的香料,搭配腌菜和辣椒。
食材大多是野生或當地農家種植。
這些飯食能量清淨,近似童年時亞瑟做的食物。
那時他們經常吃酸奶攪拌的沙拉,把豆類和根莖熬成湯,多種谷物和種子煮成粥,這些靈感大多來自他經常去拍攝照片的喜馬拉雅山麓地區。
亞瑟不吃肉類、雞蛋、海鮮、奶制品,持守某種食物上的戒律。
一天兩餐,上午十點一食,下午五點一食。
不喝飲料,不吃酸性食物,除正餐其他時間零食也不吃。
她十七歲去紐約讀書,離開亞瑟遠行到國土彼端,開始獨自生活
也許是一場祭祀儀式,男女老少身着古式衣袍,臉戴形狀畏怖的動物面具,手持如星辰閃耀的燈火。
看不清他們的臉,不知他們從哪裡來,往何處去。
她意識到此刻自己的軀體透明而無形質,如空氣一般與他們相會。
而這條閃光璀璨的河流生生不息,從遠至近洞穿她的存在。
一聲巨響。
一束升騰而起的絢麗煙花在夜空中爆開。
黑暗中回蕩笑語盈盈,仿佛人群在尋歡作樂,聲音沉寂,近在耳邊又相隔遙遠。
她擡起頭,看到空中花火綻放,熄滅,一明一滅,照亮一處黑黢黢的山谷。
山影連綿,峰頂有白雪。
山崗上顯現一座古老而荒廢的宮殿,像一艘失去消息的大船,停泊在不動之中。
她醒來,發現自己坐在從曼谷飛往廷布的飛機上。
早上九點十五分。
飛機在下降,準備停留在加爾各答。
乘務員走到她的身邊,托盤裡端一杯新鮮橙汁。
四十餘歲臉色黝黑的不丹男子,俯身關切地詢問,你還好嗎,是否需要吃小餅幹或零食。
順手幫她擰開閱讀燈。
她的小桌拉開,上面攤開一本書。
開始上下客人及添加機油。
她身邊空着的鄰位,此刻落座一位男子。
他體型高大,穿着做工考究而體面的西服、昂貴的小牛皮鞋子,微棕色的臉有高原人輪廓但不存傲慢之氣。
他等待稍會跟她搭上話,你好,是第一次去不丹嗎。
是的。
為什麼會想到去不丹。
我在閱讀一本書,裡面提到不丹的某些地點。
他的眼睛閃爍出發亮的興趣,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我也想知道。
我在一家咖啡店偶然撿到一本書。
看起來好像是有人打印的讀物,我反反複複看過好幾遍。
作者沒有署名,書中故事提到一些地點,大部分不存在于物理層面。
地圖上沒有找到。
作品應該可以虛拟地點,虛拟人物。
但我覺得這不是作品,而是真實的故事。
你在追溯其中的線索,因為裡面提到了不丹嗎。
是的。
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開始。
途中他照顧她飲食,遞給她地理雜志閱讀,問詢她的感受。
這些舉動裡沒有狹窄意圖,也許隻是覺得和鄰座的陌生女子說話,提供服務,是男子應盡的基本禮儀。
是一種教養。
他的妻子和小女兒在相隔過道的位置上,同樣衣着華麗。
他走過去給熟睡的孩子蓋被子,含情脈脈親吻妻子的手背。
他未必覺得讓外國人對不丹留下美好印象是他的義務,隻是順其自然地展露美德。
下降前,他說,看着窗外會有驚喜禮物。
可以先打開照相機做好準備。
她說,美好的記憶靠心來保存,我不準備拍照。
飛機試圖降落廷布機場,慢慢沿着山脈貼近飛行,繞行一圈,轉彎一百八十度。
這是第一次近距離看見巍峨入雲的喜馬拉雅山脈。
山壑間遍布密密的房屋,綠意森森中展現出一個靜谧的國度。
這景觀與之前的生活經驗相去甚遠。
她把臉貼在機窗邊俯瞰山谷,眼睛成為無底深淵。
昨天深夜入住泰國機場的轉機特定酒店,感覺疲憊卻徹夜失眠。
醒來時淩晨三點,沐浴,煮熱水,喝咖啡。
收拾好行李。
出門坐上酒店與機場的往返巴士,滿滿一車背着登山包各色人種的旅客,帶着早起的疲憊行色準備去登機。
天際透出曙光,一時不知身在何處。
對她而言這是熟悉的感覺。
年少時跟着亞瑟去旅行,東奔西走,遊蕩在機場、火車站、車站、旅館房間,早起趕路四海為家。
那時亞瑟放蕩不羁,喜歡生活在路上。
在西海岸的家仿佛隻是一處偶爾落腳的旅館。
也許因為早年旅行太多,結婚生子之後她越來越少出門。
大部分出行隻是為陪伴和照顧孩子們去度假。
這個轉折并不勉強,某種感悟早已确立。
她已知人走到哪裡都是一樣。
即便走到天涯海角仍與自心同在。
人需要走出來的是這顆心認知的局限,隻為觀賞風景的旅途對她來說已失去意義。
她很清楚,任何旅途都不過是行走于個體的經驗當中。
那年,她與懷玉從城市中心移居到郊外。
起初住在繁華鬧區的高層公寓,随着孩子們漸漸長大空間不夠用。
樓房靠近馬路主幹道,開窗能聽到汽車與馬路摩擦的聲音轟然不絕,污染的空氣飽含尾氣。
他們決定搬到城市邊緣。
由代理推薦一起去看房。
孩子入睡,懷玉看護他們在車裡等,她一人進入三層大屋,看到空空蕩蕩的花園種着兩棵粗壯海棠。
正值春季花樹開熱烈白花,白色花瓣灑落在混播草坪上。
她對環境有本能的反應,走進樓上樓下各處房間,心裡閃出意念。
這處房間氣氛祥和,适合長輩來住能夠長壽。
那一間有着鈴聲般響亮的特質,适合孩童。
當她走上頂層閣樓,看到法式木格子窗映照出遠處清奇山影。
南邊有河,西邊是果園。
整片贈送閣樓仿佛與世隔絕,後來這裡成為她的區域。
書房、卧室、冥想室都在閣樓,改造成純木結構和榻榻米。
大量書籍陳放,擺一張古式矮方桌。
通常她早晨四點半醒來,洗漱、換衣,靜坐一小時,然後開始給孩子們做早餐。
送走校車之後,在廚房做杯咖啡,吃兩片自制面包,便在花園裡勞作。
她種植花草樹木,每天花費時間在土地上。
噴水、剪枝、除雜草,照料種子出芽。
同時也被充滿蓬勃生命力的植物所撫慰,享受它們以花朵與果實做出的回報。
一兩個小時之後,她脫下膠鞋洗幹淨雙手,坐在廊道裡休息。
此時抽根煙,喝杯熱茶,聽微風陣陣吹過,樹葉草叢摩擦發出各種輕重不一的聲響,生機勃勃。
除家務、照顧孩子、自處,她很少無事進出塵煙滾滾的城區。
空餘時給附近一所孤兒學校義務上課。
院長以前是個成功的房地産商人,近五十歲時因長期心力交瘁生了場大病。
在醫院度過生死關之後,有所領悟,決定改變生活方式停止操勞。
搬到郊外生活,承包農場,建立起一所私立孤兒學校。
她主動提出去他的學校幫助,每周一次帶領孩子們英文閱讀和寫作,講解經典。
通常她不備課,随便翻開頁碼就講,有時一個段落講整堂課,從一個點不斷延伸。
因為有戲劇藝術經驗,也給孩子們組建戲劇社。
她不曾想過,二十幾歲在舞台和聚光燈下備受關注的公衆人物,之後開始隐居,給孩子們教英文和閱讀。
每次去學校授課,她對着鏡子梳理頭發,戴上一對白玉耳墜。
身着白色薄棉襯衣,綠色绉絲半身裙,薄薄塗上口紅,仍保留以前出入各種公開場合留下的習慣,儀容優美地面對他人。
騎自行車去學校。
最近閱讀的是《枕草子》選段。
端午節的菖蒲,過了秋冬還是存在,都變得很是枯白了,甚是難看,便去拿開,預備扔掉,那時聞到當日的餘香,覺得很有意思。
衣服上薰得很好的香,經過了昨日、前日和今日好些時候幾乎忘了。
夜裡将這件衣服蓋上,覺得在那裡邊還有薰過的餘香,比剛薰的還要好。
在月光很亮的晚上,渡過河去,牛行走着,每一舉步,像敲碎了水晶似的,水飛散開去,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她想終有一天他們會體會到這些文字之中的深意與美感,體會到覺知的豐富與幽微,如同春天河流自動融化冰雪。
下課後,她去超市買晚餐所需要的食材與配料,在經常光顧的咖啡店小坐。
要一杯焦糖咖啡,一盤烤熱之後剖成兩半塗上新鮮奶油的肉桂貝谷。
店裡此刻顧客不多,可以安靜地閱讀數十頁書,處理文稿或郵件。
從外觀來看,她有兒有女,丈夫事業有成,穩重顧家。
她本該是一個閑來無事經常流連于美容院做臉做按摩、不時購買一些奢侈名牌、出入社交場合并且珠光寶氣的婦人。
懷玉也許曾希望她落地于物質表面,過符合大部分人價值認同的安穩生活。
但後來他知道,必須容許她不斷持續的自我試驗和裂變,以發展生命進程。
否則她會萎靡不振,失去控制。
每個人都經曆過年少與青春。
肉身無邪、飽滿、緊實,如初綻的蓓蕾爛漫的鮮花,但這一切不會維持不變。
肉身無時無刻不顯示無常,外部、内裡、骨架、肌肉、氣血、經絡……各種可見與不可見,每一秒都在發生變化。
人入中年,更能明顯感覺到身體新陳代謝速度放慢,體力衰落。
如潮水退卻露出荒涼的沙灘。
如一棵樹繁花落盡,枝葉疏離,寂寥而結實的果實終究成形。
如徒勞地用手掬起海水由它于指縫間流逝。
這種感受很難傳遞。
事實上,也是極為私人的感受。
人不能得知時間的秘密,它隻會一點一點展露,以顯示命運的全盤控制及最後的無情等候。
某天,身體裡的定時鬧鐘突然自動爆鳴,提醒察看自己的人生。
她曾對淨湖談論過這種對老去的覺知。
睡覺之前、醒來之後所産生的恐懼。
時間過于快速,而生活日複一日。
有肉身就會感受生老病死之苦。
人無法猜度死亡,不知生命何時會突然中止。
覺得還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還沒有活得完整。
他問,應該做好什麼樣的準備。
怎麼才是完整。
她想了想,說,也許是認真而全力地生活過,愛過,也被愛。
該做的事情都已完成。
你覺得自己還沒有嗎。
是的。
還沒有。
在行李傳送帶上提出箱子。
這隻RIMOWA黑色行李箱,采用鋁鎂合金和聚碳酸酯材質,輕便結實。
随便在箱子裡塞進衣服、書籍,怎麼磕碰劃拉也無所謂。
現在她不适合再背登山包,已非往昔輕松自在的年輕女性。
她成為有些重量感的婦人。
與鄰座男子道再見,機場人稀少。
司導春澤站在出口處,手裡舉着一張白紙,上面寫着她的名字。
春澤身着手織條紋厚棉布長袍,領口像和服,白色袖口很寬,系同色腰帶。
黑色長筒襪子,皮鞋。
這是正式裝束。
按照旅行社的安排與預定,他将開一輛越野車,陪伴和帶領她在不丹的整個旅程。
她走向他,輕輕揮手。
他的眼睛落在她脖子上,贊歎道,一串有故事的美麗的項鍊。
嗨,遠音。
歡迎。
他帶她出門,把行李妥當地在車後箱放置之後,從前座取出一條雪白的哈達,小心抖開,用攤開的雙手捧着,挂到她的脖子上。
這是歡迎遠方客人的傳統禮節。
汽車離開機場,駛往崇山峻嶺。
他說,上任法王住在國外,剛才也抵達機場,在去皇宮的路上給當地人摸頂。
想排下隊讓法王祝福嗎。
我随時可以停車。
前面有道路堵塞已排起長隊。
她說,不用排隊。
車子超過隊伍,她看到老人、男女、孩子、穿着校服的學生在等待,還有人在加入,但有條不紊安然有序。
名貴的吉普車停在路邊,穿黃色僧衣戴太陽眼鏡的法王從車窗裡探出身子,伸手給他們摸頂祈福。
暮色深濃,山谷有薄霧升起,沒有城市慣有的物質刺激,沒有急躁的車來人往,沒有麥當勞、肯德基、交通燈。
這等候着的虔敬的長長隊伍讓人莫名心安。
廷布不夠标準說是一座現代化的首都,但卻是不丹最大的城市。
可以想象到其他地方更為接近山區,也更淳樸偏僻。
這個遲遲未引入電視機、公路、網絡的國度,也許知道對自身最重要的支撐是什麼。
廷布的樓房沒有超過七層的高度。
街道上看不到奢侈品商店、廣告牌、高樓大廈、車流、神色慌張的人群,倒有置身事外、閉關自守的清貧氣氛。
也許人的生活本應如此。
她想,對目前人類現狀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是過剩的欲望帶來的虛耗與傷害。
酒店靠近森林,是一棟傳統宅邸。
裝飾清雅莊重,石頭鋪砌的走廊,牆角放着陶罐和燭台,房間使用天然木材,地闆上鋪褪色的古式羊毛地毯。
他把她的行李拎進房間,拉開布簾露出窗外悠悠山景,說,那邊山谷中有一尊盤跏趺坐的金色佛陀。
她走過去順着他指出的方向眺望,盤踞山崖上的金色身影俯瞰大地。
他說,這個大佛五十米高,據說身體裡面藏着兩萬多座小佛像。
他叮囑她在酒店餐廳吃晚飯。
明天吃完早飯過來接她。
他準備道别,說,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在一起。
有任何需要都可以告訴我。
我會照顧和陪伴你,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們之間的因緣。
這個年輕男人,皮膚黝黑,短發,有一雙清澈而溫和的單眼皮眼睛。
比起熱衷表達、言行誇張的人,他身上這種清潔而适宜的克制感讓人覺得舒适。
也不顯得有侵略感或者魯莽,相反具備一種難言的溫柔。
她稍作休息,換下衣服去餐廳吃飯。
晚餐是不丹家常風格。
米飯,辣椒炒豬肉,清蒸野菜,細軟的奶油香米飯混合藏紅花和奶酪。
調制獨特的香料,搭配腌菜和辣椒。
食材大多是野生或當地農家種植。
這些飯食能量清淨,近似童年時亞瑟做的食物。
那時他們經常吃酸奶攪拌的沙拉,把豆類和根莖熬成湯,多種谷物和種子煮成粥,這些靈感大多來自他經常去拍攝照片的喜馬拉雅山麓地區。
亞瑟不吃肉類、雞蛋、海鮮、奶制品,持守某種食物上的戒律。
一天兩餐,上午十點一食,下午五點一食。
不喝飲料,不吃酸性食物,除正餐其他時間零食也不吃。
她十七歲去紐約讀書,離開亞瑟遠行到國土彼端,開始獨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