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文明的縫隙,除不盡的餘數,抽象的美學——關于《匿名》的對談
關燈
小
中
大
後,我們隻能依靠它的殼來認它的内容了。
從名去認實,實都消失掉了,幸好還有名。
這也是文明留給我們的符号。
張新穎:就是,我覺得寫得好的一點就是,你沒有把他寫成一個完全的野人,他身上留有文明的痕迹,他見到的世界也有文明的層積的遺存,然後他的努力也要依靠他身上留下的文明的那個東西。
這樣就避開了一個常規的或者說虛假的、浪漫的想法,講一個野人怎麼有力量。
所以我覺得這裡面層次感特别豐富,層次特别多。
這個就是小說家所…… 王安憶:但是你這樣的讀者是非常之少的了。
我估計萬分之一都不到吧。
張新穎:不,有心的讀者還是很多。
我記得裡面特别寫到,當他和這個世界發生關系的時候,不是一個野人和這個完全蠻荒的世界發生關系,而是說一個有文明遺存的人,和一個看起來荒蠻,其實也曾經有過文明的世界之間,相互地妥協,商量。
因為有妥協,有商量,才有層次嘛,否則就一筆寫到底了,就沒有什麼東西了。
王安憶:其實我覺得這山裡面處處有文明的斷續,就像盲腸一樣的遺存。
比如說啞子停車的那個隧洞,我想象是冷戰時候的軍工項目,我想山裡面可能到處都是這種遺存,各種文明的遺存。
張新穎:我讀這個小說還有一點很驚異,就是原來我們講這個世界的變化,我們講滄海桑田這樣的變化,總是會假設如果發生這樣一個比較大的變化,那個時間是很漫長的,但是你在這裡面寫的比較大的變化,其實發生的時間很短。
林窟變沒了,也就從七十年代末到現在;還有那個燒窯的地方,一下子就變成了水庫底下的地方。
想想是這麼短的時間,要把一個文明毀掉,根本不需要太長的時間,這有點驚心動魄了。
王安憶:對,因為人太強大了嘛。
人到二十世紀末,建設和毀壞的速度是極快的,周期越來越短,非常之短。
張新穎:我們原來想象滄海桑田,是要過幾千年幾萬年的。
但是在這個裡面卻很快,不但快,而且看不出來,如果不是這麼一個人到那裡去發現的話,簡單地看看,就會以為完全是一個荒蠻的世界,之前的痕迹完全被抹去了。
王安憶:對啊。
我這裡面還特别提到盤山公路,我覺得公路吧,就像把一個瓜剖開來了,然後在這些橫切面裡面,生活就暴露出來了。
這些人,我相信他們一直都存在着,在生活着,擁有一個完整的小世界,但是就一下子被公路破開來了。
所以我在那兒,特别疑惑的是,我和陪我去的程紹國讨論,當年我媽媽他們是怎麼到那裡去的。
因為我們走公路的話,是覺得又危險又漫長,他們當時是靠爬山還是怎樣,反正就是取直,否則不可能那麼快去那麼多地方。
張新穎:我也想象,你媽媽他們當年去,他們對這樣的人的生活的驚訝感,沒有你大。
王安憶:沒有。
因為我覺得他們是自然進入的,他們不是走公路。
他們肯定是吉普車停在哪個地方,這個地方可能有些山道,然後慢慢走,一步一步進入。
我後來還找到我媽在那個時候的照片,看起來就是一個普通的,甚至概念化的山村,電影裡面經常看到的。
張新穎:實際上我是覺得他們那一代人的那個驚訝感,不會有你這麼強。
或者說,不要說你媽媽,就說比如我去那個山村,我不會有你這麼深的感觸。
王安憶:我在想,讓我感到蠻荒的理由有很多。
一個是現在山村萎縮得很厲害,村莊裡面沒有壯年,都是老少,感到非常凋敝,沒有生機,真的是沒有生機。
還有一個可能是跟我的生活經驗有關系,就是說我太孤陋寡聞了,我沒想過山裡的村莊是這樣子的。
沒有寸土是平地,房子都是靠着山壁的,感覺就像是在台階上面的一個村莊,我沒想到那麼逼仄。
生活的空間非常局限,很壓抑的,你看不到地平線。
現在有了盤山公路,在公路旁可以看到山谷,山谷确實很壯觀,可以看遠,但還是山啊,對面的山,環繞的山,有時候霧一下子散開,你看到谷的山壁上還有一戶戶人家在生活,真的很神奇。
可能我去的地方不多,我一般是在城市裡面,插隊落戶的地方是在平原。
張新穎:比如說,我剛剛去三峽走了一趟,當然現在這個三峽不是過去的三峽,那邊的山也是莽莽蒼蒼的。
王安憶:我也去過三峽的,并且我當時去三峽,也不知是否命定的,我發着高燒。
你知道發高燒的人看出去的東西都是變形的。
我到現在還記得,我們的船開過的時候,山上有個老人拼命向我們招手。
我想他們很難看得到人吧。
張新穎:很難看到人。
但就是那種山裡,竟然有三戶兩戶這樣的人家,他們要出來一趟很困難。
王安憶:那時我聽我媽講,那時有人出來,還穿清朝的衣服嘞,拖着辮子。
我們看到的生活都是一塊塊很整的嘛,其實有很多縫隙的,這些縫隙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張新穎:文明突然坍塌了一塊,就可以看到平時隐藏着的一些縫隙。
王安憶:對,文明的進程是很不均勻的,它不是勻速前進的。
我總會有一種發問,就是我們為什麼會變成今天的我們?其實是很有意思的,為什麼我們的口音會那麼不同?最奇怪的是他們的溫州話,完全聽不懂,而且一個地方一個音。
有人跟我說,他們那個是真正的中國古音,确實是很有古意的。
但我覺得當他發音的時候,某一塊肌肉确實是倚着他的音來變形的。
我們那次去,我的散文裡不是寫到有個陪我們去的男孩子叫高遠嗎?這個男孩子,你不知道他走山路多快,像個動物一樣,非常非常靈敏,而且文章寫得很漂亮。
我覺得他們的思維也跟我們不一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三.抽象的美學 張新穎:整個的作品,你想寫的是什麼東西,什麼意思呢? 王安憶:整個的作品——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整個作品我想寫的和我以前寫的作品都不一樣。
以前我很想寫的就是生活,生活裡隐藏着自身的美學,人際關系,人性裡面潛藏的那些美學;這個東西吧,我就覺得它不是具象的,它是寫一個在我們表象底下,抽象的存在,抽象的美學。
所以我說很困難的地方是找不到一個合适的表象來對應它。
張新穎:以前的作品寫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王安憶:對,是人世間。
張新穎:那麼這個作品其實主要不是人和人的關系。
王安憶:對啊,這裡的人都是孤立的。
人好像都承擔着我要給與他們的任務似的,所以這裡所有的人都是無中生有。
當我寫上半部,寫到尋找的時候,就寫到人世上那些人的時候吧,我覺得,我一個人就像是處在一個被拉扯的,被互相争取的狀态。
我要寫它的合理性,但是又想寫它的那種抽象的定律,它不如表面的合理性,在人們的常識之中。
所以,上部寫的時候,就不能像下部,總算能找到一些合适的配套的人與事。
張新穎:下部人物多了。
王安憶:下部終于把常識的束縛都甩掉了,就覺得很自由。
寫上部的時候,我總在想,你總歸要讓一個人合理地消失吧。
合理性始終是我碰到的一個問題,我好像永遠不能夠做一個不合理的舉動。
所以我很佩服莫言的,莫言他就有這樣的自信,他認為合理就是合理,但這是需要很大的能量的。
張新穎:這個小說是不是可以設想,把你的上部簡化一下,一開始就寫這個人被綁架到林窟這個地方? 王安憶:那麼你說他們不找他是不是可能,怎麼向家裡人交代呢? 張新穎:你後來就不寫他家裡人了。
王安憶:後來他的家人找到他了,應該說他找到家裡人了。
張新穎:找到了也沒關系,家裡人也沒去,最終也沒有見面。
王安憶:但是我覺得找到還是很重要的,因為找到對方,對方不認識他,需要他提供DNA嘛。
張新穎:這個反應合理不合理啊?家裡人在拼命地找他,當然過了點時間,可能也冷下來了,後來忽然有了這麼一個消息…… 王安憶:這還是比較合理的,因為這樣的人家一定會碰到很多騙子的。
比如說丢了一個孩子,要去找,很多騙子都說在我這兒。
張新穎:對對對,這個世界變了。
王安憶:所以他看着不像,一定要認那個DNA,尤其是有了DNA的手段嘛。
找不找也許都可以,但我好像說服不了自己。
一個人怎麼能沒人惦記呀? 張新穎:還是要找,還是要按照你的那個方式。
王安憶:對,還是要找。
當然我這麼說是非常唯心主義的,我覺得他們其實還在一起,但是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出
從名去認實,實都消失掉了,幸好還有名。
這也是文明留給我們的符号。
張新穎:就是,我覺得寫得好的一點就是,你沒有把他寫成一個完全的野人,他身上留有文明的痕迹,他見到的世界也有文明的層積的遺存,然後他的努力也要依靠他身上留下的文明的那個東西。
這樣就避開了一個常規的或者說虛假的、浪漫的想法,講一個野人怎麼有力量。
所以我覺得這裡面層次感特别豐富,層次特别多。
這個就是小說家所…… 王安憶:但是你這樣的讀者是非常之少的了。
我估計萬分之一都不到吧。
張新穎:不,有心的讀者還是很多。
我記得裡面特别寫到,當他和這個世界發生關系的時候,不是一個野人和這個完全蠻荒的世界發生關系,而是說一個有文明遺存的人,和一個看起來荒蠻,其實也曾經有過文明的世界之間,相互地妥協,商量。
因為有妥協,有商量,才有層次嘛,否則就一筆寫到底了,就沒有什麼東西了。
王安憶:其實我覺得這山裡面處處有文明的斷續,就像盲腸一樣的遺存。
比如說啞子停車的那個隧洞,我想象是冷戰時候的軍工項目,我想山裡面可能到處都是這種遺存,各種文明的遺存。
張新穎:我讀這個小說還有一點很驚異,就是原來我們講這個世界的變化,我們講滄海桑田這樣的變化,總是會假設如果發生這樣一個比較大的變化,那個時間是很漫長的,但是你在這裡面寫的比較大的變化,其實發生的時間很短。
林窟變沒了,也就從七十年代末到現在;還有那個燒窯的地方,一下子就變成了水庫底下的地方。
想想是這麼短的時間,要把一個文明毀掉,根本不需要太長的時間,這有點驚心動魄了。
王安憶:對,因為人太強大了嘛。
人到二十世紀末,建設和毀壞的速度是極快的,周期越來越短,非常之短。
張新穎:我們原來想象滄海桑田,是要過幾千年幾萬年的。
但是在這個裡面卻很快,不但快,而且看不出來,如果不是這麼一個人到那裡去發現的話,簡單地看看,就會以為完全是一個荒蠻的世界,之前的痕迹完全被抹去了。
王安憶:對啊。
我這裡面還特别提到盤山公路,我覺得公路吧,就像把一個瓜剖開來了,然後在這些橫切面裡面,生活就暴露出來了。
這些人,我相信他們一直都存在着,在生活着,擁有一個完整的小世界,但是就一下子被公路破開來了。
所以我在那兒,特别疑惑的是,我和陪我去的程紹國讨論,當年我媽媽他們是怎麼到那裡去的。
因為我們走公路的話,是覺得又危險又漫長,他們當時是靠爬山還是怎樣,反正就是取直,否則不可能那麼快去那麼多地方。
張新穎:我也想象,你媽媽他們當年去,他們對這樣的人的生活的驚訝感,沒有你大。
王安憶:沒有。
因為我覺得他們是自然進入的,他們不是走公路。
他們肯定是吉普車停在哪個地方,這個地方可能有些山道,然後慢慢走,一步一步進入。
我後來還找到我媽在那個時候的照片,看起來就是一個普通的,甚至概念化的山村,電影裡面經常看到的。
張新穎:實際上我是覺得他們那一代人的那個驚訝感,不會有你這麼強。
或者說,不要說你媽媽,就說比如我去那個山村,我不會有你這麼深的感觸。
王安憶:我在想,讓我感到蠻荒的理由有很多。
一個是現在山村萎縮得很厲害,村莊裡面沒有壯年,都是老少,感到非常凋敝,沒有生機,真的是沒有生機。
還有一個可能是跟我的生活經驗有關系,就是說我太孤陋寡聞了,我沒想過山裡的村莊是這樣子的。
沒有寸土是平地,房子都是靠着山壁的,感覺就像是在台階上面的一個村莊,我沒想到那麼逼仄。
生活的空間非常局限,很壓抑的,你看不到地平線。
現在有了盤山公路,在公路旁可以看到山谷,山谷确實很壯觀,可以看遠,但還是山啊,對面的山,環繞的山,有時候霧一下子散開,你看到谷的山壁上還有一戶戶人家在生活,真的很神奇。
可能我去的地方不多,我一般是在城市裡面,插隊落戶的地方是在平原。
張新穎:比如說,我剛剛去三峽走了一趟,當然現在這個三峽不是過去的三峽,那邊的山也是莽莽蒼蒼的。
王安憶:我也去過三峽的,并且我當時去三峽,也不知是否命定的,我發着高燒。
你知道發高燒的人看出去的東西都是變形的。
我到現在還記得,我們的船開過的時候,山上有個老人拼命向我們招手。
我想他們很難看得到人吧。
張新穎:很難看到人。
但就是那種山裡,竟然有三戶兩戶這樣的人家,他們要出來一趟很困難。
王安憶:那時我聽我媽講,那時有人出來,還穿清朝的衣服嘞,拖着辮子。
我們看到的生活都是一塊塊很整的嘛,其實有很多縫隙的,這些縫隙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張新穎:文明突然坍塌了一塊,就可以看到平時隐藏着的一些縫隙。
王安憶:對,文明的進程是很不均勻的,它不是勻速前進的。
我總會有一種發問,就是我們為什麼會變成今天的我們?其實是很有意思的,為什麼我們的口音會那麼不同?最奇怪的是他們的溫州話,完全聽不懂,而且一個地方一個音。
有人跟我說,他們那個是真正的中國古音,确實是很有古意的。
但我覺得當他發音的時候,某一塊肌肉确實是倚着他的音來變形的。
我們那次去,我的散文裡不是寫到有個陪我們去的男孩子叫高遠嗎?這個男孩子,你不知道他走山路多快,像個動物一樣,非常非常靈敏,而且文章寫得很漂亮。
我覺得他們的思維也跟我們不一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三.抽象的美學 張新穎:整個的作品,你想寫的是什麼東西,什麼意思呢? 王安憶:整個的作品——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整個作品我想寫的和我以前寫的作品都不一樣。
以前我很想寫的就是生活,生活裡隐藏着自身的美學,人際關系,人性裡面潛藏的那些美學;這個東西吧,我就覺得它不是具象的,它是寫一個在我們表象底下,抽象的存在,抽象的美學。
所以我說很困難的地方是找不到一個合适的表象來對應它。
張新穎:以前的作品寫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王安憶:對,是人世間。
張新穎:那麼這個作品其實主要不是人和人的關系。
王安憶:對啊,這裡的人都是孤立的。
人好像都承擔着我要給與他們的任務似的,所以這裡所有的人都是無中生有。
當我寫上半部,寫到尋找的時候,就寫到人世上那些人的時候吧,我覺得,我一個人就像是處在一個被拉扯的,被互相争取的狀态。
我要寫它的合理性,但是又想寫它的那種抽象的定律,它不如表面的合理性,在人們的常識之中。
所以,上部寫的時候,就不能像下部,總算能找到一些合适的配套的人與事。
張新穎:下部人物多了。
王安憶:下部終于把常識的束縛都甩掉了,就覺得很自由。
寫上部的時候,我總在想,你總歸要讓一個人合理地消失吧。
合理性始終是我碰到的一個問題,我好像永遠不能夠做一個不合理的舉動。
所以我很佩服莫言的,莫言他就有這樣的自信,他認為合理就是合理,但這是需要很大的能量的。
張新穎:這個小說是不是可以設想,把你的上部簡化一下,一開始就寫這個人被綁架到林窟這個地方? 王安憶:那麼你說他們不找他是不是可能,怎麼向家裡人交代呢? 張新穎:你後來就不寫他家裡人了。
王安憶:後來他的家人找到他了,應該說他找到家裡人了。
張新穎:找到了也沒關系,家裡人也沒去,最終也沒有見面。
王安憶:但是我覺得找到還是很重要的,因為找到對方,對方不認識他,需要他提供DNA嘛。
張新穎:這個反應合理不合理啊?家裡人在拼命地找他,當然過了點時間,可能也冷下來了,後來忽然有了這麼一個消息…… 王安憶:這還是比較合理的,因為這樣的人家一定會碰到很多騙子的。
比如說丢了一個孩子,要去找,很多騙子都說在我這兒。
張新穎:對對對,這個世界變了。
王安憶:所以他看着不像,一定要認那個DNA,尤其是有了DNA的手段嘛。
找不找也許都可以,但我好像說服不了自己。
一個人怎麼能沒人惦記呀? 張新穎:還是要找,還是要按照你的那個方式。
王安憶:對,還是要找。
當然我這麼說是非常唯心主義的,我覺得他們其實還在一起,但是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