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文明的縫隙,除不盡的餘數,抽象的美學——關于《匿名》的對談
關燈
小
中
大
觸基本人道的生活。
把他放到養老院裡面,那裡面好像都是很低等的生物,讓他在低級文明裡面。
張新穎:就是你讓這個人重啟了。
重啟了以後,你給他設計了這樣的環境,特别是他接觸的這些人,都是一些畸人,或者說是奇人,從上半部的啞子、二點,到下半部養老院裡的小孩,然後再到縣裡又有一個白化症的少年。
這幾個,再加上“道上”的兩個人,五尺混出來的麻和尚,九丈新一代江湖的頭敦睦。
這些人有意思,但這些人的意思又和我們都不一樣,都不是正常社會規範裡的人。
王安憶:他們都不是這個人原先生活的社會裡的人。
你知道我這裡邊有一些鍊條嘛,跟他原來生活的文明的社會,是可以接續上的,比如說野骨那個當過兵的哥哥,九丈的派出所所長,新苑福利院的院長,這些人可以跟文明接續上的。
然後那個白化症的少年,還有那個小孩張樂然,這些孩子我其實是讓他們都走到正常社會裡面去了。
一旦走向正常社會,他們就會跟他疏遠。
張新穎:他們的來曆很有意思,每個人都有很奇怪的來曆。
王安憶:來曆都很奇怪,所以當我寫到最後一段,寫到白化症少年的時候,自己有點感動。
他說:“我知道我從哪裡來,但我不告訴你。
”這可以說是他們所有人的話,就是“我不告訴你”。
包括那個失憶的人也是。
他其實應該是知道的,因為他身上已經有那麼多烙印了,知不知道,都是知道的,但是他不告訴你。
所以我曾經想過一個題目,但是不好,就叫“我不告訴你”,就是一種沉默的狀态。
張新穎:這也是匿名的意思吧。
“我不告訴你”,可是你要寫他們不告訴的東西,這些人的來曆,每一個寫的時候都很花心思,用了那麼多筆墨。
他們好像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來自特别偏僻的、似乎和這個世界很隔絕的地方。
除了那個麻和尚,算是在一個鎮上吧,那個燒窯的地方。
王安憶:麻和尚也是在一個鄉村,一個古村吧,有着古老的産業,碗,象征是彩陶時期。
張新穎:其他幾個人都不如他,都是那種隔絕的。
王安憶:但是他們有自己小小的産業。
比如說敦睦,他們那邊生産染料,種植靛田;白化症的少年是摘枸杞的;二點是從林窟裡出來的人;還有啞子,是最貧苦的,靠土地吃飯的。
說起來他們都有自給自足的生産方式。
都是從小世界裡出來的,最原始的循環經濟。
張新穎:這個小世界給人的感覺,還是跟我們很隔離。
但他們慢慢走到了一個跟我們不太隔離的世界,當然還是處在一個奇怪的邊緣上。
王安憶:他們出來以後,和我們這個世界保持了一種奇怪的關系。
我們叫它黑幫也好,江湖也好,非法生存也好,反正就是主流之外的存在。
他們這些人都像山裡面的精靈一樣的,一旦到外面的世界,就失去身份,失去合法性。
張新穎:身份,合法性,也都是名,沒有這些,對于我們這個社會來說,他們就是匿名的;對于他們自己來說,他們的過去又是他們想要隐匿的。
這裡面可以說有很多的層次。
王安憶:對啊,匿名是肯定的,他們都是沒有名字的,這裡面主要的人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從頭到尾沒有給他起名,其他的有的是诨号,或者是自己給自己起名,比如說鵬飛、敦睦,或人家給他起名,像那個小孩張樂然。
他們都沒有爸爸媽媽起的名字。
張新穎:從人物上來說是這樣的。
其實不僅是人物,會不會在我們現在的這個文明裡面,有很多匿名的東西,因為叫不出名字來,所以我們就當它是不存在的。
其實不但是存在,而且也是一個,怎麼說呢,也是豐富的、混雜的,甚至是生機勃勃的這麼一個世界。
王安憶:也可能啊。
我最後不是讓啞子和那個麻和尚把他們的領地讓給敦睦,然後就走了嘛,然後他們就要走到山外面去了。
張新穎:匿名的這個意思,可以說很多。
王安憶:起這個名字我也想了半天了,不知道起什麼。
其實最簡單的大白話就是,“我不告訴你”。
他們自己的來曆,他們自己是清楚的。
張新穎:那你寫這個小說,就是我要告訴你,有這樣的世界,有這樣的人。
王安憶:對啊,你這麼說的話,就跟那個形成悖論了。
張新穎:如果是這樣,我覺得有這種悖論挺好的。
王安憶:然後他們這些人有個比較一緻的特征,他們都特别像精靈。
他們都很白,你有沒有注意到?麻和尚本來是很白很白,敦睦也很白很白,到了白化症少年,白已經變成一種病了。
張新穎:白就是無嗎?白是沒有顔色嗎? 王安憶:當然我也沒想那麼多。
但是我從形态上來看,他們和山裡人很不一樣,他們就像是山裡的基因突變一樣。
張新穎:對,他們也是山裡的異類,對他們出生、來自的地方也是異類;另一方面,對于我們這個正常的社會也是異類。
他們好像是在一個文明或者社會的看不見的夾縫裡的。
王安憶:我曾經寫過一段,就是他到那個城裡邊去,敦睦很想利用他的古怪,去進行他的販毒事業,當然沒明寫。
他曾經在走廊裡邊找不到自己的房間了。
我寫他在迷宮式的走廊裡盤旋,進不去房間,就像腸道裡一個消化不了的東西那樣,一個瓜子兒,一顆菜籽或草種。
張新穎:除不盡的餘數。
這樣說很有意思。
就是寫了一個我們這個社會的公約數除不盡的人。
王安憶:各種各樣的方式都除不盡他。
這個小說對我的難度就是,我想得很多。
我以前寫小說想得不太多,這次想得比較多。
想了太多以後,我就找不到一個特别合适的表象。
尤其因為我是比較重視外相的,最好的東西就是表象天生裡邊就有這樣的内涵。
張新穎:想得多,表現在作品的叙述上,和通常的小說叙事不一樣。
通常小說叙述,總的來說是轉喻式的,就是不斷地講下去,後來怎麼樣了,後來又怎麼樣了;但這個作品讀起來的感覺是,你講了一句話,不是接着講後面的一句話,而是講這句話下面的那個意思,那個意思又講出許多想法,比如說,因為什麼事涉及時間,然後你就會講這個時間的問題,文明的問題。
從具體講到抽象,從事情講到思想。
然後再發生一點什麼事情,再這麼講到下面的意思。
其實是一個隐喻的叙述方式了。
王安憶:對,非常具有隐喻性的。
但是對于我來講,挑戰就在這。
因為我本身是不太喜歡隐喻的。
也不是不喜歡隐喻,而是希望這個事情本身就包括隐喻,那就不需要我啰唆了嘛。
但是這次好像有一點,思想大于形式的。
這個就是我寫作時候覺得困難的地方。
張新穎:但我覺得這個好啊。
王安憶:因為你讀書跟别人不一樣。
張新穎:我覺得擴大了就擴大在這兒。
因為通常小說的叙述是轉喻的嘛,就是不需要用隐喻的方式來寫;但是這個作品變成了用隐喻的方式來寫小說,挑戰當然是很大的。
王安憶:這個挑戰很大,但是我覺得這裡邊有些隐喻的陷阱,就是,其實我是用這個來隐喻,但是别人會認為那個是隐喻,因為失蹤啊,失憶啊,這些都是明顯的隐喻,隐喻裡的顯學了;其實還真不是把它們當隐喻,這在我就是事實。
我用的隐喻是另外一些東西。
這裡面是一個陷阱。
張新穎:嗯,這個是從總的方面來講。
但是,我覺得從細小的方面來講,也變成了這樣一種方式,當你說一個事情的時候,你總是會說開。
它變成了這樣一個叙述,老是說開。
王安憶:因為這不斷地需要解釋,還是我自己感覺到一種不安,就是說可能嗎?我經常要出來解釋一下。
就是時間它是有伸縮性的,從相對論來講它是不确定的。
我自己會感到不安嘛,這裡面的很多事情,如果按照我們現實的狀态來講,是不大可能的,缺乏常規的合理性。
張新穎:你這裡面特别講到時間,這裡面時間是一個文明的線索,或者文明規定的一個形式,時間的意識或許是文明“發明”出來的。
那還有其他的,比如說你特意好幾處寫到文字。
王安憶:對,文字特别重要。
因為匿名嘛,文字就是名。
所以我着實費了一些功夫。
你知道他對事實的記憶都沒有了,但是名還記得,或者說不是記得,而是呼之欲出。
所以我就安排啞子是一個識字的人,就會跟他筆談;然後又有個小孩子需要教他識字。
就是這個文字,在這小說裡面,是有隐喻的。
張新穎:對,文字就是名,文字也是“明”,文字還是“銘”,文明刻下來的記号。
王安憶:很多東西沒有了之
把他放到養老院裡面,那裡面好像都是很低等的生物,讓他在低級文明裡面。
張新穎:就是你讓這個人重啟了。
重啟了以後,你給他設計了這樣的環境,特别是他接觸的這些人,都是一些畸人,或者說是奇人,從上半部的啞子、二點,到下半部養老院裡的小孩,然後再到縣裡又有一個白化症的少年。
這幾個,再加上“道上”的兩個人,五尺混出來的麻和尚,九丈新一代江湖的頭敦睦。
這些人有意思,但這些人的意思又和我們都不一樣,都不是正常社會規範裡的人。
王安憶:他們都不是這個人原先生活的社會裡的人。
你知道我這裡邊有一些鍊條嘛,跟他原來生活的文明的社會,是可以接續上的,比如說野骨那個當過兵的哥哥,九丈的派出所所長,新苑福利院的院長,這些人可以跟文明接續上的。
然後那個白化症的少年,還有那個小孩張樂然,這些孩子我其實是讓他們都走到正常社會裡面去了。
一旦走向正常社會,他們就會跟他疏遠。
張新穎:他們的來曆很有意思,每個人都有很奇怪的來曆。
王安憶:來曆都很奇怪,所以當我寫到最後一段,寫到白化症少年的時候,自己有點感動。
他說:“我知道我從哪裡來,但我不告訴你。
”這可以說是他們所有人的話,就是“我不告訴你”。
包括那個失憶的人也是。
他其實應該是知道的,因為他身上已經有那麼多烙印了,知不知道,都是知道的,但是他不告訴你。
所以我曾經想過一個題目,但是不好,就叫“我不告訴你”,就是一種沉默的狀态。
張新穎:這也是匿名的意思吧。
“我不告訴你”,可是你要寫他們不告訴的東西,這些人的來曆,每一個寫的時候都很花心思,用了那麼多筆墨。
他們好像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來自特别偏僻的、似乎和這個世界很隔絕的地方。
除了那個麻和尚,算是在一個鎮上吧,那個燒窯的地方。
王安憶:麻和尚也是在一個鄉村,一個古村吧,有着古老的産業,碗,象征是彩陶時期。
張新穎:其他幾個人都不如他,都是那種隔絕的。
王安憶:但是他們有自己小小的産業。
比如說敦睦,他們那邊生産染料,種植靛田;白化症的少年是摘枸杞的;二點是從林窟裡出來的人;還有啞子,是最貧苦的,靠土地吃飯的。
說起來他們都有自給自足的生産方式。
都是從小世界裡出來的,最原始的循環經濟。
張新穎:這個小世界給人的感覺,還是跟我們很隔離。
但他們慢慢走到了一個跟我們不太隔離的世界,當然還是處在一個奇怪的邊緣上。
王安憶:他們出來以後,和我們這個世界保持了一種奇怪的關系。
我們叫它黑幫也好,江湖也好,非法生存也好,反正就是主流之外的存在。
他們這些人都像山裡面的精靈一樣的,一旦到外面的世界,就失去身份,失去合法性。
張新穎:身份,合法性,也都是名,沒有這些,對于我們這個社會來說,他們就是匿名的;對于他們自己來說,他們的過去又是他們想要隐匿的。
這裡面可以說有很多的層次。
王安憶:對啊,匿名是肯定的,他們都是沒有名字的,這裡面主要的人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從頭到尾沒有給他起名,其他的有的是诨号,或者是自己給自己起名,比如說鵬飛、敦睦,或人家給他起名,像那個小孩張樂然。
他們都沒有爸爸媽媽起的名字。
張新穎:從人物上來說是這樣的。
其實不僅是人物,會不會在我們現在的這個文明裡面,有很多匿名的東西,因為叫不出名字來,所以我們就當它是不存在的。
其實不但是存在,而且也是一個,怎麼說呢,也是豐富的、混雜的,甚至是生機勃勃的這麼一個世界。
王安憶:也可能啊。
我最後不是讓啞子和那個麻和尚把他們的領地讓給敦睦,然後就走了嘛,然後他們就要走到山外面去了。
張新穎:匿名的這個意思,可以說很多。
王安憶:起這個名字我也想了半天了,不知道起什麼。
其實最簡單的大白話就是,“我不告訴你”。
他們自己的來曆,他們自己是清楚的。
張新穎:那你寫這個小說,就是我要告訴你,有這樣的世界,有這樣的人。
王安憶:對啊,你這麼說的話,就跟那個形成悖論了。
張新穎:如果是這樣,我覺得有這種悖論挺好的。
王安憶:然後他們這些人有個比較一緻的特征,他們都特别像精靈。
他們都很白,你有沒有注意到?麻和尚本來是很白很白,敦睦也很白很白,到了白化症少年,白已經變成一種病了。
張新穎:白就是無嗎?白是沒有顔色嗎? 王安憶:當然我也沒想那麼多。
但是我從形态上來看,他們和山裡人很不一樣,他們就像是山裡的基因突變一樣。
張新穎:對,他們也是山裡的異類,對他們出生、來自的地方也是異類;另一方面,對于我們這個正常的社會也是異類。
他們好像是在一個文明或者社會的看不見的夾縫裡的。
王安憶:我曾經寫過一段,就是他到那個城裡邊去,敦睦很想利用他的古怪,去進行他的販毒事業,當然沒明寫。
他曾經在走廊裡邊找不到自己的房間了。
我寫他在迷宮式的走廊裡盤旋,進不去房間,就像腸道裡一個消化不了的東西那樣,一個瓜子兒,一顆菜籽或草種。
張新穎:除不盡的餘數。
這樣說很有意思。
就是寫了一個我們這個社會的公約數除不盡的人。
王安憶:各種各樣的方式都除不盡他。
這個小說對我的難度就是,我想得很多。
我以前寫小說想得不太多,這次想得比較多。
想了太多以後,我就找不到一個特别合适的表象。
尤其因為我是比較重視外相的,最好的東西就是表象天生裡邊就有這樣的内涵。
張新穎:想得多,表現在作品的叙述上,和通常的小說叙事不一樣。
通常小說叙述,總的來說是轉喻式的,就是不斷地講下去,後來怎麼樣了,後來又怎麼樣了;但這個作品讀起來的感覺是,你講了一句話,不是接着講後面的一句話,而是講這句話下面的那個意思,那個意思又講出許多想法,比如說,因為什麼事涉及時間,然後你就會講這個時間的問題,文明的問題。
從具體講到抽象,從事情講到思想。
然後再發生一點什麼事情,再這麼講到下面的意思。
其實是一個隐喻的叙述方式了。
王安憶:對,非常具有隐喻性的。
但是對于我來講,挑戰就在這。
因為我本身是不太喜歡隐喻的。
也不是不喜歡隐喻,而是希望這個事情本身就包括隐喻,那就不需要我啰唆了嘛。
但是這次好像有一點,思想大于形式的。
這個就是我寫作時候覺得困難的地方。
張新穎:但我覺得這個好啊。
王安憶:因為你讀書跟别人不一樣。
張新穎:我覺得擴大了就擴大在這兒。
因為通常小說的叙述是轉喻的嘛,就是不需要用隐喻的方式來寫;但是這個作品變成了用隐喻的方式來寫小說,挑戰當然是很大的。
王安憶:這個挑戰很大,但是我覺得這裡邊有些隐喻的陷阱,就是,其實我是用這個來隐喻,但是别人會認為那個是隐喻,因為失蹤啊,失憶啊,這些都是明顯的隐喻,隐喻裡的顯學了;其實還真不是把它們當隐喻,這在我就是事實。
我用的隐喻是另外一些東西。
這裡面是一個陷阱。
張新穎:嗯,這個是從總的方面來講。
但是,我覺得從細小的方面來講,也變成了這樣一種方式,當你說一個事情的時候,你總是會說開。
它變成了這樣一個叙述,老是說開。
王安憶:因為這不斷地需要解釋,還是我自己感覺到一種不安,就是說可能嗎?我經常要出來解釋一下。
就是時間它是有伸縮性的,從相對論來講它是不确定的。
我自己會感到不安嘛,這裡面的很多事情,如果按照我們現實的狀态來講,是不大可能的,缺乏常規的合理性。
張新穎:你這裡面特别講到時間,這裡面時間是一個文明的線索,或者文明規定的一個形式,時間的意識或許是文明“發明”出來的。
那還有其他的,比如說你特意好幾處寫到文字。
王安憶:對,文字特别重要。
因為匿名嘛,文字就是名。
所以我着實費了一些功夫。
你知道他對事實的記憶都沒有了,但是名還記得,或者說不是記得,而是呼之欲出。
所以我就安排啞子是一個識字的人,就會跟他筆談;然後又有個小孩子需要教他識字。
就是這個文字,在這小說裡面,是有隐喻的。
張新穎:對,文字就是名,文字也是“明”,文字還是“銘”,文明刻下來的記号。
王安憶:很多東西沒有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