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文明的縫隙,除不盡的餘數,抽象的美學——關于《匿名》的對談
關燈
小
中
大
一.階段和變化
張新穎:上一次我們集中談你的創作,就是整理成《談話錄》那本書的,應該是在二〇〇四年底到二〇〇五年初。
王安憶:對,很早以前的,我記得我那時剛剛到學校裡來不久。
張新穎:過了十年多。
那麼,在這十年的時間裡,你自己也會有一個感覺吧,就是自己的變化。
我不知道——但很想知道——你自己會怎麼表述這個變化。
這十年裡,單說長篇,就是《啟蒙時代》《天香》和剛剛面世的《匿名》。
這三個長篇,互相之間很不一樣,這一點先不管它;我更感興趣的是,這個階段和以前比,如果從《天香》開始算的話,跟以前的不一樣應該更明顯一點。
王安憶:其實《天香》和我向來的寫作是比較像的,自我的感覺是這樣。
雖然它起來好像挺離譜的,是寫到明代,寫到一個曆史上遙遠的,過去的,和我生活完全無關的人和事。
但是,事實上,我寫《天香》時是蠻順利的,它依然是寫實的,也就是還在我能力掌控的範圍内。
當然,它對我的挑戰主要是時間上的隔斷,這是一個無從觸摸的時間段,但是你一旦進入了這個世界,一個你自己營造的假想的明代的世界,那麼,裡面的人和事都還是在我的掌控裡。
所以《天香》其實寫得蠻順的,就是順得有時候覺得過于順了。
張新穎:那你這個掌控,是怎麼得到的? 王安憶:首先你要進入那個時空裡啊。
剛開始也蠻作難的,因為什麼東西都是你不知道的。
所以,我就做了許多功課,主要是列了一個年表吧。
就是把這個時間段,我規定它發生故事的年代,幾十年,做了一個年表。
這一年發生的事情,我不但從正史上去找,也從野史上去找,筆記裡去找,做了一個很詳細的表。
然後就是畫了一張地圖,這個地圖畫得比較差啦,因為找不到一個更加詳細的地圖作模本,隻是一個很簡單的方位圖,但是也給我一個範圍嘛。
等到舞台做好,等到人物登場,倒真是方便了很多。
人物還沒出來的時候吧,你覺得千般難萬般難;而一旦這些人物一個一個出來,他們是連着出來的,形成譜系,不僅是宗族意義上,還是故事需要出來的,就很順了。
張新穎:這樣一種工作方式,慢慢地你覺得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放在一個很長的創作過程裡面去,其實還是有一個變化。
比如用你自己的話來說,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其實是一個自發的階段吧,因為你有話要說,有經驗要表達;慢慢會脫離,也不叫脫離吧,是跟自身的直接經驗關系疏遠了一些,那麼,就需要另外的寫作的資源,這樣一個階段,你自己把它叫作什麼?自覺的階段,還是一個理性的階段? 王安憶:有時候是重疊地發生的。
《天香》的方法,其實我很早就開始了,《紀實與虛構》的時候就開始了,那時我也做年表的。
但是那一個的版圖大多了,那是全國的版圖。
張新穎:《紀實與虛構》是從遠古開始的,空間上也很廣闊。
王安憶:對啊,那個版圖很大的,時間也很長。
這種方式對于我來講,一方面顯示我這個人是比較老實的,我隻有找到一個能夠靠實的條件,才能夠展開想象。
你說自覺與不自覺,它是重疊着的,不是那麼整齊地說從今天開始我就自覺了。
張新穎:對。
它也是反複的,比如說《啟蒙時代》其實跟個人經驗也是有密切關系的。
王安憶:有很深關系。
對,這些是錯落着的。
有些小說就是不自覺的,有些小說就是自覺的。
張新穎:一個是“錯落”,還可以用一個詞是“加上去”。
怎麼說呢,你最早的那個階段,其實是沒有後來這些東西,沒有這些理性的,自覺的,但慢慢會獲得這樣一種能力,再“加上去”。
王安憶:應該這樣講,一開始其實也有理性,因為每個寫作者都很想主宰自己的寫作嘛,開始時理性不那麼容易獲得,因為各種準備都不充分,它往往遜于感性,感性自有它的敏銳度,而理性甚至會限制感性。
所謂理性,就是說你比較自覺地調動自己的經驗吧,那麼,以前的調動是不大成功的。
但是從一開始其實就在經曆着這些,一點一點走到今天。
張新穎:我明白你說的這個過程,實際發生的時候是逐漸的,一點一點地累積着變化,不過達到一定程度,确實可能顯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特别是事後去看的話。
我是覺得,除了簡單劃分的自發、自覺這兩個階段,從《天香》開始,又有一個新的階段。
但這個階段我不知道該怎麼描述,我覺得你應該有一個更明晰的感受。
就是你說的,六十歲以後,發現可以寫的東西那麼多。
很早的時候,年青的時候,會覺得把經驗寫完了,怎麼辦?或者,即使用理性用匠人的這種寫作方式,但總會有寫完的一天,會枯竭。
也的确有作家面臨這樣的問題。
但是會有另外一些作家,越寫越多,這個是怎麼擴開來的?怎麼發現這麼一個新的寫作資源?我一直感興趣的是這樣一個階段。
王安憶:你這個說法正好跟我的感覺是相反的。
你說我開闊,打開了,但我覺得自己是關起來了。
我以前說過,六十歲我就不寫長篇了,我覺得長篇是個大工程,很累的。
并且,人到一定成熟的階段就會變得慎重,變得不能夠這麼如洩如注。
所以說,我其實心裡是決定六十歲就不寫長篇了。
但這個《匿名》很尴尬,正好是跨線了。
我是不到六十歲開始寫的,結束的時候已經六十一歲了。
到這個時候,覺得六十歲的難度不在于體力,不在于經驗,不在于寫作能力,主要在于挑剔,我覺得。
寫完《匿名》至今,已經有大半年我沒寫小說了。
上次你好像說什麼都可以寫小說了,而我恰恰覺得,寫過《匿名》以後,我現在對小說題材變得很難決定。
讀的人,和寫的人,感覺是不同的。
張新穎:我說的擴開來,指的是,我沒法設想你二十年以前寫《匿名》,或者說你二十年前寫《匿名》也不會寫成這個樣子。
我是覺得,這個就是你以前不會意識到的,或者意識到也不會是這麼清楚的一個東西。
王安憶:二十年前寫的是《長恨歌》啊,到現在已經二十一二年了,是一九九四年寫的。
張新穎:你看看《長恨歌》到現在,這個變化是怎麼一步一步地發生的? 王安憶:其實很簡單。
《長恨歌》寫得很自然,我這個人是比較追尋生活的表象的。
你,我發現你向來是不被表象迷惑的。
你喜歡詩。
我覺得這個可能跟性别有關系,跟傳統也有關系。
“五四”的傳統就是這樣的,對生活的表象不感興趣的。
但我是一個對表象有興趣的人,《長恨歌》是一個描寫表象,通過表象探問本質的寫作。
但是寫《匿名》卻是在表象之下,一種抽象的行走,現在我發現要從抽象再回到表象,也蠻難的。
就是說,我要寫什麼呢?什麼能夠讓我有興趣往下寫呢?使我滿足的寫作是什麼呢?恐怕會過一個階段。
二.文明的縫隙,除不盡的餘數 張新穎:我們就不談寫完《匿名》以後的困難;現在就正式開始談談《匿名》吧。
二〇一二年的時候,我印象很深,你寫的一篇散文《括蒼山,楠溪江》,還有一個短篇《林窟》。
所以,我在讀《匿名》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想到這裡,這個地方。
現在看到你确實是把《匿名》放到括蒼山那個背景裡面去了,我既意外也不意外。
當時看了《林窟》的感覺是,這麼短的東西裡面,包含了很多東西,裡面的空隙太多了,空間太大了,說不準你會回來處理這個東西——因為空着沒寫的地方,會有一種奇特的吸引力,一種暗中召喚的力量。
但是沒想到會這麼快,就把這個括蒼山之行的經驗就接上去了。
上次我們閑聊的時候,你提到一個失蹤的教師,這是更早的事情,你給連起來了。
你再講講這個故事吧。
王安憶:失蹤的人是個大學教師,這個事件的出現,是在八十年代中,我在婦聯的信訪站聽到的。
當時法律不怎麼健全的,整個信訪系統也不健全,婦聯建立了一個支援婦女權益的信訪制度,每個星期四的上午對外開放。
張新穎:上海市婦聯? 王安憶:對,那個時候我覺得還是蠻積極的,它也有法律的資源,但是當時的法律不像現在這樣嚴密。
婦聯把我安排給一個老師,讓我專門跟着。
那麼,像看病一樣,門口有好多人排隊等着,依次進來談話。
其實你知道我聽這一類談話,也寫了好多小說,《逐鹿中街》也是那次聽來的。
我在那邊聽了好多故事,那些故事沒頭沒腦的,可是非常給你想象空間。
這一個女性,她的先生是某個大學的教授,退休的時候,教委搞了一次活動,專門慰
王安憶:對,很早以前的,我記得我那時剛剛到學校裡來不久。
張新穎:過了十年多。
那麼,在這十年的時間裡,你自己也會有一個感覺吧,就是自己的變化。
我不知道——但很想知道——你自己會怎麼表述這個變化。
這十年裡,單說長篇,就是《啟蒙時代》《天香》和剛剛面世的《匿名》。
這三個長篇,互相之間很不一樣,這一點先不管它;我更感興趣的是,這個階段和以前比,如果從《天香》開始算的話,跟以前的不一樣應該更明顯一點。
王安憶:其實《天香》和我向來的寫作是比較像的,自我的感覺是這樣。
雖然它起來好像挺離譜的,是寫到明代,寫到一個曆史上遙遠的,過去的,和我生活完全無關的人和事。
但是,事實上,我寫《天香》時是蠻順利的,它依然是寫實的,也就是還在我能力掌控的範圍内。
當然,它對我的挑戰主要是時間上的隔斷,這是一個無從觸摸的時間段,但是你一旦進入了這個世界,一個你自己營造的假想的明代的世界,那麼,裡面的人和事都還是在我的掌控裡。
所以《天香》其實寫得蠻順的,就是順得有時候覺得過于順了。
張新穎:那你這個掌控,是怎麼得到的? 王安憶:首先你要進入那個時空裡啊。
剛開始也蠻作難的,因為什麼東西都是你不知道的。
所以,我就做了許多功課,主要是列了一個年表吧。
就是把這個時間段,我規定它發生故事的年代,幾十年,做了一個年表。
這一年發生的事情,我不但從正史上去找,也從野史上去找,筆記裡去找,做了一個很詳細的表。
然後就是畫了一張地圖,這個地圖畫得比較差啦,因為找不到一個更加詳細的地圖作模本,隻是一個很簡單的方位圖,但是也給我一個範圍嘛。
等到舞台做好,等到人物登場,倒真是方便了很多。
人物還沒出來的時候吧,你覺得千般難萬般難;而一旦這些人物一個一個出來,他們是連着出來的,形成譜系,不僅是宗族意義上,還是故事需要出來的,就很順了。
張新穎:這樣一種工作方式,慢慢地你覺得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放在一個很長的創作過程裡面去,其實還是有一個變化。
比如用你自己的話來說,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其實是一個自發的階段吧,因為你有話要說,有經驗要表達;慢慢會脫離,也不叫脫離吧,是跟自身的直接經驗關系疏遠了一些,那麼,就需要另外的寫作的資源,這樣一個階段,你自己把它叫作什麼?自覺的階段,還是一個理性的階段? 王安憶:有時候是重疊地發生的。
《天香》的方法,其實我很早就開始了,《紀實與虛構》的時候就開始了,那時我也做年表的。
但是那一個的版圖大多了,那是全國的版圖。
張新穎:《紀實與虛構》是從遠古開始的,空間上也很廣闊。
王安憶:對啊,那個版圖很大的,時間也很長。
這種方式對于我來講,一方面顯示我這個人是比較老實的,我隻有找到一個能夠靠實的條件,才能夠展開想象。
你說自覺與不自覺,它是重疊着的,不是那麼整齊地說從今天開始我就自覺了。
張新穎:對。
它也是反複的,比如說《啟蒙時代》其實跟個人經驗也是有密切關系的。
王安憶:有很深關系。
對,這些是錯落着的。
有些小說就是不自覺的,有些小說就是自覺的。
張新穎:一個是“錯落”,還可以用一個詞是“加上去”。
怎麼說呢,你最早的那個階段,其實是沒有後來這些東西,沒有這些理性的,自覺的,但慢慢會獲得這樣一種能力,再“加上去”。
王安憶:應該這樣講,一開始其實也有理性,因為每個寫作者都很想主宰自己的寫作嘛,開始時理性不那麼容易獲得,因為各種準備都不充分,它往往遜于感性,感性自有它的敏銳度,而理性甚至會限制感性。
所謂理性,就是說你比較自覺地調動自己的經驗吧,那麼,以前的調動是不大成功的。
但是從一開始其實就在經曆着這些,一點一點走到今天。
張新穎:我明白你說的這個過程,實際發生的時候是逐漸的,一點一點地累積着變化,不過達到一定程度,确實可能顯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特别是事後去看的話。
我是覺得,除了簡單劃分的自發、自覺這兩個階段,從《天香》開始,又有一個新的階段。
但這個階段我不知道該怎麼描述,我覺得你應該有一個更明晰的感受。
就是你說的,六十歲以後,發現可以寫的東西那麼多。
很早的時候,年青的時候,會覺得把經驗寫完了,怎麼辦?或者,即使用理性用匠人的這種寫作方式,但總會有寫完的一天,會枯竭。
也的确有作家面臨這樣的問題。
但是會有另外一些作家,越寫越多,這個是怎麼擴開來的?怎麼發現這麼一個新的寫作資源?我一直感興趣的是這樣一個階段。
王安憶:你這個說法正好跟我的感覺是相反的。
你說我開闊,打開了,但我覺得自己是關起來了。
我以前說過,六十歲我就不寫長篇了,我覺得長篇是個大工程,很累的。
并且,人到一定成熟的階段就會變得慎重,變得不能夠這麼如洩如注。
所以說,我其實心裡是決定六十歲就不寫長篇了。
但這個《匿名》很尴尬,正好是跨線了。
我是不到六十歲開始寫的,結束的時候已經六十一歲了。
到這個時候,覺得六十歲的難度不在于體力,不在于經驗,不在于寫作能力,主要在于挑剔,我覺得。
寫完《匿名》至今,已經有大半年我沒寫小說了。
上次你好像說什麼都可以寫小說了,而我恰恰覺得,寫過《匿名》以後,我現在對小說題材變得很難決定。
讀的人,和寫的人,感覺是不同的。
張新穎:我說的擴開來,指的是,我沒法設想你二十年以前寫《匿名》,或者說你二十年前寫《匿名》也不會寫成這個樣子。
我是覺得,這個就是你以前不會意識到的,或者意識到也不會是這麼清楚的一個東西。
王安憶:二十年前寫的是《長恨歌》啊,到現在已經二十一二年了,是一九九四年寫的。
張新穎:你看看《長恨歌》到現在,這個變化是怎麼一步一步地發生的? 王安憶:其實很簡單。
《長恨歌》寫得很自然,我這個人是比較追尋生活的表象的。
你,我發現你向來是不被表象迷惑的。
你喜歡詩。
我覺得這個可能跟性别有關系,跟傳統也有關系。
“五四”的傳統就是這樣的,對生活的表象不感興趣的。
但我是一個對表象有興趣的人,《長恨歌》是一個描寫表象,通過表象探問本質的寫作。
但是寫《匿名》卻是在表象之下,一種抽象的行走,現在我發現要從抽象再回到表象,也蠻難的。
就是說,我要寫什麼呢?什麼能夠讓我有興趣往下寫呢?使我滿足的寫作是什麼呢?恐怕會過一個階段。
二.文明的縫隙,除不盡的餘數 張新穎:我們就不談寫完《匿名》以後的困難;現在就正式開始談談《匿名》吧。
二〇一二年的時候,我印象很深,你寫的一篇散文《括蒼山,楠溪江》,還有一個短篇《林窟》。
所以,我在讀《匿名》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想到這裡,這個地方。
現在看到你确實是把《匿名》放到括蒼山那個背景裡面去了,我既意外也不意外。
當時看了《林窟》的感覺是,這麼短的東西裡面,包含了很多東西,裡面的空隙太多了,空間太大了,說不準你會回來處理這個東西——因為空着沒寫的地方,會有一種奇特的吸引力,一種暗中召喚的力量。
但是沒想到會這麼快,就把這個括蒼山之行的經驗就接上去了。
上次我們閑聊的時候,你提到一個失蹤的教師,這是更早的事情,你給連起來了。
你再講講這個故事吧。
王安憶:失蹤的人是個大學教師,這個事件的出現,是在八十年代中,我在婦聯的信訪站聽到的。
當時法律不怎麼健全的,整個信訪系統也不健全,婦聯建立了一個支援婦女權益的信訪制度,每個星期四的上午對外開放。
張新穎:上海市婦聯? 王安憶:對,那個時候我覺得還是蠻積極的,它也有法律的資源,但是當時的法律不像現在這樣嚴密。
婦聯把我安排給一個老師,讓我專門跟着。
那麼,像看病一樣,門口有好多人排隊等着,依次進來談話。
其實你知道我聽這一類談話,也寫了好多小說,《逐鹿中街》也是那次聽來的。
我在那邊聽了好多故事,那些故事沒頭沒腦的,可是非常給你想象空間。
這一個女性,她的先生是某個大學的教授,退休的時候,教委搞了一次活動,專門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