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叔叔的故事》
關燈
小
中
大
張新穎:到九十年代,就是《叔叔的故事》了。
王安憶:一年沒寫作,然後就寫了《叔叔的故事》。
似乎又引起了轟動。
有時候也蠻需要這種反應的,它對你是種鼓勵,就像啦啦隊一樣。
如果足球隊沒有啦啦隊肯定踢不動了,可是啦啦隊太喧鬧又會分神。
張新穎:《叔叔的故事》出現在九十年代初,從文學史的叙述來說,這是一部社會文化發生巨大轉變的時刻産生的非常重要的作品。
從你個人來說,它意味着什麼呢? 王安憶:《叔叔的故事》對我來說,是很特殊的一個小說,我使用了一個現代主義的形式,而我通常是遵循事物自然的表象的,并且向來對先鋒小說持異議。
但我覺得我的這個形式還是和當時的風尚不盡相同,它還不隻是個形式,而是,這就是那個故事的外形,它本身就不是一個自然狀态的故事,它是虛拟的故事。
就是說一個關于講述的故事,第二手創作的故事。
我這麼說似乎很費解,小說就是虛拟的,但我是在這個前提下說“虛拟”這兩個字,它不再是小說文體的概念,或者說,是第二次“虛拟”。
我曾經在一篇散文裡寫過我給小說起名字,我一般不大用什麼什麼的“故事”,小說本來就是故事,你如果說“故事”就等于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所以我一旦要說是“故事”的話,那一定是“故事的故事”。
我還寫過一個短篇叫《作家的故事》,也是關于講述的故事。
所以用這麼一個題目,基本就标出了這個小說的形态了。
就是它再次進行的講述,故事就在于講述的本身。
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如何來叙述叔叔的故事,在假設叔叔的故事已經是事實之後,再來虛構;或者反過來,假設叔叔的故事是人為的虛構,然後企圖還原。
說起來挺繞的,是非常複雜的一個形式。
我覺得也不是上乘,技巧玩得太炫目了。
張新穎:也不是。
《叔叔的故事》當然是形式,你在寫作的時候可能形式的追求比較自覺,形式感比較強,但是讀上去并不會覺得特别“硬”,裡面有東西。
這個東西既是叙述還原出來的結果,也是這個還原的過程。
王安憶:這個形式确實是種需要,什麼都是假定的,在假定的前提下再做假定。
這有點像夢中做夢的意思。
我記得小時候我媽媽跟我說,我爸爸做了一個很恐怖的夢。
他夢見我爺爺——我爺爺已經去世了,我很小的時候他就去世了——爸爸看見爺爺走進房間來,我爸爸非常恐懼,以為是做夢,就把燈拉開了,結果爺爺繼續走近他,走到他床邊上來,我爸爸更加恐懼:原來這不是夢——其實它還是夢,夢中夢。
《叔叔的故事》想表達的是對沒有前輩的恐懼,對前輩的缺席的恐懼。
有的時候我們真是,就像張承志他必須要去找到一個伊斯蘭教牢牢地抓住,要自覺遵守一些紀律,都是想要找到一個承前啟後的精神鍊接,好納入自己的認識。
張承志有伊斯蘭教,我有什麼呢?我繼承什麼呢?我往哪裡去納入自己的思想與虔信呢? 張新穎:所以《叔叔的故事》寫下來其實很沉重的。
王安憶:很沉重的。
而且這種沉重到今天好像也沒有釋然,而且更加滲透,變成一個日常化的問題。
張新穎:叔叔那輩找不到,如果到爺爺那輩去找,或者到祖爺爺的那輩去找,是不是可以找到?因為人有的時候對自己的上一代,正好貼着的那一
王安憶:一年沒寫作,然後就寫了《叔叔的故事》。
似乎又引起了轟動。
有時候也蠻需要這種反應的,它對你是種鼓勵,就像啦啦隊一樣。
如果足球隊沒有啦啦隊肯定踢不動了,可是啦啦隊太喧鬧又會分神。
張新穎:《叔叔的故事》出現在九十年代初,從文學史的叙述來說,這是一部社會文化發生巨大轉變的時刻産生的非常重要的作品。
從你個人來說,它意味着什麼呢? 王安憶:《叔叔的故事》對我來說,是很特殊的一個小說,我使用了一個現代主義的形式,而我通常是遵循事物自然的表象的,并且向來對先鋒小說持異議。
但我覺得我的這個形式還是和當時的風尚不盡相同,它還不隻是個形式,而是,這就是那個故事的外形,它本身就不是一個自然狀态的故事,它是虛拟的故事。
就是說一個關于講述的故事,第二手創作的故事。
我這麼說似乎很費解,小說就是虛拟的,但我是在這個前提下說“虛拟”這兩個字,它不再是小說文體的概念,或者說,是第二次“虛拟”。
我曾經在一篇散文裡寫過我給小說起名字,我一般不大用什麼什麼的“故事”,小說本來就是故事,你如果說“故事”就等于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所以我一旦要說是“故事”的話,那一定是“故事的故事”。
我還寫過一個短篇叫《作家的故事》,也是關于講述的故事。
所以用這麼一個題目,基本就标出了這個小說的形态了。
就是它再次進行的講述,故事就在于講述的本身。
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如何來叙述叔叔的故事,在假設叔叔的故事已經是事實之後,再來虛構;或者反過來,假設叔叔的故事是人為的虛構,然後企圖還原。
說起來挺繞的,是非常複雜的一個形式。
我覺得也不是上乘,技巧玩得太炫目了。
張新穎:也不是。
《叔叔的故事》當然是形式,你在寫作的時候可能形式的追求比較自覺,形式感比較強,但是讀上去并不會覺得特别“硬”,裡面有東西。
這個東西既是叙述還原出來的結果,也是這個還原的過程。
王安憶:這個形式确實是種需要,什麼都是假定的,在假定的前提下再做假定。
這有點像夢中做夢的意思。
我記得小時候我媽媽跟我說,我爸爸做了一個很恐怖的夢。
他夢見我爺爺——我爺爺已經去世了,我很小的時候他就去世了——爸爸看見爺爺走進房間來,我爸爸非常恐懼,以為是做夢,就把燈拉開了,結果爺爺繼續走近他,走到他床邊上來,我爸爸更加恐懼:原來這不是夢——其實它還是夢,夢中夢。
《叔叔的故事》想表達的是對沒有前輩的恐懼,對前輩的缺席的恐懼。
有的時候我們真是,就像張承志他必須要去找到一個伊斯蘭教牢牢地抓住,要自覺遵守一些紀律,都是想要找到一個承前啟後的精神鍊接,好納入自己的認識。
張承志有伊斯蘭教,我有什麼呢?我繼承什麼呢?我往哪裡去納入自己的思想與虔信呢? 張新穎:所以《叔叔的故事》寫下來其實很沉重的。
王安憶:很沉重的。
而且這種沉重到今天好像也沒有釋然,而且更加滲透,變成一個日常化的問題。
張新穎:叔叔那輩找不到,如果到爺爺那輩去找,或者到祖爺爺的那輩去找,是不是可以找到?因為人有的時候對自己的上一代,正好貼着的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