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年輕一代
關燈
小
中
大
張新穎:你多次說到跟現在的年輕作家溝通上的困難。
我發現你讀他們的作品,其實讀得不少。
王安憶:我和他們對文學的認識不一樣。
張新穎:對于一個一般的作家,整個社會風氣是很重要的,它會引導他,一般的作家是沒有一個抵抗力來作主心骨的。
我看一些年輕作家的作品,一個基本的感受:咦,有這麼一撥人,但是你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的,他其實是掩蓋掉他的曆史了。
王安憶:他有意的? 張新穎:這是非常有意的。
那天,我聽張文江講,一個人要追究自己的生命來曆。
人怎麼可能沒有來曆?可是這撥作家,他是掩蓋掉了,有意識地掩蓋掉了,好像我一下子就掉到一個非常現代的環境裡,然後在這個環境裡展開我的活動。
你隻知道,他們在酒吧裡頭,在咖啡館,或者不是在這種場景裡,反正這些人是沒有曆史的,沒有來曆的。
這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樣。
以前不管作家有沒有這個自覺,不一定像張文江說得那麼自覺,但哪怕就是我不寫自己的來曆,你不一定想到要寫來曆,但是,你總歸會把個人的生命的信息帶進來的。
王安憶:這好像和時代,和生活的場景有關系。
現在的生活場景,看着那些孩子,我經常會想,他們的父母是怎麼樣的人?他們來自一個怎樣的家庭?籍貫何處?我竟然一點看不出來。
這個場景特别奇怪,在那種潮流化的裝束裡,人和人一點區别也沒有,說着同樣的流行語,傳媒和廣告制造的同樣的表情,簡直像從流水線上生産出來的。
陳丹燕有一篇小說《吧女琳達》,陳丹燕比較少寫虛構作品,但一旦虛構,就挺不錯。
這個吧女琳達在咖啡館裡打工,她在咖啡館裡的狀态非常國際化,說英語,和外國人開國際玩笑,服飾,妝容,都是國際流行,可是她下了班,回到家裡面,她寫到回到家裡的這種場景,一方面光線暗淡下來,另一方面是具體的,個别的,生動的細節,事實上我們要知道的就是這樣。
我常常給别人講這個道理,我說,小說,我一定要搞清楚人物的生計是什麼?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這些人和生活都是抽象的概念。
所有的現代性也都是抽象的概念。
張新穎:很多現在的小說是掩蓋了這點,這也可能有一個勇氣的問題。
我印象很深,奈保爾,他本來在一個很小的英國的殖民地,他是讀英語的,他的作品一寫就寫得像倫敦一樣,他說,我寫作了好多年,我從來就不敢寫我生活的小鎮,名字都不敢出現。
他後來才慢慢地開始敢寫。
我們看到的那批作家,他有他自己的來曆,我覺得他們也不會傻到不知道自己的真實生活,就是給大家看的各種各樣的場景。
王安憶:我覺得還是感情問題,情感取舍的問題,他對哪一路的東西更有感情。
因為一個人,肯定是寫作自己最向往、最有情感的東西。
可能他對那個就是沒感情。
這也是和現在生活方式都有關系。
沒有兄弟姐妹,就是很大的問題,我談的不是社會問題,就是人的感情問題。
我覺得,現在人的感情很枯竭,對父母基本是沒有互換的,單方面的獲取,也就談不上有什麼感情的活動。
事實上感情都帶有一些叫模仿也好,派生也好,當我們對一個不相關的人産生感情,這個感情往往是從某一種天然的親情派生出來的。
你如果沒有這種感情的根,就派生不出什麼感情。
現在小孩子很自私,和他沒有兄弟姐妹大有關系,他沒有派生的源頭。
沒有兄弟姐妹是太大的問題了,而且是整整的一代人,不是一個人。
我們這一代裡也有獨生子女,但是他至少可以看到周圍的人都有兄弟姐妹,有兄弟姐妹的感情生活。
張新穎:以後這個社會肯定是變的。
他們說,作家隻有好不好,沒有代的差别。
我覺得不對,其實代的差别是非常明顯的。
有的時候,就是一代人和前一代人不一樣。
王安憶:但
我發現你讀他們的作品,其實讀得不少。
王安憶:我和他們對文學的認識不一樣。
張新穎:對于一個一般的作家,整個社會風氣是很重要的,它會引導他,一般的作家是沒有一個抵抗力來作主心骨的。
我看一些年輕作家的作品,一個基本的感受:咦,有這麼一撥人,但是你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的,他其實是掩蓋掉他的曆史了。
王安憶:他有意的? 張新穎:這是非常有意的。
那天,我聽張文江講,一個人要追究自己的生命來曆。
人怎麼可能沒有來曆?可是這撥作家,他是掩蓋掉了,有意識地掩蓋掉了,好像我一下子就掉到一個非常現代的環境裡,然後在這個環境裡展開我的活動。
你隻知道,他們在酒吧裡頭,在咖啡館,或者不是在這種場景裡,反正這些人是沒有曆史的,沒有來曆的。
這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樣。
以前不管作家有沒有這個自覺,不一定像張文江說得那麼自覺,但哪怕就是我不寫自己的來曆,你不一定想到要寫來曆,但是,你總歸會把個人的生命的信息帶進來的。
王安憶:這好像和時代,和生活的場景有關系。
現在的生活場景,看着那些孩子,我經常會想,他們的父母是怎麼樣的人?他們來自一個怎樣的家庭?籍貫何處?我竟然一點看不出來。
這個場景特别奇怪,在那種潮流化的裝束裡,人和人一點區别也沒有,說着同樣的流行語,傳媒和廣告制造的同樣的表情,簡直像從流水線上生産出來的。
陳丹燕有一篇小說《吧女琳達》,陳丹燕比較少寫虛構作品,但一旦虛構,就挺不錯。
這個吧女琳達在咖啡館裡打工,她在咖啡館裡的狀态非常國際化,說英語,和外國人開國際玩笑,服飾,妝容,都是國際流行,可是她下了班,回到家裡面,她寫到回到家裡的這種場景,一方面光線暗淡下來,另一方面是具體的,個别的,生動的細節,事實上我們要知道的就是這樣。
我常常給别人講這個道理,我說,小說,我一定要搞清楚人物的生計是什麼?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這些人和生活都是抽象的概念。
所有的現代性也都是抽象的概念。
張新穎:很多現在的小說是掩蓋了這點,這也可能有一個勇氣的問題。
我印象很深,奈保爾,他本來在一個很小的英國的殖民地,他是讀英語的,他的作品一寫就寫得像倫敦一樣,他說,我寫作了好多年,我從來就不敢寫我生活的小鎮,名字都不敢出現。
他後來才慢慢地開始敢寫。
我們看到的那批作家,他有他自己的來曆,我覺得他們也不會傻到不知道自己的真實生活,就是給大家看的各種各樣的場景。
王安憶:我覺得還是感情問題,情感取舍的問題,他對哪一路的東西更有感情。
因為一個人,肯定是寫作自己最向往、最有情感的東西。
可能他對那個就是沒感情。
這也是和現在生活方式都有關系。
沒有兄弟姐妹,就是很大的問題,我談的不是社會問題,就是人的感情問題。
我覺得,現在人的感情很枯竭,對父母基本是沒有互換的,單方面的獲取,也就談不上有什麼感情的活動。
事實上感情都帶有一些叫模仿也好,派生也好,當我們對一個不相關的人産生感情,這個感情往往是從某一種天然的親情派生出來的。
你如果沒有這種感情的根,就派生不出什麼感情。
現在小孩子很自私,和他沒有兄弟姐妹大有關系,他沒有派生的源頭。
沒有兄弟姐妹是太大的問題了,而且是整整的一代人,不是一個人。
我們這一代裡也有獨生子女,但是他至少可以看到周圍的人都有兄弟姐妹,有兄弟姐妹的感情生活。
張新穎:以後這個社會肯定是變的。
他們說,作家隻有好不好,沒有代的差别。
我覺得不對,其實代的差别是非常明顯的。
有的時候,就是一代人和前一代人不一樣。
王安憶: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