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莫言、賈平凹
關燈
小
中
大
能那麼泥沙俱下,另外一方面他的才華可以發揮到最大限度。
張新穎:長篇有的時候太浪費了,不節制,有的時候太繁複了。
王安憶:短篇又太拘束了。
他的自由度就是到中篇最好,真的很好。
他蠻有力量的,我這個力量不是說氣魄啊什麼的,我的意思就是說他蠻有後勁的,蠻有力道的一個人。
他也是很像農民的,農民的精明他都有。
張新穎:就不太像一般的農民,一般的農民也不會像他這樣的。
他們家我猜想在那個農村裡是很特别的。
王安憶:很特别的,有受過教育的,有跑碼頭做生意的,有拉壯丁拉到台灣去,又在台灣發達的。
我覺得他們家的人都是很奇怪的,都有點奇異。
我覺得好的作家都有一些魅氣,我覺得他也有點魅,他真有點魅的,他講他們村的鬼故事,聽聽也都很奇怪的。
張新穎:他家那裡的鬼故事是很多的啊,因為他那個家跟蒲松齡那個家,已經不遠了。
我們齊國人,都是聽鬼故事長大的。
講鬼故事也是鄉民精神生活的一個部分。
大家湊在一塊兒幹嗎呢?說說鬼故事和我們的文學閱讀沒什麼區别。
王安憶:我不知道你說的那地方在哪裡。
我插隊的地方在安徽淮北,我就覺得我們那邊的人特别古闆,正統,他們不愛談鬼的。
你如果說,你有沒有鬼故事講,老人就不高興了,覺得你這個人老邪的,不可以講鬼的。
子不語怪、力、亂、神。
張新穎:我那個地方就是跟莫言的地方差不多,整個齊國的風氣,和魯國非常不一樣,史書上就記載,齊國人喜歡亂說,而且談的就是神鬼。
我們從小都是聽老人講鬼故事,他沒别的故事給你講,一講就是鬼故事,我們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有一個經驗,要晚上聽鬼故事,然後聽完鬼故事要回家,黑不隆冬的,不敢回家,害怕。
就是那種心理,特别喜歡聽那種恐怖的鬼故事,但是又害怕。
莫言肯定是這樣長大的。
王安憶:我後來到農村,我們那個農村,真是沒有上海恐怖。
你講到鬼故事我想起來,我們上海的裡弄是非常恐怖的,像我生活的地方,淮海路的弄堂裡面,可恐怖了。
上海的後弄,不是恐怖,是陰森,非常陰森。
首先它有很多傳說,說是傳說,其實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且是在不久之前,說這裡有個上吊的女人,那邊垃圾桶裡有個小孩子被人家殺掉的,那裡嘛又有個精神病,我們的弄堂給我的印象特别陰暗。
然後又有個大問題,後弄裡面沒有燈,每一次我們學校裡面晚上有活動,我很大一個困擾就是,晚上回來怎麼樣走回這條弄堂。
我老是覺得這條弄堂裡埋伏了很多很多鬼怪。
我家裡都知道我這個情況,每次,都要派人在弄口等我。
我現在想起來,我們家的後弄正好對着前面打破掉的一個後窗,這後窗上曾經有過一個精神病在那邊喊叫,這個窗的玻璃打碎了也沒重配,用木闆釘了很多橫條。
這個窗戶是我從小最害怕的地方。
我倒從來沒有在農村受過驚吓,覺得蠻明朗的,平平坦坦,我們那裡的民風倒是堂堂正正的。
張新穎:我看莫言的小說,就覺得,怎麼回事,這家夥把我們小時候聽的東西都寫出來?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莫言的很多小說,是有當地傳說的影子的。
我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天看了《紅高粱》,我就想,這個小說的故事,我十年以前都聽說過了,誰誰都講過,好像是那一帶流傳很廣的故事。
當然了,不能說莫言就是照搬了民間的故事和傳說,小說裡面有這些的影子。
王安憶:說到《紅高粱》,其實,每一個作家都是有一個莊稼做底的。
莫言的高粱,張炜特别喜歡紅薯和玉米,蘇童很喜歡棉花,我很喜歡麥子的。
莊稼真的很美,沒看到莊稼的人不知道它怎麼美,你想象不到一塊土地裡面,一個種子,它最後會長成這麼樣的形狀,這麼豐富的形态。
這種形态根本不是人能夠制作的。
張新穎:你插隊的時候種過麥子? 王安憶:我們種麥子。
我現在回想,我那地方沒什麼可愛的,就麥子可愛。
而且我們的
張新穎:長篇有的時候太浪費了,不節制,有的時候太繁複了。
王安憶:短篇又太拘束了。
他的自由度就是到中篇最好,真的很好。
他蠻有力量的,我這個力量不是說氣魄啊什麼的,我的意思就是說他蠻有後勁的,蠻有力道的一個人。
他也是很像農民的,農民的精明他都有。
張新穎:就不太像一般的農民,一般的農民也不會像他這樣的。
他們家我猜想在那個農村裡是很特别的。
王安憶:很特别的,有受過教育的,有跑碼頭做生意的,有拉壯丁拉到台灣去,又在台灣發達的。
我覺得他們家的人都是很奇怪的,都有點奇異。
我覺得好的作家都有一些魅氣,我覺得他也有點魅,他真有點魅的,他講他們村的鬼故事,聽聽也都很奇怪的。
張新穎:他家那裡的鬼故事是很多的啊,因為他那個家跟蒲松齡那個家,已經不遠了。
我們齊國人,都是聽鬼故事長大的。
講鬼故事也是鄉民精神生活的一個部分。
大家湊在一塊兒幹嗎呢?說說鬼故事和我們的文學閱讀沒什麼區别。
王安憶:我不知道你說的那地方在哪裡。
我插隊的地方在安徽淮北,我就覺得我們那邊的人特别古闆,正統,他們不愛談鬼的。
你如果說,你有沒有鬼故事講,老人就不高興了,覺得你這個人老邪的,不可以講鬼的。
子不語怪、力、亂、神。
張新穎:我那個地方就是跟莫言的地方差不多,整個齊國的風氣,和魯國非常不一樣,史書上就記載,齊國人喜歡亂說,而且談的就是神鬼。
我們從小都是聽老人講鬼故事,他沒别的故事給你講,一講就是鬼故事,我們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有一個經驗,要晚上聽鬼故事,然後聽完鬼故事要回家,黑不隆冬的,不敢回家,害怕。
就是那種心理,特别喜歡聽那種恐怖的鬼故事,但是又害怕。
莫言肯定是這樣長大的。
王安憶:我後來到農村,我們那個農村,真是沒有上海恐怖。
你講到鬼故事我想起來,我們上海的裡弄是非常恐怖的,像我生活的地方,淮海路的弄堂裡面,可恐怖了。
上海的後弄,不是恐怖,是陰森,非常陰森。
首先它有很多傳說,說是傳說,其實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且是在不久之前,說這裡有個上吊的女人,那邊垃圾桶裡有個小孩子被人家殺掉的,那裡嘛又有個精神病,我們的弄堂給我的印象特别陰暗。
然後又有個大問題,後弄裡面沒有燈,每一次我們學校裡面晚上有活動,我很大一個困擾就是,晚上回來怎麼樣走回這條弄堂。
我老是覺得這條弄堂裡埋伏了很多很多鬼怪。
我家裡都知道我這個情況,每次,都要派人在弄口等我。
我現在想起來,我們家的後弄正好對着前面打破掉的一個後窗,這後窗上曾經有過一個精神病在那邊喊叫,這個窗的玻璃打碎了也沒重配,用木闆釘了很多橫條。
這個窗戶是我從小最害怕的地方。
我倒從來沒有在農村受過驚吓,覺得蠻明朗的,平平坦坦,我們那裡的民風倒是堂堂正正的。
張新穎:我看莫言的小說,就覺得,怎麼回事,這家夥把我們小時候聽的東西都寫出來?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莫言的很多小說,是有當地傳說的影子的。
我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天看了《紅高粱》,我就想,這個小說的故事,我十年以前都聽說過了,誰誰都講過,好像是那一帶流傳很廣的故事。
當然了,不能說莫言就是照搬了民間的故事和傳說,小說裡面有這些的影子。
王安憶:說到《紅高粱》,其實,每一個作家都是有一個莊稼做底的。
莫言的高粱,張炜特别喜歡紅薯和玉米,蘇童很喜歡棉花,我很喜歡麥子的。
莊稼真的很美,沒看到莊稼的人不知道它怎麼美,你想象不到一塊土地裡面,一個種子,它最後會長成這麼樣的形狀,這麼豐富的形态。
這種形态根本不是人能夠制作的。
張新穎:你插隊的時候種過麥子? 王安憶:我們種麥子。
我現在回想,我那地方沒什麼可愛的,就麥子可愛。
而且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