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張承志、張炜
關燈
小
中
大
好的官員,現在是非常想念他們的。
他後來不大寫小說了,寫的都是散文。
我覺得他,怎麼講,現在說這話不要緊了,他已經對我有免疫力了,我覺得他太沒有匠氣了,太不像匠人了;而我是個匠人。
就是他對做活這件事情太不滿意了,他是個詩人,他一定要直抒胸臆,他一定要抒發情感。
他不像我,我就是一個匠人,我就一定要幹活。
沒有“活”我什麼也做不了。
他一點沒有匠氣。
我覺得完全沒有匠氣的話很難做成活的呀,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後來寫的散文寫得非常好,他有一個散文叫《公社的青史》,是我最喜歡的散文了,有一些寫的是國外的見聞,我倒覺得一般。
張新穎:陳村的《走出大渡河》,和你們這個男子漢讨論有沒有什麼關系? 王安憶:男子漢讨論基本上是來自《北方的河》,甚至來自張承志本人。
《北方的河》塑造的男性是那麼的魁偉,有力量,理想那麼高。
張新穎:而且他還是沉默的、不說話的人。
王安憶:對,無論怎麼接近他,都不能夠理解他一點點。
尤其是對女性的拒斥,這簡直讓天下女性絕望,他的魅力似乎專針對女性,可卻偏偏不讓女性了解。
張新穎:這個作品,當時我是很感動的,還是上高中的時候讀到的。
後來考上大學,坐火車,我背包裡就放了兩個作品,一個是《北方的河》,一個是劉索拉的《你别無選擇》。
《北方的河》是一九八四年的,《你别無選擇》是一九八五年的。
一九八五年來上海上學,當時包裡就放了兩個作品。
王安憶:張承志也是個很有趣的人,他和他喜歡的人在一起就沒脾氣了。
張炜和他關系很好,張炜就敢去撩他。
他脾氣很大,但是和張炜在一起就不大發脾氣的,現在對我也不大發了,他也曉得我對他真的是沒有一點惡意的。
有一個場面特别有意思的,就是張炜說,其實啊張承志,你就像個大姑娘,很腼腆的。
你看他表情,他确是很腼腆的一個人。
張承志說,你沒看到我發脾氣的樣子。
然後張炜就說,你發脾氣還是個大姑娘。
和這些同輩人相處,現在回想起來都蠻好的,首先都是很健康的,也蠻純潔的,也互相受益,也非常真摯。
張新穎:張承志的語言有些特别。
王安憶:他的語言呢,是一種很“做”的語言,就像在刀鋒上走,做得好就好,“做”得不好啪地一下就掉下去了。
“做”得不好的話就實在是造作,“做”得好的話,也實在是好。
張新穎:他的作品,包括他的文字,和他學的專業有沒有什麼關系? 王安憶:他曾經公開地講,他學的是考古,就是曆史麼,學了曆史他好像積蓄了很多感情,這個專業已經容納不下他的這麼多感情。
我覺得這講的是對的。
而且從某個角度來說,我也覺得他不是很合适考古的,因為考古需要的是一種科學的嚴謹态度,他太浪漫了,他是個感情很泛濫的人,考古實際上太嚴格了,每一個東西都要反反複複地證明。
而感情是無邊無際的。
張新穎:他對曆史是有感情的,這也是比較特别的,因為很多作家對曆史沒有感情。
王安憶:曆史裡面的詩意都被他攫取了。
比如他學的民族史裡面有遷徙,這個遷徙就能夠展開很多想象;然後戰争,這種東西就是能使人激情澎湃的。
張新穎:你就看他寫的小說,不管是寫新疆,還是蒙古草原,還是甯夏,他小說裡面的那些人物,也不僅僅是人物,那樣的生活整體,總是會給你曆史感的,他不是要寫曆史,但是就是給人這個感覺,這也是我覺得他特别的一個地方。
王安憶:中國曆史那麼漫長,版圖那麼遼闊,時間和空間的含量都特别長,就特别能滿足他的悲情。
還有一點我覺得他比較寶貴的就是,對人民苦難的一種反應。
張新穎:而且特别是對少數民族。
王安憶:為什麼對少數民
他後來不大寫小說了,寫的都是散文。
我覺得他,怎麼講,現在說這話不要緊了,他已經對我有免疫力了,我覺得他太沒有匠氣了,太不像匠人了;而我是個匠人。
就是他對做活這件事情太不滿意了,他是個詩人,他一定要直抒胸臆,他一定要抒發情感。
他不像我,我就是一個匠人,我就一定要幹活。
沒有“活”我什麼也做不了。
他一點沒有匠氣。
我覺得完全沒有匠氣的話很難做成活的呀,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後來寫的散文寫得非常好,他有一個散文叫《公社的青史》,是我最喜歡的散文了,有一些寫的是國外的見聞,我倒覺得一般。
張新穎:陳村的《走出大渡河》,和你們這個男子漢讨論有沒有什麼關系? 王安憶:男子漢讨論基本上是來自《北方的河》,甚至來自張承志本人。
《北方的河》塑造的男性是那麼的魁偉,有力量,理想那麼高。
張新穎:而且他還是沉默的、不說話的人。
王安憶:對,無論怎麼接近他,都不能夠理解他一點點。
尤其是對女性的拒斥,這簡直讓天下女性絕望,他的魅力似乎專針對女性,可卻偏偏不讓女性了解。
張新穎:這個作品,當時我是很感動的,還是上高中的時候讀到的。
後來考上大學,坐火車,我背包裡就放了兩個作品,一個是《北方的河》,一個是劉索拉的《你别無選擇》。
《北方的河》是一九八四年的,《你别無選擇》是一九八五年的。
一九八五年來上海上學,當時包裡就放了兩個作品。
王安憶:張承志也是個很有趣的人,他和他喜歡的人在一起就沒脾氣了。
張炜和他關系很好,張炜就敢去撩他。
他脾氣很大,但是和張炜在一起就不大發脾氣的,現在對我也不大發了,他也曉得我對他真的是沒有一點惡意的。
有一個場面特别有意思的,就是張炜說,其實啊張承志,你就像個大姑娘,很腼腆的。
你看他表情,他确是很腼腆的一個人。
張承志說,你沒看到我發脾氣的樣子。
然後張炜就說,你發脾氣還是個大姑娘。
和這些同輩人相處,現在回想起來都蠻好的,首先都是很健康的,也蠻純潔的,也互相受益,也非常真摯。
張新穎:張承志的語言有些特别。
王安憶:他的語言呢,是一種很“做”的語言,就像在刀鋒上走,做得好就好,“做”得不好啪地一下就掉下去了。
“做”得不好的話就實在是造作,“做”得好的話,也實在是好。
張新穎:他的作品,包括他的文字,和他學的專業有沒有什麼關系? 王安憶:他曾經公開地講,他學的是考古,就是曆史麼,學了曆史他好像積蓄了很多感情,這個專業已經容納不下他的這麼多感情。
我覺得這講的是對的。
而且從某個角度來說,我也覺得他不是很合适考古的,因為考古需要的是一種科學的嚴謹态度,他太浪漫了,他是個感情很泛濫的人,考古實際上太嚴格了,每一個東西都要反反複複地證明。
而感情是無邊無際的。
張新穎:他對曆史是有感情的,這也是比較特别的,因為很多作家對曆史沒有感情。
王安憶:曆史裡面的詩意都被他攫取了。
比如他學的民族史裡面有遷徙,這個遷徙就能夠展開很多想象;然後戰争,這種東西就是能使人激情澎湃的。
張新穎:你就看他寫的小說,不管是寫新疆,還是蒙古草原,還是甯夏,他小說裡面的那些人物,也不僅僅是人物,那樣的生活整體,總是會給你曆史感的,他不是要寫曆史,但是就是給人這個感覺,這也是我覺得他特别的一個地方。
王安憶:中國曆史那麼漫長,版圖那麼遼闊,時間和空間的含量都特别長,就特别能滿足他的悲情。
還有一點我覺得他比較寶貴的就是,對人民苦難的一種反應。
張新穎:而且特别是對少數民族。
王安憶:為什麼對少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