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陸文夫、高曉聲、白桦
關燈
小
中
大
呀,久違了,現在還有人過着這麼安靜的内心生活。
然後你會發現他們中間有着一位精神領袖,可能是一個老夫子,可能是一個挺現代的人……大家都會到他那裡去,聽他論道。
這是很有趣的。
其實這就是民間智士,我們上海人叫“老法師”。
這種人是很重要的。
張新穎:這在上海是沒有了吧,但我想上海很早就沒有了。
八十年代有嗎?我不了解。
上海人是比較個性的。
王安憶:也有的。
“文革”當中,年輕人基本處于無政府狀态,同時呢,又自發形成群體,就會有一個人出現,大家都喜歡到他家去聊天,聽他談東談西,他又很有權威性。
比如陳丹青提到過一個“城隍廟的拉斐爾”。
當時我學過樂器嘛,我們這些人當中就有這樣一個人。
他其實是一個音樂愛好者,但他是路路通,認識各種各樣的人。
“文革”當中我們這些插隊落戶的人不是都想考到各地文工團去嗎?各地文工團也集中到上海來招生,就需要找到一個人能提供人才。
而我們呢,則能通過這樣的人到各個團體去面試。
他就是其中一個。
其實他自己在音樂方面也很野路子的,可是,大家都很尊敬他,因為我們也都是野路子嘛。
張新穎:那你到文工團不是通過這個人去的? 王安憶:最後我是通過我媽媽的老戰友。
他幫我介紹了幾個地方,可是這幾個都是省團,我考不進去的呀。
但是他卻讓我結交了這麼一批人,像我這種無頭蒼蠅一般的,到處奔來奔去應考的人,有唱歌的,彈鋼琴的,拉提琴的。
我跟你講,到處奔來奔去應考的往往業務都是不大靈的,都是那種中不溜的,好的人老早前線、總政都看去了。
張炜也說過,他那時候在農村,聽說山那邊有一個人喜歡寫小說,他會背着他的小說爬山越嶺,到他那邊,天已經黑了,就點着燈,大家坐在桌子旁邊,你讀你的小說,我讀我的小說。
非常莊嚴的。
這情形看不到了。
它本身就是審美的,那時候的生活方式很審美的。
在小說《隐居的時代》裡我也寫過這麼一個人,原型是複旦大學中文系的老大學生,這人現在想起來就是一個沒有着落的人,分配他到外地,他又不願意去,不服從分配,一個社會青年。
他沒什麼事情,通過什麼關系,到我們插隊的那個縣城去做客,那地方很偏僻,要坐火車要坐船。
我現在回想起來很佩服他,生計都沒着落,他還有這個興緻。
他要來的消息很早就傳開了,到了這一天,大家都到那個地方去聽他談天,吃飯的時候就到食堂裡用臉盆打飯。
他講的也是些雜碎,但他是複旦大學的,中文系,我們就當他經典。
我想他年紀也不大,二十多歲。
好像那時代比今天顯得豐富。
張新穎:說到上海,我想起白桦,可以談一談嗎?白桦前幾年有幾篇小說寫得挺好的。
有的時候分不清楚是小說還是散文,其實寫得蠻好的。
王安憶:白桦是個詩人,他寫過一些散文和散文化的小說。
他的文字好。
他有一些散文挺動人的,我看了很震撼,但白桦這感情,到最後沒有擴張出來。
他的父親是被日本人殺的。
他很小的時候,有一天聽到日本人又在街上殺人,他就随了看熱鬧的人群奔過去看,結果路上碰到他們的街坊鄰居,街坊一把把他扯住,你怎麼能去看,你爸就是被日本人殺的。
這真的很好,這種東西其實在中國古人那裡很強的,可是到現在越來越弱。
我很喜歡他這類東西。
他因為是個詩人的緣故,如果去描摹一個真實的場景,會寫得特别漂亮。
但他情感的分量,難免受意識形态影響,會變得簡單化。
他還寫過兩個小人物,微如草芥,可是日本人侵略到他們家鄉的時候突然煥發出英雄的氣質來。
那也寫得很好,短短的。
他是有浪漫氣質的人。
然後你會發現他們中間有着一位精神領袖,可能是一個老夫子,可能是一個挺現代的人……大家都會到他那裡去,聽他論道。
這是很有趣的。
其實這就是民間智士,我們上海人叫“老法師”。
這種人是很重要的。
張新穎:這在上海是沒有了吧,但我想上海很早就沒有了。
八十年代有嗎?我不了解。
上海人是比較個性的。
王安憶:也有的。
“文革”當中,年輕人基本處于無政府狀态,同時呢,又自發形成群體,就會有一個人出現,大家都喜歡到他家去聊天,聽他談東談西,他又很有權威性。
比如陳丹青提到過一個“城隍廟的拉斐爾”。
當時我學過樂器嘛,我們這些人當中就有這樣一個人。
他其實是一個音樂愛好者,但他是路路通,認識各種各樣的人。
“文革”當中我們這些插隊落戶的人不是都想考到各地文工團去嗎?各地文工團也集中到上海來招生,就需要找到一個人能提供人才。
而我們呢,則能通過這樣的人到各個團體去面試。
他就是其中一個。
其實他自己在音樂方面也很野路子的,可是,大家都很尊敬他,因為我們也都是野路子嘛。
張新穎:那你到文工團不是通過這個人去的? 王安憶:最後我是通過我媽媽的老戰友。
他幫我介紹了幾個地方,可是這幾個都是省團,我考不進去的呀。
但是他卻讓我結交了這麼一批人,像我這種無頭蒼蠅一般的,到處奔來奔去應考的人,有唱歌的,彈鋼琴的,拉提琴的。
我跟你講,到處奔來奔去應考的往往業務都是不大靈的,都是那種中不溜的,好的人老早前線、總政都看去了。
張炜也說過,他那時候在農村,聽說山那邊有一個人喜歡寫小說,他會背着他的小說爬山越嶺,到他那邊,天已經黑了,就點着燈,大家坐在桌子旁邊,你讀你的小說,我讀我的小說。
非常莊嚴的。
這情形看不到了。
它本身就是審美的,那時候的生活方式很審美的。
在小說《隐居的時代》裡我也寫過這麼一個人,原型是複旦大學中文系的老大學生,這人現在想起來就是一個沒有着落的人,分配他到外地,他又不願意去,不服從分配,一個社會青年。
他沒什麼事情,通過什麼關系,到我們插隊的那個縣城去做客,那地方很偏僻,要坐火車要坐船。
我現在回想起來很佩服他,生計都沒着落,他還有這個興緻。
他要來的消息很早就傳開了,到了這一天,大家都到那個地方去聽他談天,吃飯的時候就到食堂裡用臉盆打飯。
他講的也是些雜碎,但他是複旦大學的,中文系,我們就當他經典。
我想他年紀也不大,二十多歲。
好像那時代比今天顯得豐富。
張新穎:說到上海,我想起白桦,可以談一談嗎?白桦前幾年有幾篇小說寫得挺好的。
有的時候分不清楚是小說還是散文,其實寫得蠻好的。
王安憶:白桦是個詩人,他寫過一些散文和散文化的小說。
他的文字好。
他有一些散文挺動人的,我看了很震撼,但白桦這感情,到最後沒有擴張出來。
他的父親是被日本人殺的。
他很小的時候,有一天聽到日本人又在街上殺人,他就随了看熱鬧的人群奔過去看,結果路上碰到他們的街坊鄰居,街坊一把把他扯住,你怎麼能去看,你爸就是被日本人殺的。
這真的很好,這種東西其實在中國古人那裡很強的,可是到現在越來越弱。
我很喜歡他這類東西。
他因為是個詩人的緣故,如果去描摹一個真實的場景,會寫得特别漂亮。
但他情感的分量,難免受意識形态影響,會變得簡單化。
他還寫過兩個小人物,微如草芥,可是日本人侵略到他們家鄉的時候突然煥發出英雄的氣質來。
那也寫得很好,短短的。
他是有浪漫氣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