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我們有沒有力量審美化
關燈
小
中
大
張新穎:話再繞回來談“看”。
很多“看”的東西,常常它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發酵,醞釀,才有可能被用上,變成一個東西,變成一個藝術啊,或者變成一個什麼。
王安憶:就是說“看”的東西吧,它要被你收獲,我覺得這很重要,因為你看東西很多,它要給你收獲,那怎麼收獲呢?我覺得還是剛才我說的,一定和你某一種的心理經驗是有關系的。
張新穎:但是你有的時候事先并不知道,就是說你沒辦法去預設。
王安憶:可是說不定哪天就有用;而有些東西根本進入不了你的視野,就談不上被你收獲。
其實這個世界很雜亂,有的時候真的會有某個場景進入你的視野,它怎麼會進入你的視線?它進入你的視線以後它又處在什麼地方?然後什麼時候又會起作用?甚至,有的時候它沒有一點動靜,因為你需要它就來了;有的時候它自己也生發需要,它生發出需要來。
張新穎:它自己生發出需要來,這個有意思。
王安憶:剛才說我的經驗停滞以後,我隻能把一切寫作的材料都取自“看”上面了,其實這樣“看”還是要有一個心理的經驗為基礎的。
張新穎:現在其實吸引人去看的東西是很多的。
王安憶:現在人的活動多呀,外部的生活越來越多,似乎是供給看的資料很豐富,可是為什麼我們就看不到古典時代那種動心的東西?我有的時候會想,冉阿讓我怎麼看不到呢?你就包括我們《史記》裡邊的那些英雄,也看不到。
為什麼我們總不喜歡現在的時代,喜歡古代?因為古代的東西都是通過别人審美化了以後,才傳遞給你的。
張新穎:可能是這樣,《史記》的那些英雄其實是司馬遷創造出來的。
王安憶:這都是審美化的,審美化以後才給你的,所以說都是覺得以前的好,現在不靈,所以我們現在的責任就是把今天人的生命狀态傳發給下面的人,還是需要審美化。
可能我們這種人吧,還是想象力不足,也是那種現實羁絆太多吧,審美化總是做不好,包括寫革命,為什麼“文化大革命”寫不好看?法國大革命寫了這麼多年,知識分子的思考一直沒有停止,你看許多思想活動還是在沿着那條線在發生,他們追求的東西比我們好像要高尚,他們要自由。
我們的奮鬥隻是要吃飯,然後就是權力。
長征可以寫好吧,比較有浪漫情懷。
我時常在想這個問題。
張新穎:但長征也沒有寫好吧,按理說應該寫得好一點。
王安憶:按理說應該,浪漫主義的性質,可是呢好像也沒有,話又講回來了,你看法國大革命也是過了一百年以後雨果他們才寫。
中國人寫大事件寫得好的很少,是時間不夠,還是什麼問題? 張新穎:是不是藝術家個人的力量太薄弱,就是一寫大事件的時候,那個大事件本身就把你給左右了。
王安憶:還是太現實呀。
張新穎:比如說我們也有這種寫比較近的曆史的,像現代一百年的曆史,也有很多作品,你發現作家一去寫這個的時候,整個曆史的結構本身它就限制住了你,就是你個人沒有力量去重新創造一個曆史的結構,雖然可能寫這段曆史的時候,你的觀念和以前的觀念正好是
很多“看”的東西,常常它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發酵,醞釀,才有可能被用上,變成一個東西,變成一個藝術啊,或者變成一個什麼。
王安憶:就是說“看”的東西吧,它要被你收獲,我覺得這很重要,因為你看東西很多,它要給你收獲,那怎麼收獲呢?我覺得還是剛才我說的,一定和你某一種的心理經驗是有關系的。
張新穎:但是你有的時候事先并不知道,就是說你沒辦法去預設。
王安憶:可是說不定哪天就有用;而有些東西根本進入不了你的視野,就談不上被你收獲。
其實這個世界很雜亂,有的時候真的會有某個場景進入你的視野,它怎麼會進入你的視線?它進入你的視線以後它又處在什麼地方?然後什麼時候又會起作用?甚至,有的時候它沒有一點動靜,因為你需要它就來了;有的時候它自己也生發需要,它生發出需要來。
張新穎:它自己生發出需要來,這個有意思。
王安憶:剛才說我的經驗停滞以後,我隻能把一切寫作的材料都取自“看”上面了,其實這樣“看”還是要有一個心理的經驗為基礎的。
張新穎:現在其實吸引人去看的東西是很多的。
王安憶:現在人的活動多呀,外部的生活越來越多,似乎是供給看的資料很豐富,可是為什麼我們就看不到古典時代那種動心的東西?我有的時候會想,冉阿讓我怎麼看不到呢?你就包括我們《史記》裡邊的那些英雄,也看不到。
為什麼我們總不喜歡現在的時代,喜歡古代?因為古代的東西都是通過别人審美化了以後,才傳遞給你的。
張新穎:可能是這樣,《史記》的那些英雄其實是司馬遷創造出來的。
王安憶:這都是審美化的,審美化以後才給你的,所以說都是覺得以前的好,現在不靈,所以我們現在的責任就是把今天人的生命狀态傳發給下面的人,還是需要審美化。
可能我們這種人吧,還是想象力不足,也是那種現實羁絆太多吧,審美化總是做不好,包括寫革命,為什麼“文化大革命”寫不好看?法國大革命寫了這麼多年,知識分子的思考一直沒有停止,你看許多思想活動還是在沿着那條線在發生,他們追求的東西比我們好像要高尚,他們要自由。
我們的奮鬥隻是要吃飯,然後就是權力。
長征可以寫好吧,比較有浪漫情懷。
我時常在想這個問題。
張新穎:但長征也沒有寫好吧,按理說應該寫得好一點。
王安憶:按理說應該,浪漫主義的性質,可是呢好像也沒有,話又講回來了,你看法國大革命也是過了一百年以後雨果他們才寫。
中國人寫大事件寫得好的很少,是時間不夠,還是什麼問題? 張新穎:是不是藝術家個人的力量太薄弱,就是一寫大事件的時候,那個大事件本身就把你給左右了。
王安憶:還是太現實呀。
張新穎:比如說我們也有這種寫比較近的曆史的,像現代一百年的曆史,也有很多作品,你發現作家一去寫這個的時候,整個曆史的結構本身它就限制住了你,就是你個人沒有力量去重新創造一個曆史的結構,雖然可能寫這段曆史的時候,你的觀念和以前的觀念正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