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對知識的興趣
關燈
小
中
大
和現實生活太沒有關系了。
張新穎:那我覺得你比較喜歡推理小說,就這一類的東西,是有一種智力的、抽象的興趣在裡面的。
王安憶:我能夠享受,但是我做不到,因為我是對世界表象特别迷戀的,對現實生活有興趣的;再說我這方面的抽象思維,受的訓練恐怕不夠,我好像很難做到。
但是我很佩服這樣的人,這種高智商小說。
朱蘇進這兩篇小說寫得特别好,最終能夠自圓其說。
張新穎:我們剛才這樣一說,當然把知識說狹隘啦,我們說了心智這樣一個東西;其實知識的範圍寬廣,我是覺得你好像除了人文之外,對各種各樣的東西都蠻有興趣的。
王安憶:對,我覺得我真的是對這個世界很有興趣的,最近我還看了一篇文章,它是講對這個宇宙的假設的小說。
我覺得科學家很了不起,我們對世界所知道的全都是雞毛蒜皮的東西,沒辦法,我們就吃這碗飯,現在再改行也來不及了。
尤其那個天文學麼,我覺得很好玩,都是需要具有很大想象力,它是要事先提出一個假設,接下去的事情都是去證實它。
張新穎:那平常看些什麼雜書的呢? 王安憶:你看我訂的刊物,你看我就訂了《化石》《地理研究》《曆史》《考古》,當然我隻能翻翻,我不是很具備專業知識,但是翻翻有時也會有好看的。
張新穎:我剛上大學的時候讀張光直的那個《考古學六講》和《中國青銅時代》,就覺得,哎呀這個東西真的是很有吸引力,比小說的吸引力還大。
王安憶:很有吸引力,考古很有吸引力,考古和破案是一樣的,它太要求線索和證據了。
你看張光直的那個《中國青銅時代》,它大半部分都是在考證這些考古出來的東西,到底它的可信性如何,結論是很少一點點。
我們這裡做學問都是結論,全都是結論,而他都是在考證這些證據,檢驗這些的真僞,可能性,它裡邊的含量,它所支持的那一個結論可能是很微小的一點。
我覺得考古特别迷人。
張新穎:像張光直這樣的書,你還讀過什麼? 王安憶:我就讀過張光直的《中國青銅時代》,已經夠我讀的了,我覺得蠻好的,我們挺幸福的,因為有那麼多書可以看。
中國的文字,中國最好的就是文字。
我這次去法國,我真是有這種感受,我就覺得為什麼法國這麼好啊?就是留下那麼多藝術啊,這文化的材料好,是結實的材料,石頭、帆布,于是都保留下來了,但是我們中國藝術的材料,它的材質太嬌嫩脆弱,我就覺得總算幸運,我們在用中國所有的材料裡面最結實的一種,就是文字,就這樣子,這個材料首先它很結實,有彈性,不會損壞,另外它又是那麼豐富,那麼多,也像石頭一樣的,可以雕出那麼多東西。
你到法國去看它的建築,不能想象石頭會有那樣的能量,大理石照理說是很重,可是巴黎聖母院你去看,它那麼輕盈,真是輕盈,玲珑剔透啦,那麼剔透你看怎麼可能啊,可是它就是用石頭造出來的,我們中國石頭隻能造霍去病墓前的這塊東西,很粗笨的,人家石頭可以造很多不同的精緻細節。
所以我在想,雨果寫《巴黎聖母院》,不是有一段神父和幾個教士對話麼,有一大段,很大的一大段議論,他就說石頭,它是紀念碑,可是他說現在有一樣東西它會把石頭推翻,那就是印刷術。
他就在房間裡關着門搞這個煉金術,他還想造一種更加有生命力的,更加久遠的東西。
我這次從法國回來的時候,我真的覺得我自己蠻幸福的,其實我們中國的材料,土啊,磚啊,木頭啊,瓷啊,容易朽掉,畫畫麼畫在宣紙上面,人家是在布上畫,總歸牢一點吧,這些材料我就覺得蠻不結實的。
隻有文字結實一點。
能量大啦,文字能量是最大的,所以中國有那麼多書可以留下給我們看。
張新穎:那你看的古代的書多麼? 王安憶:像這幾年看的多起來了,因為我古文不好麼,這是我很大的缺陷。
張新穎:這可能跟年齡也有關系啊,年輕的時候不會想到要去看古人的東西。
王安憶:年輕的時候喜歡濫情的東西麼,中國的文化不濫情的,都比較收斂的,就像你剛才談的愛情兩個字,中國文化不大談愛情,中國文化講仁義的。
張新穎:那我覺得你比較喜歡推理小說,就這一類的東西,是有一種智力的、抽象的興趣在裡面的。
王安憶:我能夠享受,但是我做不到,因為我是對世界表象特别迷戀的,對現實生活有興趣的;再說我這方面的抽象思維,受的訓練恐怕不夠,我好像很難做到。
但是我很佩服這樣的人,這種高智商小說。
朱蘇進這兩篇小說寫得特别好,最終能夠自圓其說。
張新穎:我們剛才這樣一說,當然把知識說狹隘啦,我們說了心智這樣一個東西;其實知識的範圍寬廣,我是覺得你好像除了人文之外,對各種各樣的東西都蠻有興趣的。
王安憶:對,我覺得我真的是對這個世界很有興趣的,最近我還看了一篇文章,它是講對這個宇宙的假設的小說。
我覺得科學家很了不起,我們對世界所知道的全都是雞毛蒜皮的東西,沒辦法,我們就吃這碗飯,現在再改行也來不及了。
尤其那個天文學麼,我覺得很好玩,都是需要具有很大想象力,它是要事先提出一個假設,接下去的事情都是去證實它。
張新穎:那平常看些什麼雜書的呢? 王安憶:你看我訂的刊物,你看我就訂了《化石》《地理研究》《曆史》《考古》,當然我隻能翻翻,我不是很具備專業知識,但是翻翻有時也會有好看的。
張新穎:我剛上大學的時候讀張光直的那個《考古學六講》和《中國青銅時代》,就覺得,哎呀這個東西真的是很有吸引力,比小說的吸引力還大。
王安憶:很有吸引力,考古很有吸引力,考古和破案是一樣的,它太要求線索和證據了。
你看張光直的那個《中國青銅時代》,它大半部分都是在考證這些考古出來的東西,到底它的可信性如何,結論是很少一點點。
我們這裡做學問都是結論,全都是結論,而他都是在考證這些證據,檢驗這些的真僞,可能性,它裡邊的含量,它所支持的那一個結論可能是很微小的一點。
我覺得考古特别迷人。
張新穎:像張光直這樣的書,你還讀過什麼? 王安憶:我就讀過張光直的《中國青銅時代》,已經夠我讀的了,我覺得蠻好的,我們挺幸福的,因為有那麼多書可以看。
中國的文字,中國最好的就是文字。
我這次去法國,我真是有這種感受,我就覺得為什麼法國這麼好啊?就是留下那麼多藝術啊,這文化的材料好,是結實的材料,石頭、帆布,于是都保留下來了,但是我們中國藝術的材料,它的材質太嬌嫩脆弱,我就覺得總算幸運,我們在用中國所有的材料裡面最結實的一種,就是文字,就這樣子,這個材料首先它很結實,有彈性,不會損壞,另外它又是那麼豐富,那麼多,也像石頭一樣的,可以雕出那麼多東西。
你到法國去看它的建築,不能想象石頭會有那樣的能量,大理石照理說是很重,可是巴黎聖母院你去看,它那麼輕盈,真是輕盈,玲珑剔透啦,那麼剔透你看怎麼可能啊,可是它就是用石頭造出來的,我們中國石頭隻能造霍去病墓前的這塊東西,很粗笨的,人家石頭可以造很多不同的精緻細節。
所以我在想,雨果寫《巴黎聖母院》,不是有一段神父和幾個教士對話麼,有一大段,很大的一大段議論,他就說石頭,它是紀念碑,可是他說現在有一樣東西它會把石頭推翻,那就是印刷術。
他就在房間裡關着門搞這個煉金術,他還想造一種更加有生命力的,更加久遠的東西。
我這次從法國回來的時候,我真的覺得我自己蠻幸福的,其實我們中國的材料,土啊,磚啊,木頭啊,瓷啊,容易朽掉,畫畫麼畫在宣紙上面,人家是在布上畫,總歸牢一點吧,這些材料我就覺得蠻不結實的。
隻有文字結實一點。
能量大啦,文字能量是最大的,所以中國有那麼多書可以留下給我們看。
張新穎:那你看的古代的書多麼? 王安憶:像這幾年看的多起來了,因為我古文不好麼,這是我很大的缺陷。
張新穎:這可能跟年齡也有關系啊,年輕的時候不會想到要去看古人的東西。
王安憶:年輕的時候喜歡濫情的東西麼,中國的文化不濫情的,都比較收斂的,就像你剛才談的愛情兩個字,中國文化不大談愛情,中國文化講仁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