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小說,散文,戲曲,年輕人
關燈
小
中
大
部分是從“看”而來,真的是從經驗出發的東西吧也就會變得比較少。
我本來一開始寫小說就不太喜歡直接地抒寫自己的經驗,我不太像很多人把自己的經驗全盤托出。
張新穎:但是在你的小說裡面,有一部分其實蠻多的,就是說起來有自傳成分的。
王安憶:有自傳成分的,應該講就是《紀實與虛構》。
張新穎:那你以前寫的《69屆初中生》呢? 王安憶:《69屆初中生》也不完全是呀。
張新穎:我不是說它就一定是自傳,我覺得是有自傳成分的,或者說它不一定寫的是你的經驗,但是跟你的經驗是同類的。
王安憶:也不同類,但比較切合的,其實比較接近自己的就是《紀實與虛構》,說是說用了我,又用了我的家族,但其實小說裡邊虛構的成分還是很大的,因為什麼?因為我對所有的材料都進行了重新的诠釋,這種诠釋就是一種虛構。
比較接近自傳就是那一篇比較短的,叫《憂傷的年代》。
這個可以說是和自己生活比較接近,《憂傷的年代》裡幾乎每一個情節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可以這麼說,但是後來賦予它的意義又是虛構的。
它一定要是虛構的。
張新穎:那這一類的作品,和“看”來的作品,在你自己的感覺裡面有什麼不一樣呢? 王安憶:像《憂傷的年代》這樣的作品吧,你可能會發現它有一個和“看”的東西不一樣的地方,《憂傷的年代》它的故事不完整,都是碎片,拼湊的,也不是說拼湊,就是說這種殘片它沒有整體性,它不是一個整體性的故事,就不像《我愛比爾》。
但在情節的殘片之下,卻有着連貫的故事,那就是經驗的肯定性吧,它不需要組織情節。
還有《姊妹們》也是,但是《姊妹們》其實是寫人家的,是寫他者,但貫穿着自己的經驗。
像我後來寫作大多是“看”來的。
張新穎:《富萍》我想是“看”來的。
王安憶:都是“看”來的,所以我就很重視。
寫到富萍離開奶奶家的時候,讓她去哪裡,臨到頭我都沒決定,當時很苦惱,後來一下子就想到了,距離寫作十年前,我跟錢鋼走過蘇州河,于是我翻筆記本,居然還給我找到了,我以為筆記本我弄丢了,居然找到了。
我特别相信命運,我覺得真的是天意很成全我的寫作。
張新穎:就我自己覺得,是寫到了蘇州河之後感覺不一樣了,我覺得好。
原來呢在家裡做保姆的時候,就顯得天地還是比較狹窄的,然後一到了那邊就很開闊,那個感覺,雖然那個地方很破,很窮啊什麼,但是那個感覺一下子就敞亮了,天寬地闊的感覺。
王安憶:所以有的時候,也不是說“看”來的東西就比較單薄,看東西它有空間的,有空間的話你反而可以和自己生活劃出分界線。
我寫東西特别怕的一件事情,就是别人會覺得你寫得不合理,所以我就是有點苛求自己,我特别要求它合理,就是說特别要求寫實的結實性。
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和現實貼得太近,離不開了。
這點上我真的是很佩服托爾斯泰,他寫實那麼結實,可是最後把這個貴族聶赫留朵夫弄到西伯利亞去,他前面鋪的路鋪得結結實實的,這條路,沒有一個岔口是斷掉的,要是雨果來寫的話他肯定是很容易就把他變成聖人,或者神,然後降臨他到世間。
但托爾斯泰就是給你做得那麼嚴格,一點點渡過去。
你想這種故事,中國也有的,像《玉堂春》也是差不多的呀,也是有一天在法庭上碰到了以前的那個蘇三,碰到以前的一個妓女,也是因為自己然後搞得非常悲慘,卷到一個很冤屈的官司裡面,中國人就是說我促成你們,讓你們進了洞房,這個洞房還不是正房的洞房,是偏房的洞房。
非常圓通的大團圓。
可是俄國人他就會叫你接受教育,讓你去忏悔和贖罪。
張新穎:上次你在課堂裡講小說的時候,你會把你的小說跟曲連在一塊,當時我覺得有點奇怪,因為我覺得你的小說就是一個西方的小說傳統下的東西,那個傳承是很明顯的,然而曲完全是一個中國的東西。
當然你講的它跟世俗生活比較貼近,那個是有道理的。
但其實我覺得你的小說的精神不是曲這一路的。
王安憶:但是我又有點喜歡曲的趣味性,曲有生活的質感。
所以說這事情也蠻麻煩的,就像我經常對上海的市民的看法一樣,一方面覺得他們不夠崇高,不合乎我的理想,另外一方面我也蠻欣賞他們的性格,而且我也很欣賞他們的聰明,哎呀,他們真的是很聰明。
前兩天我去陪李章買褲子,那個賣褲子的,也是一個中年婦女,她向我傳授一條經驗,可真是寶貴,我從來沒這麼考慮過問題。
她說你要買褲子,要試褲子的好壞,你首先要看它這個——她就用這個燈芯絨褲子給我講,她說有的褲子似乎很便宜,她拿一條褲子,可是它是這麼裁的,它貼這個邊裁,貼邊裁以後還可以倒過來,再裁上一條褲子,褲子不是斜的麼,可以套裁一條褲子,可是這裡面就會發生問題,什麼呢,布紋不對,它會擰,所以說真的
我本來一開始寫小說就不太喜歡直接地抒寫自己的經驗,我不太像很多人把自己的經驗全盤托出。
張新穎:但是在你的小說裡面,有一部分其實蠻多的,就是說起來有自傳成分的。
王安憶:有自傳成分的,應該講就是《紀實與虛構》。
張新穎:那你以前寫的《69屆初中生》呢? 王安憶:《69屆初中生》也不完全是呀。
張新穎:我不是說它就一定是自傳,我覺得是有自傳成分的,或者說它不一定寫的是你的經驗,但是跟你的經驗是同類的。
王安憶:也不同類,但比較切合的,其實比較接近自己的就是《紀實與虛構》,說是說用了我,又用了我的家族,但其實小說裡邊虛構的成分還是很大的,因為什麼?因為我對所有的材料都進行了重新的诠釋,這種诠釋就是一種虛構。
比較接近自傳就是那一篇比較短的,叫《憂傷的年代》。
這個可以說是和自己生活比較接近,《憂傷的年代》裡幾乎每一個情節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可以這麼說,但是後來賦予它的意義又是虛構的。
它一定要是虛構的。
張新穎:那這一類的作品,和“看”來的作品,在你自己的感覺裡面有什麼不一樣呢? 王安憶:像《憂傷的年代》這樣的作品吧,你可能會發現它有一個和“看”的東西不一樣的地方,《憂傷的年代》它的故事不完整,都是碎片,拼湊的,也不是說拼湊,就是說這種殘片它沒有整體性,它不是一個整體性的故事,就不像《我愛比爾》。
但在情節的殘片之下,卻有着連貫的故事,那就是經驗的肯定性吧,它不需要組織情節。
還有《姊妹們》也是,但是《姊妹們》其實是寫人家的,是寫他者,但貫穿着自己的經驗。
像我後來寫作大多是“看”來的。
張新穎:《富萍》我想是“看”來的。
王安憶:都是“看”來的,所以我就很重視。
寫到富萍離開奶奶家的時候,讓她去哪裡,臨到頭我都沒決定,當時很苦惱,後來一下子就想到了,距離寫作十年前,我跟錢鋼走過蘇州河,于是我翻筆記本,居然還給我找到了,我以為筆記本我弄丢了,居然找到了。
我特别相信命運,我覺得真的是天意很成全我的寫作。
張新穎:就我自己覺得,是寫到了蘇州河之後感覺不一樣了,我覺得好。
原來呢在家裡做保姆的時候,就顯得天地還是比較狹窄的,然後一到了那邊就很開闊,那個感覺,雖然那個地方很破,很窮啊什麼,但是那個感覺一下子就敞亮了,天寬地闊的感覺。
王安憶:所以有的時候,也不是說“看”來的東西就比較單薄,看東西它有空間的,有空間的話你反而可以和自己生活劃出分界線。
我寫東西特别怕的一件事情,就是别人會覺得你寫得不合理,所以我就是有點苛求自己,我特别要求它合理,就是說特别要求寫實的結實性。
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和現實貼得太近,離不開了。
這點上我真的是很佩服托爾斯泰,他寫實那麼結實,可是最後把這個貴族聶赫留朵夫弄到西伯利亞去,他前面鋪的路鋪得結結實實的,這條路,沒有一個岔口是斷掉的,要是雨果來寫的話他肯定是很容易就把他變成聖人,或者神,然後降臨他到世間。
但托爾斯泰就是給你做得那麼嚴格,一點點渡過去。
你想這種故事,中國也有的,像《玉堂春》也是差不多的呀,也是有一天在法庭上碰到了以前的那個蘇三,碰到以前的一個妓女,也是因為自己然後搞得非常悲慘,卷到一個很冤屈的官司裡面,中國人就是說我促成你們,讓你們進了洞房,這個洞房還不是正房的洞房,是偏房的洞房。
非常圓通的大團圓。
可是俄國人他就會叫你接受教育,讓你去忏悔和贖罪。
張新穎:上次你在課堂裡講小說的時候,你會把你的小說跟曲連在一塊,當時我覺得有點奇怪,因為我覺得你的小說就是一個西方的小說傳統下的東西,那個傳承是很明顯的,然而曲完全是一個中國的東西。
當然你講的它跟世俗生活比較貼近,那個是有道理的。
但其實我覺得你的小說的精神不是曲這一路的。
王安憶:但是我又有點喜歡曲的趣味性,曲有生活的質感。
所以說這事情也蠻麻煩的,就像我經常對上海的市民的看法一樣,一方面覺得他們不夠崇高,不合乎我的理想,另外一方面我也蠻欣賞他們的性格,而且我也很欣賞他們的聰明,哎呀,他們真的是很聰明。
前兩天我去陪李章買褲子,那個賣褲子的,也是一個中年婦女,她向我傳授一條經驗,可真是寶貴,我從來沒這麼考慮過問題。
她說你要買褲子,要試褲子的好壞,你首先要看它這個——她就用這個燈芯絨褲子給我講,她說有的褲子似乎很便宜,她拿一條褲子,可是它是這麼裁的,它貼這個邊裁,貼邊裁以後還可以倒過來,再裁上一條褲子,褲子不是斜的麼,可以套裁一條褲子,可是這裡面就會發生問題,什麼呢,布紋不對,它會擰,所以說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