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小說,散文,戲曲,年輕人
關燈
小
中
大
張新穎:古代的人也以為他的那個時代不好,也是比他古的古代好——再回來談“看”,我注意到你在看的時候,在看了以後,很願意把看到的這些東西記下來,寫成散文。
王安憶:其實我散文寫得不多的,我的出國經驗,寫成的東西大概隻有看到的百分之一,非常之少,其實我在國外碰到古怪的事情可多了,我有的時候看到有些作者在國外問個路啊什麼的都寫成文章,很覺驚訝,而我似乎不容易發現其中有什麼意義。
我覺得好像找不到太多的意義。
張新穎:那麼你寫的這些散文,是不是其實你沒把它怎麼當回事? 王安憶:我是不大重視它的。
其實我寫散文大部分是還債的,人家向我約稿我就去寫,好的材料是要用到小說裡;還有一個方面,我從根本上不是很尊敬散文這種形式,我覺得是小道和偏道,和創作力無關。
張新穎:但是,比如說,那你肯定是不同意了,如果那種很尊敬散文的人,把《烏托邦詩篇》也看成散文呢? 王安憶:可事實上它不是散文。
張新穎:有什麼理由呢? 王安憶:第一個它一定是虛構的,這是我自己的觀念,它是被虛構的東西。
還有一個,散文我覺得它不一定要有一個結尾,我覺得小說是一定要有結尾的,散文是不需要有結尾的。
我就想散文是可以沒有意義的,小說不可以沒有意義。
張新穎:這個觀念正好是和我們古人的觀念相反。
古人他就是把文章看得很重嘛,文章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情,而小說肯定是小道啦,小說就是随便說說,道聽途說,東家長西家短。
我們到了二十世紀以後,正好又把這個觀念給它颠倒過來了。
在我們的這個二十世紀的文學裡面,一定是小說是最重要的。
王安憶: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糾偏的,就是小說的概念,我們現在中國人很喜歡講我們中國小說的傳統,《紅樓夢》啊什麼的,其實我覺得我們現代小說,是從“五四”以後的小說過來的,“五四”小說的概念是西方的。
張新穎:對,是西方的一個小說傳統。
王安憶:我感覺,還有一個,就是西方小說比我們的資源多,它有戲劇的資源,有詩的資源,還有思想哲學的資源,我覺得它那個資源好像飽滿一點。
張新穎:但是如果我們重新看我們的傳統的話,也可以看到一些東西,比如說台灣的張大春,他談那個小說,談我們那個傳統的小說,他說到《莊子》,《莊子》就是小說嘛。
王安憶:它裡邊有幾篇像小說。
張新穎:如果你這樣說就錯了,為什麼?你說它有幾篇像小說,就是說你把那幾篇比較像西方小說的東西給挖出來,這一部分像小說;而他認為呢,比如說它講道理啊,還有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啊,其實都是被我們通常排斥在小說之外的東西,他說這個就是小說,小說本來就應該什麼東西都有的,我們到後來發展下來就覺得小說應該怎麼樣,小說不應該怎麼樣,越來越窄了,就講道理那肯定不是小說。
王安憶:講道理要是虛構道理的話也算小說,我不太喜歡他們這樣做,我覺得一些事情已經夠亂的了。
張新穎:這樣一講更亂了。
王安憶:什麼藝術都是有形式的,我覺得他們這樣否定形式的話,還是因為窮途末路了。
我現在寫小說,有的時候甚至會有意寫得非常傳統,我覺得這種形式很重要,否則的話我不能解釋我為什麼寫小說,小說到底給我什麼快樂,一定是和它的形式有關的,如果它是什麼都行的話,那肯定不是我所要做的事情。
很多事情我們必須要給它搞搞清楚,也就是說它終究是什麼形式,你不能否認形式。
我覺得應該是非常尊重小說的形式的,我是很尊重小說的形式的。
張新穎:但是你不尊重散文形式。
王安憶:散文呢,散文我就覺得誰都能寫,現在可能也是給這世道搞的,誰都能寫散文。
隻要識字好了,報刊又多。
我覺得對我來講,寫散文其實蠻難的,像我自己安排的話,寫散文就像在磨刀一樣的,寫散文它有一些難度,寫什麼就要像什麼。
小說呢反正你是虛構的,畫鬼畫狐都可以。
我覺得寫散文有的時候對我是一個訓練,就好像繪畫裡的寫生課,我就隻能從這個角度去看,我本人對散文确實沒有太大的興趣,就好像是一個餘興節目。
張新穎:這好像有點普遍,作家當中比較普遍,基本上這樣看散文。
王安憶:散文我覺得就這樣守本分還好;有些東西現在搞得很模糊。
虛構,和紀實互相變通,想虛構就虛構,想紀實就紀實,搞得實在太模糊了,我覺得都是偷懶的結果。
小說就符合我的創造原則,散文就像創造的副産物,但是好的散文也比較好,像《我與地壇》這樣的散文。
史鐵生的創作是一個例外,我個人是不太喜歡寫散文的。
張新穎:你上次講到經驗停滞這個狀态,那這以後,“看”就會越來越重要吧。
王安憶: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其實你看我後來寫的小說大
王安憶:其實我散文寫得不多的,我的出國經驗,寫成的東西大概隻有看到的百分之一,非常之少,其實我在國外碰到古怪的事情可多了,我有的時候看到有些作者在國外問個路啊什麼的都寫成文章,很覺驚訝,而我似乎不容易發現其中有什麼意義。
我覺得好像找不到太多的意義。
張新穎:那麼你寫的這些散文,是不是其實你沒把它怎麼當回事? 王安憶:我是不大重視它的。
其實我寫散文大部分是還債的,人家向我約稿我就去寫,好的材料是要用到小說裡;還有一個方面,我從根本上不是很尊敬散文這種形式,我覺得是小道和偏道,和創作力無關。
張新穎:但是,比如說,那你肯定是不同意了,如果那種很尊敬散文的人,把《烏托邦詩篇》也看成散文呢? 王安憶:可事實上它不是散文。
張新穎:有什麼理由呢? 王安憶:第一個它一定是虛構的,這是我自己的觀念,它是被虛構的東西。
還有一個,散文我覺得它不一定要有一個結尾,我覺得小說是一定要有結尾的,散文是不需要有結尾的。
我就想散文是可以沒有意義的,小說不可以沒有意義。
張新穎:這個觀念正好是和我們古人的觀念相反。
古人他就是把文章看得很重嘛,文章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情,而小說肯定是小道啦,小說就是随便說說,道聽途說,東家長西家短。
我們到了二十世紀以後,正好又把這個觀念給它颠倒過來了。
在我們的這個二十世紀的文學裡面,一定是小說是最重要的。
王安憶: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糾偏的,就是小說的概念,我們現在中國人很喜歡講我們中國小說的傳統,《紅樓夢》啊什麼的,其實我覺得我們現代小說,是從“五四”以後的小說過來的,“五四”小說的概念是西方的。
張新穎:對,是西方的一個小說傳統。
王安憶:我感覺,還有一個,就是西方小說比我們的資源多,它有戲劇的資源,有詩的資源,還有思想哲學的資源,我覺得它那個資源好像飽滿一點。
張新穎:但是如果我們重新看我們的傳統的話,也可以看到一些東西,比如說台灣的張大春,他談那個小說,談我們那個傳統的小說,他說到《莊子》,《莊子》就是小說嘛。
王安憶:它裡邊有幾篇像小說。
張新穎:如果你這樣說就錯了,為什麼?你說它有幾篇像小說,就是說你把那幾篇比較像西方小說的東西給挖出來,這一部分像小說;而他認為呢,比如說它講道理啊,還有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啊,其實都是被我們通常排斥在小說之外的東西,他說這個就是小說,小說本來就應該什麼東西都有的,我們到後來發展下來就覺得小說應該怎麼樣,小說不應該怎麼樣,越來越窄了,就講道理那肯定不是小說。
王安憶:講道理要是虛構道理的話也算小說,我不太喜歡他們這樣做,我覺得一些事情已經夠亂的了。
張新穎:這樣一講更亂了。
王安憶:什麼藝術都是有形式的,我覺得他們這樣否定形式的話,還是因為窮途末路了。
我現在寫小說,有的時候甚至會有意寫得非常傳統,我覺得這種形式很重要,否則的話我不能解釋我為什麼寫小說,小說到底給我什麼快樂,一定是和它的形式有關的,如果它是什麼都行的話,那肯定不是我所要做的事情。
很多事情我們必須要給它搞搞清楚,也就是說它終究是什麼形式,你不能否認形式。
我覺得應該是非常尊重小說的形式的,我是很尊重小說的形式的。
張新穎:但是你不尊重散文形式。
王安憶:散文呢,散文我就覺得誰都能寫,現在可能也是給這世道搞的,誰都能寫散文。
隻要識字好了,報刊又多。
我覺得對我來講,寫散文其實蠻難的,像我自己安排的話,寫散文就像在磨刀一樣的,寫散文它有一些難度,寫什麼就要像什麼。
小說呢反正你是虛構的,畫鬼畫狐都可以。
我覺得寫散文有的時候對我是一個訓練,就好像繪畫裡的寫生課,我就隻能從這個角度去看,我本人對散文确實沒有太大的興趣,就好像是一個餘興節目。
張新穎:這好像有點普遍,作家當中比較普遍,基本上這樣看散文。
王安憶:散文我覺得就這樣守本分還好;有些東西現在搞得很模糊。
虛構,和紀實互相變通,想虛構就虛構,想紀實就紀實,搞得實在太模糊了,我覺得都是偷懶的結果。
小說就符合我的創造原則,散文就像創造的副産物,但是好的散文也比較好,像《我與地壇》這樣的散文。
史鐵生的創作是一個例外,我個人是不太喜歡寫散文的。
張新穎:你上次講到經驗停滞這個狀态,那這以後,“看”就會越來越重要吧。
王安憶: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其實你看我後來寫的小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