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一座廢棄的錫礦,一座廢棄的鎢礦
關燈
小
中
大
小的華人社會,無論是種族,還是情感,都認同于中國,因此,意識形态上便也傾向了,“文化大革命”中,他們還成立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就這樣,在一個會館,我就聽到一個女聲在唱《紅梅贊》。
然後有一個先生就來帶我,他在當地也算是一個小記者吧,就等于那種業餘的記者,給《星洲日報》寫些文章。
張新穎:通訊員。
王安憶:通訊員,對,他就帶我們去這個礦上看,那我一下真是“看”來了很多東西,他也解答了我的最初的疑問。
這裡有一條河,當時有一具碼頭專門是運機器設備進來,把采來的錫運出去。
英國人在這裡邊開礦,是英國人的殖民地,它的管理就到這個程度,這邊上班時間是和英國倫敦時間一樣,為了便于通信,所以它的時差是沒有的,它用的是英國時間。
這個礦在這,就回答我了,因為英國人在這采礦,采了上百年,他們就把觀丹這個城市建設成他們的小後方這個樣子,到那裡休假啊,買東西啊,慢慢把它變成很英國化的樣子,那我就解決了自己的疑問,我當時一到這個城市我就想它一定有過歐洲人的影響,歐洲生活的影響,包括它房子的格局,和海濱的關系,道路的安排,等等。
那個地方真使我覺得看到很多東西,這些勞工都是從中國過去的,就是我們講賣“豬仔”,賣過去的。
照理是悲慘的,可是,他們對他們的人生挺滿意的,到了傍晚的時候,還剩下的一家咖啡館裡面就坐了一些以前的工人,老工人,現在已經都是不幹了,喝喝咖啡,他們看起來很好,很健康,很開朗,所以我覺得他們對他們一生是滿意的,就這一大團的印象。
我完全不曉得它将來會用到什麼地方,應該怎麼編織它們,這條河給我的印象也很特别,就像一條縮小的湄公河,因為都是熱帶風光嘛。
它這裡有一個懸吊橋,有一個老工人在那裡修那個橋上的木闆,看上去很恐怖的,下面是很深很深的水,我就不敢走,我們開始很清靜的,因為這裡邊人走樓空了嘛,這老工人他就把木闆給我臨時鋪上,他說沒事情,你走,你走,沒事情,他就很鼓勵。
其實我曉得他想和我多相處一會,那個地方挺靜,因為都沒有人了,到現在我還看得見他拖着木闆給我鋪路的背影,寂寂的。
看上去非常奇怪的一個景象,一個曾經生産量那麼高的,生産勞動那麼活躍的地方,現在沒有人了,所有的設備房子全都廢棄在那裡,房屋都是用木闆啊鐵皮啊,顔色都很鮮豔,熱帶的色彩都很鮮豔的,非常漂亮的,就是像一個空了的舞台。
我們就在那裡待了半天。
像這種經驗,在我生活當中不多,我是很注意搜集的。
張新穎:這還是一個沒有用起來的經驗。
王安憶:它和我毫無關系。
我很注意搜集這樣的經驗,這些經驗說不定在我的哪部小說裡會運用上,就派上用場,那我就不知道了。
我想這是我的一個“看”的經驗,比較有意思。
我一般每一年都想辦法要出去做一些——從來不叫采訪,因為采訪其實是很麻煩的,假如你要去那裡采訪的話,被采訪的人肯定要求你去寫他或者頌揚他,我一般都是以别的理由去,但是我去的時候是非常非常注意我所看的地方。
大夏天的時候我還去了一個地方,我的母親曾經在浙西那邊讀過書,那我想就去看看我母親以前生活過的地方,事實上我就是找了契機去看,看的東西有許多和我母親完全沒有關系。
張新穎:我看過你寫的去浙西的兩篇文章。
王安憶:其中有一篇文章,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寫我去過一個黃山的尾脈,叫大明山,被一個私營公司開發了一個旅遊區。
在這個山上我注意到的不是它的旅遊景點,我注意到它的是什麼呢?它是我們一九五八年開發采掘的一個鎢礦,就是電燈泡裡面鎢絲的鎢,鎢礦,在這座山上你就會看到當年勞動的痕迹,非常壯觀,那種懸吊的吊車,還有鐵軌,采礦劈開的山的裂縫,如今算是一個景點:一線天,還有當年的那些工房,它還有一些殘留的标語痕迹。
你看了以後會覺得真是驚心動魄,但是勞動者都沒有了,然後就被這些老闆們變成一個旅遊地。
這些遺迹還在,你從它們的遺迹能看出當年他們的勞動是非常壯觀的,很有力量的。
人的力量是那麼大,這些地方也許會成為我某一個小說中的舞台。
然後有一個先生就來帶我,他在當地也算是一個小記者吧,就等于那種業餘的記者,給《星洲日報》寫些文章。
張新穎:通訊員。
王安憶:通訊員,對,他就帶我們去這個礦上看,那我一下真是“看”來了很多東西,他也解答了我的最初的疑問。
這裡有一條河,當時有一具碼頭專門是運機器設備進來,把采來的錫運出去。
英國人在這裡邊開礦,是英國人的殖民地,它的管理就到這個程度,這邊上班時間是和英國倫敦時間一樣,為了便于通信,所以它的時差是沒有的,它用的是英國時間。
這個礦在這,就回答我了,因為英國人在這采礦,采了上百年,他們就把觀丹這個城市建設成他們的小後方這個樣子,到那裡休假啊,買東西啊,慢慢把它變成很英國化的樣子,那我就解決了自己的疑問,我當時一到這個城市我就想它一定有過歐洲人的影響,歐洲生活的影響,包括它房子的格局,和海濱的關系,道路的安排,等等。
那個地方真使我覺得看到很多東西,這些勞工都是從中國過去的,就是我們講賣“豬仔”,賣過去的。
照理是悲慘的,可是,他們對他們的人生挺滿意的,到了傍晚的時候,還剩下的一家咖啡館裡面就坐了一些以前的工人,老工人,現在已經都是不幹了,喝喝咖啡,他們看起來很好,很健康,很開朗,所以我覺得他們對他們一生是滿意的,就這一大團的印象。
我完全不曉得它将來會用到什麼地方,應該怎麼編織它們,這條河給我的印象也很特别,就像一條縮小的湄公河,因為都是熱帶風光嘛。
它這裡有一個懸吊橋,有一個老工人在那裡修那個橋上的木闆,看上去很恐怖的,下面是很深很深的水,我就不敢走,我們開始很清靜的,因為這裡邊人走樓空了嘛,這老工人他就把木闆給我臨時鋪上,他說沒事情,你走,你走,沒事情,他就很鼓勵。
其實我曉得他想和我多相處一會,那個地方挺靜,因為都沒有人了,到現在我還看得見他拖着木闆給我鋪路的背影,寂寂的。
看上去非常奇怪的一個景象,一個曾經生産量那麼高的,生産勞動那麼活躍的地方,現在沒有人了,所有的設備房子全都廢棄在那裡,房屋都是用木闆啊鐵皮啊,顔色都很鮮豔,熱帶的色彩都很鮮豔的,非常漂亮的,就是像一個空了的舞台。
我們就在那裡待了半天。
像這種經驗,在我生活當中不多,我是很注意搜集的。
張新穎:這還是一個沒有用起來的經驗。
王安憶:它和我毫無關系。
我很注意搜集這樣的經驗,這些經驗說不定在我的哪部小說裡會運用上,就派上用場,那我就不知道了。
我想這是我的一個“看”的經驗,比較有意思。
我一般每一年都想辦法要出去做一些——從來不叫采訪,因為采訪其實是很麻煩的,假如你要去那裡采訪的話,被采訪的人肯定要求你去寫他或者頌揚他,我一般都是以别的理由去,但是我去的時候是非常非常注意我所看的地方。
大夏天的時候我還去了一個地方,我的母親曾經在浙西那邊讀過書,那我想就去看看我母親以前生活過的地方,事實上我就是找了契機去看,看的東西有許多和我母親完全沒有關系。
張新穎:我看過你寫的去浙西的兩篇文章。
王安憶:其中有一篇文章,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寫我去過一個黃山的尾脈,叫大明山,被一個私營公司開發了一個旅遊區。
在這個山上我注意到的不是它的旅遊景點,我注意到它的是什麼呢?它是我們一九五八年開發采掘的一個鎢礦,就是電燈泡裡面鎢絲的鎢,鎢礦,在這座山上你就會看到當年勞動的痕迹,非常壯觀,那種懸吊的吊車,還有鐵軌,采礦劈開的山的裂縫,如今算是一個景點:一線天,還有當年的那些工房,它還有一些殘留的标語痕迹。
你看了以後會覺得真是驚心動魄,但是勞動者都沒有了,然後就被這些老闆們變成一個旅遊地。
這些遺迹還在,你從它們的遺迹能看出當年他們的勞動是非常壯觀的,很有力量的。
人的力量是那麼大,這些地方也許會成為我某一個小說中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