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站在哪裡看作品裡的人物
關燈
小
中
大
性要求,這兩方面的因素都有。
王安憶:比如說,具體到寫《長恨歌》吧,一方面我就覺得《長恨歌》裡邊的人物都不是我真正敬愛的,都不是我所敬愛的人物,但是我又是通篇在寫他們,最後我隻能給他們這麼一個反諷的結尾,就把他們的命運給颠覆掉了。
那麼隻有我站到屋頂上看這一整團生活,隻有我在想他們這裡的生活不是一個人的,他們是很多很多的生活,累積起來,以量來說明他們存在價值的時候,那我覺得或者還可能稱得上宏大。
張新穎:具體到個别的人物就不可愛了。
王安憶:所以說我寫《長恨歌》,寫《我愛比爾》,我心裡面都感到有點矛盾,好像覺得我要不寫他們的話,他們那些故事那麼有戲劇性,我好想要寫,可他們都不是我理想中的這種人性,那麼我怎麼處理他們,那就隻能批判。
我覺得到今天,一個作家吧,一個像我們這種資質比較一般的作家,隻能走批判現實主義的寫作道路,你要走浪漫主義談何容易呀,很難浪漫的,像雨果這樣的浪漫主義,需要很強大的生命力,要在批判之後再能夠建設起來。
真的是你很難浪漫起來,所以我們走來走去,就是走在這個批判現實主義的路上。
其實我個人是不喜歡批判現實主義的。
這是我心裡面感到的我的寫作的一個很大的、很難掙脫的東西。
我現在毛病出在什麼地方?隻能說自己好像不是那種浪漫的情懷,但是好像也覺得自己是有這種向往,然後隻能用背景性的東西來渲染它的氣氛。
其實《長恨歌》這東西和它的那種背景吧,是有一點…… 張新穎:有一點脫離的。
王安憶:所以當我寫《富萍》的時候,我就覺得好像自己找到一條路,找了一條什麼路呢?至少他們是正面的,這樣講正面不是講意識形态那種正面,至少他們都是正常的生活,他們是一種簡單的生活,從這種簡單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一點點理性一樣的東西,這時候我倒覺得反而可以協調了。
我是一個特别注重現實,注重合理性的人,好像很難真的給自己找到一個浪漫主義的故事,我很重視故事,可是你要找到浪漫主義的故事真的是非常不好找,可遇而不可求的。
張新穎:你寫這樣的事情,你寫市民的這樣一些事情,寫多了之後呢我覺得很多讀者會有一個誤解,就覺得你很認同你筆下的人物,很多讀者會把對你作品當中的人物事情的批評,當成對你的批評。
王安憶:對,會有這樣的批評。
張新穎:但其實你自己心裡覺得,就你剛才說的,不是你十分敬愛的,不是你理想當中的人物。
但是你這幾年寫的比較多的還是這些人物。
王安憶:還都是這樣一些人物,所以我有的時候就覺得要找,好像真是在找,就真的是在看能不能有這樣的奇迹發生了。
我就覺得這種難以尋找都是和生活的狀态有關系,尤其是這種我們這樣的城市作家,生活在太多的人裡,周圍環境都是芸芸衆生,你簡直找不到一個精英。
到了今天這個民主時代,我覺得民主對藝術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我就看不到英雄了,我就看不到一個,生活當中很難找到英雄了。
張新穎:但是像《烏托邦詩篇》這樣的,差不多可以說寫了一個英雄。
王安憶:這樣的東西就很少有了,你看《烏托邦詩篇》裡面,我的寫作手法和我的整體性的寫作可說是背離了。
張新穎:但你的讀者當中,有一部分其實是非常喜歡這一類的,你的作品當中比較少有的,像《烏托邦詩篇》《傷心太平洋》這一類的,這樣的讀者很可能表現得不喜歡你寫市民那樣的作品。
這一類,我覺得和那一類有點區别,就是在這一類的作品裡面有你的感情投入,有個人的感情投入。
王安憶:在這類的作品裡邊感情是顯性的,我一般來講喜歡講生活的故事把情感放在裡邊,而這類寫作其實裡邊物質性的情節已經淡化了,物質性的東西非常少,它主要就是情感,直接的、裸露的表現,就是那種像散文像詩歌那樣的東西。
王安憶:比如說,具體到寫《長恨歌》吧,一方面我就覺得《長恨歌》裡邊的人物都不是我真正敬愛的,都不是我所敬愛的人物,但是我又是通篇在寫他們,最後我隻能給他們這麼一個反諷的結尾,就把他們的命運給颠覆掉了。
那麼隻有我站到屋頂上看這一整團生活,隻有我在想他們這裡的生活不是一個人的,他們是很多很多的生活,累積起來,以量來說明他們存在價值的時候,那我覺得或者還可能稱得上宏大。
張新穎:具體到個别的人物就不可愛了。
王安憶:所以說我寫《長恨歌》,寫《我愛比爾》,我心裡面都感到有點矛盾,好像覺得我要不寫他們的話,他們那些故事那麼有戲劇性,我好想要寫,可他們都不是我理想中的這種人性,那麼我怎麼處理他們,那就隻能批判。
我覺得到今天,一個作家吧,一個像我們這種資質比較一般的作家,隻能走批判現實主義的寫作道路,你要走浪漫主義談何容易呀,很難浪漫的,像雨果這樣的浪漫主義,需要很強大的生命力,要在批判之後再能夠建設起來。
真的是你很難浪漫起來,所以我們走來走去,就是走在這個批判現實主義的路上。
其實我個人是不喜歡批判現實主義的。
這是我心裡面感到的我的寫作的一個很大的、很難掙脫的東西。
我現在毛病出在什麼地方?隻能說自己好像不是那種浪漫的情懷,但是好像也覺得自己是有這種向往,然後隻能用背景性的東西來渲染它的氣氛。
其實《長恨歌》這東西和它的那種背景吧,是有一點…… 張新穎:有一點脫離的。
王安憶:所以當我寫《富萍》的時候,我就覺得好像自己找到一條路,找了一條什麼路呢?至少他們是正面的,這樣講正面不是講意識形态那種正面,至少他們都是正常的生活,他們是一種簡單的生活,從這種簡單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一點點理性一樣的東西,這時候我倒覺得反而可以協調了。
我是一個特别注重現實,注重合理性的人,好像很難真的給自己找到一個浪漫主義的故事,我很重視故事,可是你要找到浪漫主義的故事真的是非常不好找,可遇而不可求的。
張新穎:你寫這樣的事情,你寫市民的這樣一些事情,寫多了之後呢我覺得很多讀者會有一個誤解,就覺得你很認同你筆下的人物,很多讀者會把對你作品當中的人物事情的批評,當成對你的批評。
王安憶:對,會有這樣的批評。
張新穎:但其實你自己心裡覺得,就你剛才說的,不是你十分敬愛的,不是你理想當中的人物。
但是你這幾年寫的比較多的還是這些人物。
王安憶:還都是這樣一些人物,所以我有的時候就覺得要找,好像真是在找,就真的是在看能不能有這樣的奇迹發生了。
我就覺得這種難以尋找都是和生活的狀态有關系,尤其是這種我們這樣的城市作家,生活在太多的人裡,周圍環境都是芸芸衆生,你簡直找不到一個精英。
到了今天這個民主時代,我覺得民主對藝術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我就看不到英雄了,我就看不到一個,生活當中很難找到英雄了。
張新穎:但是像《烏托邦詩篇》這樣的,差不多可以說寫了一個英雄。
王安憶:這樣的東西就很少有了,你看《烏托邦詩篇》裡面,我的寫作手法和我的整體性的寫作可說是背離了。
張新穎:但你的讀者當中,有一部分其實是非常喜歡這一類的,你的作品當中比較少有的,像《烏托邦詩篇》《傷心太平洋》這一類的,這樣的讀者很可能表現得不喜歡你寫市民那樣的作品。
這一類,我覺得和那一類有點區别,就是在這一類的作品裡面有你的感情投入,有個人的感情投入。
王安憶:在這類的作品裡邊感情是顯性的,我一般來講喜歡講生活的故事把情感放在裡邊,而這類寫作其實裡邊物質性的情節已經淡化了,物質性的東西非常少,它主要就是情感,直接的、裸露的表現,就是那種像散文像詩歌那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