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魯迅的“看”和沈從文的“看”
關燈
小
中
大
張新穎:第一次談話的時候,我們就談出了一個題目,就是“看”的經驗。
今天就談這個吧。
王安憶:“看”,怎麼講法,我想首先“看”應該是在一種安全的處境裡邊,所以我現在有的時候也會有點懊惱的,如果我年輕的時候就知道會有後來命運的發展,可能我年輕時會心情好一點,會多留一點注意力給外邊的世界。
我就覺得整個青春時代吧,就光在看自己,就是光在審視自己或者沉浸在自己的苦悶之中,沒有怎麼看外面。
有的時候感到很惋惜的。
比如說我現在寫作的時候往往會回想當時是個什麼情景,會一點都想不起來,想到的都是當時的心情,當時自己在做什麼在想什麼,這是很清晰的,可是對外邊的世界,對客觀的一些場景吧,真是沒有印象。
有一次上海開我的作品的讨論會,是第一次,那時候我人還不在上海,我到徐州去探親了,開那個讨論會的時候,我母親有一個發言。
後來我看她的發言,她說我那時候給家裡寫信,在信裡描寫看到的那些場景,可是我自己都忘記了,當時在信裡面寫過就算了,沒有往心裡去。
可是這些場景如果放在今天的心情,我可能會很注意的,很有心情去看。
“看”吧,真的是需要心情的,自己處境要特别安全。
“看”吧,首先是一個本能,我應該是一個比較會看也比較喜歡聽别人說閑話的人,很多東西,很多細節,别人不在意的,我會很入心,到後來寫作慢慢變成職業以後,我就覺得我有一種心情了,就是真的是有時候會很自覺。
但是“看”有的時候也不是那麼自覺能做到的,就是說它還是屬于那種可遇而不可求的。
張新穎:你講你年輕的時候不太注意“看”啊,我就想起沈從文,沈從文他也是很喜歡“看”,他說他永不厭倦看一切,但是他年輕的時候呢,我覺得跟你那個狀态不一樣,你的那個狀态是比較專注于個人,專注于個人可能就忽略了對外界的“看”,沈從文不一樣,我不知道這樣一個本能是怎麼發展出來的,他好像從很小的時候、很年輕的時候就注意看外面的世界:比如說他年輕的時候出來當兵,其實是因為家境不好才出來當兵,可是他出來當兵的時候呢,就是心情很好,當他知道這個事情的時候他忽然感到無量的快樂,就很高興,那麼這個時候家裡的人,比如說他母親安排他出來當兵,心情很不好的,因為家道衰落。
這就又想到魯迅,就和魯迅比較,魯迅回憶當他母親告訴他要他到南京去讀書的時候,他就寫了一段很有名的話,就是說,有誰從小康之家墜入困頓的嗎?在這當中就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
我覺得魯迅和沈從文表現出來的“看”,非常不一樣,我覺得魯迅是非常注意看自己的,他其實是很關心我家的情況啊,别人怎麼看我啊,然後我怎麼受屈辱啊,他很注意看自己,比較起來好像不大注意看外面的世界,而沈從文好像有點無心無肺的,不知道自己怎麼回事,還很高興的,就去當兵了,然後就看到很多東西。
王安憶:我覺得這恐怕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形和這個人的性格有關系,往往就是那種性情比較溫存的,和周圍世界比較和諧的,就會注意“看”,我現在回想起來我童年的時候其實看得更多,因為那時候生活比較好,就和周圍環境比較和諧,我就會有閑心,會有興趣去看别人。
我覺得“文化大革命”我看得最少,因為“文革”時候我心情最不好,又正好處在青春期。
處境還是很重要的,首先你要吃飯,那是最現實的,将以何為生計?還有一個,情感也沒有歸宿,自己糾纏在一團亂麻裡面。
個人和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像有些人是天生的協調,我們作家裡面有些人是很協調的,也是他們的福氣吧,
今天就談這個吧。
王安憶:“看”,怎麼講法,我想首先“看”應該是在一種安全的處境裡邊,所以我現在有的時候也會有點懊惱的,如果我年輕的時候就知道會有後來命運的發展,可能我年輕時會心情好一點,會多留一點注意力給外邊的世界。
我就覺得整個青春時代吧,就光在看自己,就是光在審視自己或者沉浸在自己的苦悶之中,沒有怎麼看外面。
有的時候感到很惋惜的。
比如說我現在寫作的時候往往會回想當時是個什麼情景,會一點都想不起來,想到的都是當時的心情,當時自己在做什麼在想什麼,這是很清晰的,可是對外邊的世界,對客觀的一些場景吧,真是沒有印象。
有一次上海開我的作品的讨論會,是第一次,那時候我人還不在上海,我到徐州去探親了,開那個讨論會的時候,我母親有一個發言。
後來我看她的發言,她說我那時候給家裡寫信,在信裡描寫看到的那些場景,可是我自己都忘記了,當時在信裡面寫過就算了,沒有往心裡去。
可是這些場景如果放在今天的心情,我可能會很注意的,很有心情去看。
“看”吧,真的是需要心情的,自己處境要特别安全。
“看”吧,首先是一個本能,我應該是一個比較會看也比較喜歡聽别人說閑話的人,很多東西,很多細節,别人不在意的,我會很入心,到後來寫作慢慢變成職業以後,我就覺得我有一種心情了,就是真的是有時候會很自覺。
但是“看”有的時候也不是那麼自覺能做到的,就是說它還是屬于那種可遇而不可求的。
張新穎:你講你年輕的時候不太注意“看”啊,我就想起沈從文,沈從文他也是很喜歡“看”,他說他永不厭倦看一切,但是他年輕的時候呢,我覺得跟你那個狀态不一樣,你的那個狀态是比較專注于個人,專注于個人可能就忽略了對外界的“看”,沈從文不一樣,我不知道這樣一個本能是怎麼發展出來的,他好像從很小的時候、很年輕的時候就注意看外面的世界:比如說他年輕的時候出來當兵,其實是因為家境不好才出來當兵,可是他出來當兵的時候呢,就是心情很好,當他知道這個事情的時候他忽然感到無量的快樂,就很高興,那麼這個時候家裡的人,比如說他母親安排他出來當兵,心情很不好的,因為家道衰落。
這就又想到魯迅,就和魯迅比較,魯迅回憶當他母親告訴他要他到南京去讀書的時候,他就寫了一段很有名的話,就是說,有誰從小康之家墜入困頓的嗎?在這當中就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
我覺得魯迅和沈從文表現出來的“看”,非常不一樣,我覺得魯迅是非常注意看自己的,他其實是很關心我家的情況啊,别人怎麼看我啊,然後我怎麼受屈辱啊,他很注意看自己,比較起來好像不大注意看外面的世界,而沈從文好像有點無心無肺的,不知道自己怎麼回事,還很高興的,就去當兵了,然後就看到很多東西。
王安憶:我覺得這恐怕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形和這個人的性格有關系,往往就是那種性情比較溫存的,和周圍世界比較和諧的,就會注意“看”,我現在回想起來我童年的時候其實看得更多,因為那時候生活比較好,就和周圍環境比較和諧,我就會有閑心,會有興趣去看别人。
我覺得“文化大革命”我看得最少,因為“文革”時候我心情最不好,又正好處在青春期。
處境還是很重要的,首先你要吃飯,那是最現實的,将以何為生計?還有一個,情感也沒有歸宿,自己糾纏在一團亂麻裡面。
個人和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像有些人是天生的協調,我們作家裡面有些人是很協調的,也是他們的福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