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寫作習慣
關燈
小
中
大
世界〉創作随筆》,他就講他寫那個《平凡的世界》,他就寫這個過程,讓我覺得路遙太苦了,寫長篇不能夠這麼做法,他不是一個匠人的做法,他是一個藝術家的做法,太辛苦了,你不能這樣勞心勞力的,因為這麼多的字,隻能慢慢走下去,你堅持到底的話就是勝利!你怎麼能這樣子在勞動啊,我覺得他把心都操碎了,給我的感覺是好像那麼迫切要達到目的地,這種強烈的願望,就使他自己非常焦慮,這個散文是六萬字,整個給我感覺是焦慮,嘔心瀝血。
張新穎:路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就說我們一般的長篇小說,一般的當代小說,總是到後面給人的感覺不像一開始那樣,到後面的感覺就不對了,這個跟寫作方式可能也有關系,就跟你剛才說的,那種不講究操作性的藝術家的寫作方式。
王安憶:我覺得一個是寫作方式,還有,我覺得中國的作家還是不會規劃大東西,所以我還是要談到源的問題,我們都是筆記小說的那種傳統,我們都不會規劃大東西。
上次陳彬妮來的時候我不是讓你們看我做的圖表麼,其實我心裡面一直很好奇,就是他們那些古典作家是怎麼規劃他的結構的。
我現在看我們的長篇,看我們的東西,規劃好的很少的,《九月寓言》規劃得不錯,能看出它是規劃的。
張新穎:給人完整的感覺。
王安憶:就有完整的東西,有規劃感。
張新穎:前後渾然一體。
王安憶:沒有什麼浪費的空間,空間都已經用上了,你真的是很難看到的。
張新穎:是不是我們比較善于寫中篇?短篇,比如說好的作家吧,短篇呢覺得才華發揮不出來,長篇呢就會有你說的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好像确實沒有這個傳統,沒有這樣一個規劃一個大東西的傳統。
王安憶:還有,我覺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藝術家的思維方式,還是比較具體的,和我們沒有抽象的邏輯的訓練有關系。
短篇我們還行,還可以期待像蘇童啊這一些意外的表現;中篇好也是因為我們都是靠實力,都是靠生活經驗,靠材料的,我們的材料正好到這個體積是差不多了;再大的話,你如果沒有一個抽象的思維方式,你沒有理由寫那麼長的,你憑什麼讓它這麼長下去?你必須要有一個動力的發生的鍊,就像機械,齒輪帶動下一個齒輪,再帶動下一個齒輪。
張新穎:這個理由很重要,因為長篇的世界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世界,要有自己支撐自己的理由。
王安憶:所以我們現在隻能用一種什麼辦法,以編年的方式,像《白鹿原》什麼的,都是曆史小說,很長很長時間,那麼好像有一個可以依靠的東西了,就靠自然時間,或者就靠人數衆多,大家族。
張新穎:但是這樣一種結構方式,找到的理由還不是自己的理由,它多半是靠曆史的結構,把曆史的框架當成文學的框架,其實沒有自己的框架,文學就成了填充曆史框架的東西。
王安憶:所以我很喜歡畫這些圖表,你看,比如說《悲慘世界》的空間、時間、人物、事件,我就把它列表,我看它們是以什麼理由結構在一起的。
中國人是比較具體,太過于具體。
你去看戲劇,看外國戲劇,像最近看的《求證》,它語言的邏輯性一環扣一環,它就靠語言這麼扣住,扣緊,然後推理到一個目标去,或者說彼岸。
好多現在的長篇小說基本上是靠編年,時間長度很可靠啊。
但《豔陽天》很奇怪的,《豔陽天》的這個體例特别奇怪,它寫了那麼長,寫到兩本吧,就寫一天的事情,就寫那個人——蕭長春——回來,回來那一天的事情。
張新穎:《豔陽天》是蠻有意思的,如果嚴鋒在這裡他可以談一談。
王安憶:他可以談很多。
你看現在,我們的作品好多尤其是長篇,都是靠材料,一旦沒有材料,就寫得一塌糊塗。
短篇非要有靈氣,一定要特别機敏才行。
中篇就可以靠我們的經驗,中篇對經驗來講是最合适的體積了。
張新穎:路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就說我們一般的長篇小說,一般的當代小說,總是到後面給人的感覺不像一開始那樣,到後面的感覺就不對了,這個跟寫作方式可能也有關系,就跟你剛才說的,那種不講究操作性的藝術家的寫作方式。
王安憶:我覺得一個是寫作方式,還有,我覺得中國的作家還是不會規劃大東西,所以我還是要談到源的問題,我們都是筆記小說的那種傳統,我們都不會規劃大東西。
上次陳彬妮來的時候我不是讓你們看我做的圖表麼,其實我心裡面一直很好奇,就是他們那些古典作家是怎麼規劃他的結構的。
我現在看我們的長篇,看我們的東西,規劃好的很少的,《九月寓言》規劃得不錯,能看出它是規劃的。
張新穎:給人完整的感覺。
王安憶:就有完整的東西,有規劃感。
張新穎:前後渾然一體。
王安憶:沒有什麼浪費的空間,空間都已經用上了,你真的是很難看到的。
張新穎:是不是我們比較善于寫中篇?短篇,比如說好的作家吧,短篇呢覺得才華發揮不出來,長篇呢就會有你說的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好像确實沒有這個傳統,沒有這樣一個規劃一個大東西的傳統。
王安憶:還有,我覺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藝術家的思維方式,還是比較具體的,和我們沒有抽象的邏輯的訓練有關系。
短篇我們還行,還可以期待像蘇童啊這一些意外的表現;中篇好也是因為我們都是靠實力,都是靠生活經驗,靠材料的,我們的材料正好到這個體積是差不多了;再大的話,你如果沒有一個抽象的思維方式,你沒有理由寫那麼長的,你憑什麼讓它這麼長下去?你必須要有一個動力的發生的鍊,就像機械,齒輪帶動下一個齒輪,再帶動下一個齒輪。
張新穎:這個理由很重要,因為長篇的世界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世界,要有自己支撐自己的理由。
王安憶:所以我們現在隻能用一種什麼辦法,以編年的方式,像《白鹿原》什麼的,都是曆史小說,很長很長時間,那麼好像有一個可以依靠的東西了,就靠自然時間,或者就靠人數衆多,大家族。
張新穎:但是這樣一種結構方式,找到的理由還不是自己的理由,它多半是靠曆史的結構,把曆史的框架當成文學的框架,其實沒有自己的框架,文學就成了填充曆史框架的東西。
王安憶:所以我很喜歡畫這些圖表,你看,比如說《悲慘世界》的空間、時間、人物、事件,我就把它列表,我看它們是以什麼理由結構在一起的。
中國人是比較具體,太過于具體。
你去看戲劇,看外國戲劇,像最近看的《求證》,它語言的邏輯性一環扣一環,它就靠語言這麼扣住,扣緊,然後推理到一個目标去,或者說彼岸。
好多現在的長篇小說基本上是靠編年,時間長度很可靠啊。
但《豔陽天》很奇怪的,《豔陽天》的這個體例特别奇怪,它寫了那麼長,寫到兩本吧,就寫一天的事情,就寫那個人——蕭長春——回來,回來那一天的事情。
張新穎:《豔陽天》是蠻有意思的,如果嚴鋒在這裡他可以談一談。
王安憶:他可以談很多。
你看現在,我們的作品好多尤其是長篇,都是靠材料,一旦沒有材料,就寫得一塌糊塗。
短篇非要有靈氣,一定要特别機敏才行。
中篇就可以靠我們的經驗,中篇對經驗來講是最合适的體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