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史鐵生
關燈
小
中
大
茶,和我們的物質享受是沒有關系的。
然後我們再講更深一步,也許這對父母能夠接受他們的命運,就是至少是每個禮拜能夠到這個地方來,和大家在一起。
有時候真的覺得,你要了解德國,不要到柏林,而是這些偏僻的地方。
在教堂裡,我總是看到這樣的場景,太陽已經偏西了,陽光射進來幾縷,幾個老年的婦女坐在那兒禱告,一些比較粗壯的中年婦女在那兒灑掃。
這是非常日常的場景。
我不曉得他們禱告什麼,但我在想,你就想象所有的問題,在這時候,面對着上帝。
張新穎:過去中國農村也有,它的撫慰不是宗教的撫慰,就是傳統的民俗啊,風俗啊,節日啊,社戲啊,這一類的東西。
但是從二十世紀以後就沒有了。
王安憶:這應該理解成娛樂吧。
張新穎:不是娛樂。
它既是娛神的,也是娛己的。
比如社戲這種東西,每年有,有的是在春節,有的是在秋天,它一定是要唱的。
第一天上午唱的社戲,一定是歌頌神、酬謝神的,就是那種很嚴肅的,肯定小孩子是不要看的,沒意思的。
然後到了下午才出現這種很熱鬧的,人間世俗的戲。
看熱鬧的戲的時候,一邊上面戲台上在演,一邊下面是很熱鬧的,吃喝,或者聊天。
完全不像城市在一個空間裡看戲。
你把精力集中在舞台上。
這個環節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的,你想,農民的生活多單調啊,但這是一個交流,對他們是有精神作用的,酬神,他自己也高興。
他也是穿着幹幹淨淨的衣服;平常很節省的,這個時候口袋裡會裝一點零錢,買零食吃;然後周圍幾個村子的人大家說說閑話,也是一個社交。
每年會有這樣一個機會來發洩,或者就是精神上得到舒緩。
還有這種很嚴格的風俗節氣,幾月幾号做什麼吃什麼,應該怎麼怎麼的。
季節輪換是個很重要的概念,和農民的作息、他的生理周期是有呼應的,現在完了,亂掉了。
王安憶:還有一個很壞的東西,就是大棚蔬菜和暖房。
它把季節都打亂了。
以前什麼季節出什麼水果或什麼蔬菜,都是有定規,其實就是儀式感,現在天天都有得吃,也就沒有儀式感了。
張新穎:沈從文寫到這樣一個細節,現在人會把它看成迷信,但這對當地人生活是很重要的,他們一直是這樣的。
湘西産橘子的地方,每年做母親的要找兩個小孩子,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在樹底下一問一答地說:甜了嗎?甜了。
有了這以後,她就相信第二年的橘子是會很甜的。
其實她也知道不一定是因為有這麼一問一答就甜了,但每年是一定要說的。
這就是藝術啊,這是跟他的精神生活連在一塊兒的。
二十世紀以後,特别是科學觀念的普及,都把這當成迷信來看待了。
按照魯迅的說法,迷信和淳樸的鄉民的精神生活是連在一塊兒的,然後這種迷信的東西被掃除了之後,這個問題其實很嚴重。
他生活的完整性就被破壞了,農村就變成隻有簡單的勞動了。
勞動之餘,幹什麼呢?不識字的人,他也有他的精神生活,但是這些東西被掃除之後,他的精神生活就沒有了,他沒有精神生活的渠道了。
所以你現在看農村,真是破敗得不得了。
王安憶:這就是藝術,我覺得藝術就是一個沒有用的東西,現在我們什麼東西都要有用。
像葬禮,我參加農村的葬禮,真覺得是藝術。
蓋棺的時候不是要敲釘嗎?小孩子就要喊,奶奶,躲釘!這就是藝術呀。
因為它是沒有用的,我們現在把沒有用的東西都取消掉了。
張新穎:科學有一個觀念,科學就是要有用,沒有用的就是不科學。
科學其實是很專斷的。
王安憶:現在這個世界剩下來的都是有用的東西。
所以這個時代發展下去對藝術是蠻損害的。
張新穎:科學有點自大,科學認為,沒有它不可以解釋的事情。
其實,世界是有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解釋的,你一定要為不可以解釋的事情留下一個空間。
王安憶:像上次張文江講的,《莊子.·.寓言》中說,“四年而物”,到了第四年才格物嘛,真正的唯物主義者不是否定未知,而是否定迷信。
我記得我們在全國政協開會的時候,有一位院士,是專門研究生物基因的。
我問他,你相不相信鬼?我想,他們科學家肯定是唯物主義者。
可他回答我,回答得特别好,他說,你用了一個很好的詞,你知道嗎?你用了“相信”,相信是不需要證實的。
他就承認很多東西是無法證實的,但是它不一定不存在。
然後我們再講更深一步,也許這對父母能夠接受他們的命運,就是至少是每個禮拜能夠到這個地方來,和大家在一起。
有時候真的覺得,你要了解德國,不要到柏林,而是這些偏僻的地方。
在教堂裡,我總是看到這樣的場景,太陽已經偏西了,陽光射進來幾縷,幾個老年的婦女坐在那兒禱告,一些比較粗壯的中年婦女在那兒灑掃。
這是非常日常的場景。
我不曉得他們禱告什麼,但我在想,你就想象所有的問題,在這時候,面對着上帝。
張新穎:過去中國農村也有,它的撫慰不是宗教的撫慰,就是傳統的民俗啊,風俗啊,節日啊,社戲啊,這一類的東西。
但是從二十世紀以後就沒有了。
王安憶:這應該理解成娛樂吧。
張新穎:不是娛樂。
它既是娛神的,也是娛己的。
比如社戲這種東西,每年有,有的是在春節,有的是在秋天,它一定是要唱的。
第一天上午唱的社戲,一定是歌頌神、酬謝神的,就是那種很嚴肅的,肯定小孩子是不要看的,沒意思的。
然後到了下午才出現這種很熱鬧的,人間世俗的戲。
看熱鬧的戲的時候,一邊上面戲台上在演,一邊下面是很熱鬧的,吃喝,或者聊天。
完全不像城市在一個空間裡看戲。
你把精力集中在舞台上。
這個環節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的,你想,農民的生活多單調啊,但這是一個交流,對他們是有精神作用的,酬神,他自己也高興。
他也是穿着幹幹淨淨的衣服;平常很節省的,這個時候口袋裡會裝一點零錢,買零食吃;然後周圍幾個村子的人大家說說閑話,也是一個社交。
每年會有這樣一個機會來發洩,或者就是精神上得到舒緩。
還有這種很嚴格的風俗節氣,幾月幾号做什麼吃什麼,應該怎麼怎麼的。
季節輪換是個很重要的概念,和農民的作息、他的生理周期是有呼應的,現在完了,亂掉了。
王安憶:還有一個很壞的東西,就是大棚蔬菜和暖房。
它把季節都打亂了。
以前什麼季節出什麼水果或什麼蔬菜,都是有定規,其實就是儀式感,現在天天都有得吃,也就沒有儀式感了。
張新穎:沈從文寫到這樣一個細節,現在人會把它看成迷信,但這對當地人生活是很重要的,他們一直是這樣的。
湘西産橘子的地方,每年做母親的要找兩個小孩子,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在樹底下一問一答地說:甜了嗎?甜了。
有了這以後,她就相信第二年的橘子是會很甜的。
其實她也知道不一定是因為有這麼一問一答就甜了,但每年是一定要說的。
這就是藝術啊,這是跟他的精神生活連在一塊兒的。
二十世紀以後,特别是科學觀念的普及,都把這當成迷信來看待了。
按照魯迅的說法,迷信和淳樸的鄉民的精神生活是連在一塊兒的,然後這種迷信的東西被掃除了之後,這個問題其實很嚴重。
他生活的完整性就被破壞了,農村就變成隻有簡單的勞動了。
勞動之餘,幹什麼呢?不識字的人,他也有他的精神生活,但是這些東西被掃除之後,他的精神生活就沒有了,他沒有精神生活的渠道了。
所以你現在看農村,真是破敗得不得了。
王安憶:這就是藝術,我覺得藝術就是一個沒有用的東西,現在我們什麼東西都要有用。
像葬禮,我參加農村的葬禮,真覺得是藝術。
蓋棺的時候不是要敲釘嗎?小孩子就要喊,奶奶,躲釘!這就是藝術呀。
因為它是沒有用的,我們現在把沒有用的東西都取消掉了。
張新穎:科學有一個觀念,科學就是要有用,沒有用的就是不科學。
科學其實是很專斷的。
王安憶:現在這個世界剩下來的都是有用的東西。
所以這個時代發展下去對藝術是蠻損害的。
張新穎:科學有點自大,科學認為,沒有它不可以解釋的事情。
其實,世界是有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解釋的,你一定要為不可以解釋的事情留下一個空間。
王安憶:像上次張文江講的,《莊子.·.寓言》中說,“四年而物”,到了第四年才格物嘛,真正的唯物主義者不是否定未知,而是否定迷信。
我記得我們在全國政協開會的時候,有一位院士,是專門研究生物基因的。
我問他,你相不相信鬼?我想,他們科學家肯定是唯物主義者。
可他回答我,回答得特别好,他說,你用了一個很好的詞,你知道嗎?你用了“相信”,相信是不需要證實的。
他就承認很多東西是無法證實的,但是它不一定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