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陳丹青
關燈
小
中
大
張新穎:這次出國還有些什麼值得說說的事情呢?
王安憶:好像有很多風雲際會似的。
我是一九八三年在美國嘛,正好是我們這裡有些精英開始出國,我就是在那裡認識的陳丹青,原來他也知道我,我也知道他,可是就沒見過面也沒交談過,我就看過他的《西藏組畫》,他連我作品也沒看過,就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寫知青的,挺有名的,他爸爸跟他講的。
我到了華盛頓,中國大使館有個官員叫舒章,是文化一秘,他就說我們這個年齡出國都很幸運的,我來給你介紹認識一個人吧,我說誰呀,他說陳丹青,畫畫的,也是上海人,舒章也是上海人。
我記得很清楚的,看完戲很晚了,就在他的辦公室給陳丹青打了一個電話,然後就和他約好在紐約見一面,陳丹青當時也挺孤獨的嘛,他也就欣然答應了。
我到了紐約之後就和陳丹青聯絡,約了見面的地方。
第二天我就去了,他已經到了,坐在林肯中心的噴水池旁,他坐那兒,哎喲蠻嚴肅的,我覺得特别嚴肅,當時他思想上很苦悶。
其實陳丹青的苦悶,蠻引起我尊敬的,當時所有的留學生生活都很困苦,但是陳丹青生活沒有問題,因為他到那邊立刻就有畫廊的簽約,他的居留也不成問題,哎喲,當時他非常不高興,很苦悶就是,就好像跑到那邊受到很大的很強烈的沖擊一樣的。
我覺得在美國這段時間認識陳丹青非常重要,然後他就帶我去看大都會博物館。
我每次到紐約,他總歸是帶我到大都會博物館,像他們家一樣的,總是大都會博物館。
我到現在都無法整理出他當時的苦悶,有一個突出的印象就是不肯學英語,我沒想到他英文那麼差,後來好了,但那兩年不喜歡學英語,隻看中文書。
我當時帶給他兩本小說集,他就在地鐵上看,當時這種氣氛真是挺寂寞又是挺苦悶的,然後看到家鄉來的人給他帶兩本小說,寫的又是他同時代的人的生活,他就在地鐵裡哭,一邊看一邊哭,别人都不曉得這個中國人發生什麼事情了。
别人都忙着向西方認同,他卻在向中國認同。
我第一次到紐約的整個旅行經驗都是和他在一起的。
他難得一笑,不開心,對美國的生活我看他毫不了解,就說跟他去吃飯吧,總歸是吃得很差,因為他不曉得應該到哪裡去吃飯,就沉浸在他的苦悶當中。
跑到大都會博物館,他帶我去看這些畫,然後他就講,我記得印象特别深刻,坐在畫前面的長凳上,他說事實上我到這我才知道,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他當時在上海,在國内已是一流—— 張新穎:對。
王安憶:他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鋪路的石頭,這油畫不是我們的東西,真是看了以後就曉得差距多遠多遠啦,可卻不是沒有信心,而是——我們在鋪路。
他生活上絕對沒有問題,不像别的人都在為打工啊,語言啊,怎麼吃飯啊發愁,這些問題一點都沒有。
想家,強烈地想家。
這種想家,而且很無望,不像我們插隊落戶時候想家,到過年總歸好回家了吧。
我回到上海來以後,他就連連地來信,可是我呢因為回到上海以後生活會比較豐富嘛—— 張新穎:心情就不一樣。
王安憶:不一樣了,情緒不一樣,過了好久我才寫封信,這封信到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寫了到他家裡去的一些狀況,因為我想他那麼想家,我給他寫他們家裡邊的情況,哎呀,激動得不得了,就好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樣的感覺。
由他帶我去看大都會博物館,我覺得蠻幸運的。
後來我第二次去紐約,他還是帶我去大都會博物館,好像沒别的内容。
那個時代很好,大家都是認真地想些事情,正經地在學習,總之就覺得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所以大家都牢牢地抓住這個機遇。
我和他經常會談到一個匮乏的問題,其實我們有的時候覺得,必要的匮乏是應該的,一定程度的匮乏是必要的,不能太滿,不能太多。
張新穎:那過去太匮乏了,就像陳丹青說的,說我們老是去看那個繪畫的複制品,都把感覺給搞壞了,沒辦法做好這樣的事情。
王安憶:我覺得這話他是後來說的。
他現在回來以後情況不太一樣。
張新穎:我也覺得他現在很會說話,沒想到你說他那時候很苦悶,他現在一說話很有效果。
王安憶:他現在說話很有效果,在美國時,沒人聽他說話,現在太多人要聽他說話。
我不久以前,上個禮拜,就在元旦假期當中跟他通了個電話,我感到好像又有點恢複過去的對話方式了。
後現代理論我不是很了解,我覺得它挺不講理,就好像給我印象當中就是先承認一切存在的權利,然後取消一切存在的理由。
有一段時間我和陳丹青沒法說話,這大概就是一個原因。
你就想問他讨個意見,永遠讨不到的,他以前給你的回答都是很肯定的,好或者不好,高或者低。
但是有一段時間很奇怪的,他總是說,這樣子蠻好嘛,就這樣好呀。
永遠沒法讨論問題了。
但是最近我和他打了電話—— 張新穎:可以讨論問題了? 王安憶:可以讨論問題了。
因為有十個畫家要和我對話,都是油畫家,我一點都不認識,不了解,我就問他打聽情況,然後他就問我看他們畫的感覺、印象,我說我就想知道他們為什麼這麼取消細節,他們為什麼怕
我是一九八三年在美國嘛,正好是我們這裡有些精英開始出國,我就是在那裡認識的陳丹青,原來他也知道我,我也知道他,可是就沒見過面也沒交談過,我就看過他的《西藏組畫》,他連我作品也沒看過,就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寫知青的,挺有名的,他爸爸跟他講的。
我到了華盛頓,中國大使館有個官員叫舒章,是文化一秘,他就說我們這個年齡出國都很幸運的,我來給你介紹認識一個人吧,我說誰呀,他說陳丹青,畫畫的,也是上海人,舒章也是上海人。
我記得很清楚的,看完戲很晚了,就在他的辦公室給陳丹青打了一個電話,然後就和他約好在紐約見一面,陳丹青當時也挺孤獨的嘛,他也就欣然答應了。
我到了紐約之後就和陳丹青聯絡,約了見面的地方。
第二天我就去了,他已經到了,坐在林肯中心的噴水池旁,他坐那兒,哎喲蠻嚴肅的,我覺得特别嚴肅,當時他思想上很苦悶。
其實陳丹青的苦悶,蠻引起我尊敬的,當時所有的留學生生活都很困苦,但是陳丹青生活沒有問題,因為他到那邊立刻就有畫廊的簽約,他的居留也不成問題,哎喲,當時他非常不高興,很苦悶就是,就好像跑到那邊受到很大的很強烈的沖擊一樣的。
我覺得在美國這段時間認識陳丹青非常重要,然後他就帶我去看大都會博物館。
我每次到紐約,他總歸是帶我到大都會博物館,像他們家一樣的,總是大都會博物館。
我到現在都無法整理出他當時的苦悶,有一個突出的印象就是不肯學英語,我沒想到他英文那麼差,後來好了,但那兩年不喜歡學英語,隻看中文書。
我當時帶給他兩本小說集,他就在地鐵上看,當時這種氣氛真是挺寂寞又是挺苦悶的,然後看到家鄉來的人給他帶兩本小說,寫的又是他同時代的人的生活,他就在地鐵裡哭,一邊看一邊哭,别人都不曉得這個中國人發生什麼事情了。
别人都忙着向西方認同,他卻在向中國認同。
我第一次到紐約的整個旅行經驗都是和他在一起的。
他難得一笑,不開心,對美國的生活我看他毫不了解,就說跟他去吃飯吧,總歸是吃得很差,因為他不曉得應該到哪裡去吃飯,就沉浸在他的苦悶當中。
跑到大都會博物館,他帶我去看這些畫,然後他就講,我記得印象特别深刻,坐在畫前面的長凳上,他說事實上我到這我才知道,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他當時在上海,在國内已是一流—— 張新穎:對。
王安憶:他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鋪路的石頭,這油畫不是我們的東西,真是看了以後就曉得差距多遠多遠啦,可卻不是沒有信心,而是——我們在鋪路。
他生活上絕對沒有問題,不像别的人都在為打工啊,語言啊,怎麼吃飯啊發愁,這些問題一點都沒有。
想家,強烈地想家。
這種想家,而且很無望,不像我們插隊落戶時候想家,到過年總歸好回家了吧。
我回到上海來以後,他就連連地來信,可是我呢因為回到上海以後生活會比較豐富嘛—— 張新穎:心情就不一樣。
王安憶:不一樣了,情緒不一樣,過了好久我才寫封信,這封信到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寫了到他家裡去的一些狀況,因為我想他那麼想家,我給他寫他們家裡邊的情況,哎呀,激動得不得了,就好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樣的感覺。
由他帶我去看大都會博物館,我覺得蠻幸運的。
後來我第二次去紐約,他還是帶我去大都會博物館,好像沒别的内容。
那個時代很好,大家都是認真地想些事情,正經地在學習,總之就覺得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所以大家都牢牢地抓住這個機遇。
我和他經常會談到一個匮乏的問題,其實我們有的時候覺得,必要的匮乏是應該的,一定程度的匮乏是必要的,不能太滿,不能太多。
張新穎:那過去太匮乏了,就像陳丹青說的,說我們老是去看那個繪畫的複制品,都把感覺給搞壞了,沒辦法做好這樣的事情。
王安憶:我覺得這話他是後來說的。
他現在回來以後情況不太一樣。
張新穎:我也覺得他現在很會說話,沒想到你說他那時候很苦悶,他現在一說話很有效果。
王安憶:他現在說話很有效果,在美國時,沒人聽他說話,現在太多人要聽他說話。
我不久以前,上個禮拜,就在元旦假期當中跟他通了個電話,我感到好像又有點恢複過去的對話方式了。
後現代理論我不是很了解,我覺得它挺不講理,就好像給我印象當中就是先承認一切存在的權利,然後取消一切存在的理由。
有一段時間我和陳丹青沒法說話,這大概就是一個原因。
你就想問他讨個意見,永遠讨不到的,他以前給你的回答都是很肯定的,好或者不好,高或者低。
但是有一段時間很奇怪的,他總是說,這樣子蠻好嘛,就這樣好呀。
永遠沒法讨論問題了。
但是最近我和他打了電話—— 張新穎:可以讨論問題了? 王安憶:可以讨論問題了。
因為有十個畫家要和我對話,都是油畫家,我一點都不認識,不了解,我就問他打聽情況,然後他就問我看他們畫的感覺、印象,我說我就想知道他們為什麼這麼取消細節,他們為什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