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學講習所
關燈
小
中
大
的妻子劉淑華,所以老師經常講,王安憶啊,要是先定她的話,你就來不了了。
因為她來了,所以我們從四人宿舍又搬到一個五人大宿舍。
我真的是很僥幸進去了。
可能我不去的話照樣寫這些東西,可是去的話呢在心理上可以給我自信心嘛,可以和他們在一起,讓我學到那麼多東西,也嘗試到那種文學的生活方式。
張新穎:你剛才講的時候用了一個詞,文學生活。
一個人的寫作好像體會不到文學是一種生活,而大家湊到一塊兒去就好像過的是一種文學生活了。
王安憶:對,我覺得最初是需要這樣的一種氣氛的,好比學術要從學府生活開始一樣,可能是蠻重要的。
如果你一個人在家裡寫作,慢慢也可能有出來的一天,但總是不會那麼熱烈吧,總是沉悶的,寂寞的,或者不是那麼快樂的。
所以我回想起來,這半年的講習所生活的影響非常大,對别人怎麼樣不知道,因為他們很多人已經很成功,他們也經常缺課逃課回家,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會有出版社找他們去開座談會。
隻有我是不逃課的,我去也沒地方去,我是一堂課也不缺的,每天都坐在那兒。
張新穎:上課對你們來說不是很重要,是不是? 王安憶:對我來說很重要,各人不一樣的,我從來喜歡上課,現在還會去聽課。
我現在把講習所的筆記翻出來看看,我覺得上課上得很好的,現在學生大概都上不到這麼好的課,因為都是從大學裡找來的最好的老師。
張新穎:都是哪些人上課? 王安憶:譬如說吳組缃講《紅樓夢》,印象深刻。
還有一個老師印象深刻,但是名字想不起來了,他經常在外面講我給王安憶上過課,其實上的是大課了,他講《安娜.·.卡列尼娜》,蘇俄文學,他講得非常好,很有趣。
還有講傳奇、話本的,蠻好的。
我覺得課排得蠻負責的。
還請一些作家來談創作經驗,這種課比例不是很高。
最後就像研究院一樣,每人跟一個作家,等于學生跟導師那樣。
一開始分我跟孟偉哉,孟偉哉有好多學生,有很多人想跟他,後來有人告訴我為什麼想跟他,因為他是人民文學出版社主編,有讀稿和改稿的經驗,以後發表或出書也會有些便利。
我個人倒覺得不是非要跟他,後來也巧,寫少兒文學的金近,他是個老頭,特别善良,打電話來跟我說:安憶啊,你媽媽托過我的,叫我好好照應你,現在你們那邊都開始分學生了,你到我這來吧。
我就和老師講金近老師要我去,而且我覺得金近老師那邊更加搭界點兒,孟偉哉那裡不熟,人又多,老師後來說好好好。
因為很不均勻嘛,所以你要去就去。
張新穎:原來還有這樣的事情。
王安憶:去了我也蠻開心的,大概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去他家一次,聽他談。
他也談不出什麼來,東扯西扯的。
當時就三個人,一個我,一個郭玉道,一個比我小的男孩子叫瞿小偉,現在好像也不寫東西了。
挺正規的,老師總想讓我們學到東西,有收獲。
張新穎:這個和“文革”以後人們辦任何事情都當一回事來做的氣氛有關。
王安憶:而且挺不容易的。
首先從單位裡請假請出來已經是很大一件事情了,然後那麼長時間,當時半年是蠻長時間了。
反正那半年在北京我覺得過得挺好,當然生活是蠻艱苦的,我們去的時候北京還分米票和面票的,十斤糧票裡面四斤是米,其他都是吃饅頭的。
那段生活對我來講,是寫作很好的起點,和他們在一起,會把自己和他們放在一起考慮問題,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年輕的時候都很驕傲的,把頭回過去可以說這個寫得不好,那個寫得不好,可是你真的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心情不是這樣的,因為他們畢竟是在享受成功的人了。
你和他們在一起的話,會發現他們眼界很開闊,在他眼裡你什麼都不是,我反正挺崇敬他們的,挺崇拜他們的。
張新穎:沒想到那時候你是這樣的。
王安憶:北京挺有這種圈子的,我們在講習所的時候,他們男生打籃球,籃球比賽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作家來捧場,其中就有北島。
我們上課的時候,外面的人會來旁聽,像史鐵生就來聽課,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史鐵生。
還有肖複興,當時在中央戲劇學院,也過來聽課。
那時候可以接觸到很多精英。
那個時代回想起來真是好,我覺得是正當的競争,非常健康,健康向上,就是想文學,而且是很正面地想,心懷虔誠,即便是要質疑和推翻,首先是承認的态度。
張新穎:文學不但有一種凝聚力,它還有一種激發的力量,把人身上的好的東西都激發出來。
王安憶:挺崇高的,這個不用懷疑,肯定是件好事情,肯定都是大家想達到而達不到的事情。
不像今天我們已經把它變成可以讨論的東西,我們當時覺得是一件用不着商量和讨論的事情。
現在回想起來都像做夢一樣的,也不過二十多年,聽起來好像很長。
但是插隊落戶好像更遠了,已經三十多年了。
三十多年我倒覺得并不遙遠,因為插隊落戶的那種生活的消沉和暧昧在現實生活中還有。
八十年代就沒有,好像顯得不真實。
張新穎:整個八十年代那種蓬勃向上的…… 王安憶:蓬勃向上,你不能想象這麼快就走到末梢上去了,速度之迅速你真的不能想象。
好像插隊落戶的生活有一種較為恒定的性質,那時的情形今天依然能夠想象。
八十年代的時候那麼有活力,怎麼到今天一下子就結
因為她來了,所以我們從四人宿舍又搬到一個五人大宿舍。
我真的是很僥幸進去了。
可能我不去的話照樣寫這些東西,可是去的話呢在心理上可以給我自信心嘛,可以和他們在一起,讓我學到那麼多東西,也嘗試到那種文學的生活方式。
張新穎:你剛才講的時候用了一個詞,文學生活。
一個人的寫作好像體會不到文學是一種生活,而大家湊到一塊兒去就好像過的是一種文學生活了。
王安憶:對,我覺得最初是需要這樣的一種氣氛的,好比學術要從學府生活開始一樣,可能是蠻重要的。
如果你一個人在家裡寫作,慢慢也可能有出來的一天,但總是不會那麼熱烈吧,總是沉悶的,寂寞的,或者不是那麼快樂的。
所以我回想起來,這半年的講習所生活的影響非常大,對别人怎麼樣不知道,因為他們很多人已經很成功,他們也經常缺課逃課回家,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會有出版社找他們去開座談會。
隻有我是不逃課的,我去也沒地方去,我是一堂課也不缺的,每天都坐在那兒。
張新穎:上課對你們來說不是很重要,是不是? 王安憶:對我來說很重要,各人不一樣的,我從來喜歡上課,現在還會去聽課。
我現在把講習所的筆記翻出來看看,我覺得上課上得很好的,現在學生大概都上不到這麼好的課,因為都是從大學裡找來的最好的老師。
張新穎:都是哪些人上課? 王安憶:譬如說吳組缃講《紅樓夢》,印象深刻。
還有一個老師印象深刻,但是名字想不起來了,他經常在外面講我給王安憶上過課,其實上的是大課了,他講《安娜.·.卡列尼娜》,蘇俄文學,他講得非常好,很有趣。
還有講傳奇、話本的,蠻好的。
我覺得課排得蠻負責的。
還請一些作家來談創作經驗,這種課比例不是很高。
最後就像研究院一樣,每人跟一個作家,等于學生跟導師那樣。
一開始分我跟孟偉哉,孟偉哉有好多學生,有很多人想跟他,後來有人告訴我為什麼想跟他,因為他是人民文學出版社主編,有讀稿和改稿的經驗,以後發表或出書也會有些便利。
我個人倒覺得不是非要跟他,後來也巧,寫少兒文學的金近,他是個老頭,特别善良,打電話來跟我說:安憶啊,你媽媽托過我的,叫我好好照應你,現在你們那邊都開始分學生了,你到我這來吧。
我就和老師講金近老師要我去,而且我覺得金近老師那邊更加搭界點兒,孟偉哉那裡不熟,人又多,老師後來說好好好。
因為很不均勻嘛,所以你要去就去。
張新穎:原來還有這樣的事情。
王安憶:去了我也蠻開心的,大概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去他家一次,聽他談。
他也談不出什麼來,東扯西扯的。
當時就三個人,一個我,一個郭玉道,一個比我小的男孩子叫瞿小偉,現在好像也不寫東西了。
挺正規的,老師總想讓我們學到東西,有收獲。
張新穎:這個和“文革”以後人們辦任何事情都當一回事來做的氣氛有關。
王安憶:而且挺不容易的。
首先從單位裡請假請出來已經是很大一件事情了,然後那麼長時間,當時半年是蠻長時間了。
反正那半年在北京我覺得過得挺好,當然生活是蠻艱苦的,我們去的時候北京還分米票和面票的,十斤糧票裡面四斤是米,其他都是吃饅頭的。
那段生活對我來講,是寫作很好的起點,和他們在一起,會把自己和他們放在一起考慮問題,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年輕的時候都很驕傲的,把頭回過去可以說這個寫得不好,那個寫得不好,可是你真的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心情不是這樣的,因為他們畢竟是在享受成功的人了。
你和他們在一起的話,會發現他們眼界很開闊,在他眼裡你什麼都不是,我反正挺崇敬他們的,挺崇拜他們的。
張新穎:沒想到那時候你是這樣的。
王安憶:北京挺有這種圈子的,我們在講習所的時候,他們男生打籃球,籃球比賽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作家來捧場,其中就有北島。
我們上課的時候,外面的人會來旁聽,像史鐵生就來聽課,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史鐵生。
還有肖複興,當時在中央戲劇學院,也過來聽課。
那時候可以接觸到很多精英。
那個時代回想起來真是好,我覺得是正當的競争,非常健康,健康向上,就是想文學,而且是很正面地想,心懷虔誠,即便是要質疑和推翻,首先是承認的态度。
張新穎:文學不但有一種凝聚力,它還有一種激發的力量,把人身上的好的東西都激發出來。
王安憶:挺崇高的,這個不用懷疑,肯定是件好事情,肯定都是大家想達到而達不到的事情。
不像今天我們已經把它變成可以讨論的東西,我們當時覺得是一件用不着商量和讨論的事情。
現在回想起來都像做夢一樣的,也不過二十多年,聽起來好像很長。
但是插隊落戶好像更遠了,已經三十多年了。
三十多年我倒覺得并不遙遠,因為插隊落戶的那種生活的消沉和暧昧在現實生活中還有。
八十年代就沒有,好像顯得不真實。
張新穎:整個八十年代那種蓬勃向上的…… 王安憶:蓬勃向上,你不能想象這麼快就走到末梢上去了,速度之迅速你真的不能想象。
好像插隊落戶的生活有一種較為恒定的性質,那時的情形今天依然能夠想象。
八十年代的時候那麼有活力,怎麼到今天一下子就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