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學講習所
關燈
小
中
大
,有一個同學叫王宗漢,他兒子叫王家男,就是編《短篇小說選刊》的那個,東北的。
王宗漢當時在主持一本還不是省級的,地市級的刊物,什麼名字想不起來了。
張新穎:地區級的刊物。
王安憶:對,好像是地區級的還不是省級的這樣一個刊物,他就向班上的同學約稿,我就給他寫了一篇小說,他把這篇小說給了當時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好像是《小說季刊》,三個月出一期的,當時刊物不像現在這麼多嘛,北京排來排去就這麼幾個,他就說幫我推薦到那兒去,因為那裡有個編輯一直在我們這裡約稿。
他就幫我推薦過去,原來是給他寫的。
可是他說給他的刊物可惜了,那就是《小院瑣記》。
他們都待我蠻好。
蔣子龍也向我約稿,那時他是天津的《新港》主編,他向我約,我就給他了一篇小說,他親自指導我改,他真是有兄長風度的人。
他們都挺提攜我的,好像很多重要東西都是在那個班上寫的,記得有一篇對我來說比較長的短篇小說叫《苦果》,當時寫好給葉辛看的,葉辛在那裡也是比較成功的,寫了兩部長篇小說。
葉辛看了以後很肯定我,激動得不得了,他當時就對我講了這麼一句話:“你好像寫東西很有氣氛。
”那時候我和葉辛接觸特别多,上海人好像多比較喜歡清靜,與人交道也比較拘束,星期天都是在講習所度過的,不像别人朋友多。
葉辛那時候就是和我講怎麼寫小說,所以我覺得葉辛很有趣。
葉辛談他在貴州的生活談得特别多,而且我覺得他談的貴州生活比他小說裡寫的要生動得多了,然後就教我怎麼寫小說。
他那時候已經有崇拜者,不像我們還默默無聞,他的崇拜者送他一本手抄的東西,上面就是說,寫眼睛有多少多少種寫法,寫一個人的神态有多少多少種寫法,像尚方寶劍一樣,有這樣一本書在手裡面什麼都不怕了。
你可以想象那個氣氛,非常文學化的,都在努力地想把自己的東西寫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古華那時候就在班上跟我們說他的小說,講《爬滿青藤的木屋》,《爬滿青藤的木屋》是被《上海文學》退稿的,真是不可理解的事情,後來在哪兒發表了,得了全國獎。
他講得最好的是《芙蓉鎮》,所以我覺得當時的寫作是很慎重的,不像現在那麼随意地寫,他們那些故事已經在腦子裡滾瓜爛熟了,他們那些作者尤其是内地來的,以故事為主,故事在他們那裡是很結實很結實的東西,有多少生活經驗,多少的情緒在裡面,然後慢慢結構成《芙蓉鎮》。
當他在給你講述的時候其實就是創作了,他給我講的《芙蓉鎮》到現在還很清晰,非常好,而且他的那種湖南口音,他講述時候的《芙蓉鎮》比他後來寫在紙上的更加民間化,他寫成小說已經有點文藝腔,因為普通話的表達形式。
還有賈大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是農民的聰明。
可是後來我們這個班走的人特别多,去世的特别多,先是青海的郭玉道,他是邊疆過來的嘛,原來生活也比較艱苦,他先去世;然後是喬典運,他是河南的,還有賈大山,最近還有楊幹華,還有黑龍江的劉亞舟。
我們這班走了好多人,大都是貧苦的農民,苦出身的那種。
喬典運當時是我們班年齡最大的一個人,穿了件黑棉襖,剃了個平頂頭,完全就是個農民的樣子,他來我們班上的時候好像四十九歲還是多少,反正我感覺是很大的一個人了。
所以我們到北戴河的時候,當時我們的所長,中國作家協會的一個幹部,就說你們這些同學在一起應該打破一些圈子,應該和不同的人在一起,他舉一個例子讓大家哄堂大笑,他說:王安憶可以和喬典運在一起談談嘛。
張新穎:差别非常大了。
王安憶:可見我和他有多麼不同,對,差别很大了。
一個是年齡差别,性别也不同,然後一個農村一個上海的,于是大家就哄然大笑,就覺得很滑稽。
我們這個班很勤奮,後來的班都沒我們勤奮。
張新穎:大概有多少個人? 王安憶:每個寝室住四個人,應該三十來個人吧。
有一些人是再也不寫了,有的就出國一去不回了。
張新穎:你說這些名字的時候,我一想就想起來了,因為我年齡小,最初讀你們的作品還是小時候,小時候讀喬典運的作品,蔣子龍的作品,還有《爬滿青藤的木屋》啊什麼的,那時候影響可真大。
王安憶:想起這個時代,真是風華正茂的時代。
我覺得人和人的交流是很重要的,那時候把我放在他們中,無論别人怎麼說——有人說我是開的後門,其實不是開後門——但确實對我是非常非常幸運的一個機會。
本來是四個人一間宿舍,開始女生一共隻有三個人,一個葉文玲,一個張抗抗,一個竹林,所以還要一個女生,否則不是浪費了?上海隻有一個竹林,是不是再給一個名額?那時候葉辛還是貴州的嘛不是上海的,所以就把這個名額交給了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他們在作者裡面找了兩個人,一個王小鷹,一個陳曉明。
但是她們兩個都在大學裡讀書,一個在華師大,一個在複旦。
就想到我剛寫了《誰是未來的中隊長》,我就這樣被選上去了。
最好玩的是,我到那裡報到的時候,有個作者不能來讀書了,那個人叫母國政,當時也很有名的,我想他之所以不來,也是瞧不上,當時年齡也大了,跟小孩子在一起搞什麼啦,就不來了。
然後就選賈平凹,賈平凹也不來,最後馬上就要開學了,臨時定了當時《歌德和缺德》的作者李劍
王宗漢當時在主持一本還不是省級的,地市級的刊物,什麼名字想不起來了。
張新穎:地區級的刊物。
王安憶:對,好像是地區級的還不是省級的這樣一個刊物,他就向班上的同學約稿,我就給他寫了一篇小說,他把這篇小說給了當時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好像是《小說季刊》,三個月出一期的,當時刊物不像現在這麼多嘛,北京排來排去就這麼幾個,他就說幫我推薦到那兒去,因為那裡有個編輯一直在我們這裡約稿。
他就幫我推薦過去,原來是給他寫的。
可是他說給他的刊物可惜了,那就是《小院瑣記》。
他們都待我蠻好。
蔣子龍也向我約稿,那時他是天津的《新港》主編,他向我約,我就給他了一篇小說,他親自指導我改,他真是有兄長風度的人。
他們都挺提攜我的,好像很多重要東西都是在那個班上寫的,記得有一篇對我來說比較長的短篇小說叫《苦果》,當時寫好給葉辛看的,葉辛在那裡也是比較成功的,寫了兩部長篇小說。
葉辛看了以後很肯定我,激動得不得了,他當時就對我講了這麼一句話:“你好像寫東西很有氣氛。
”那時候我和葉辛接觸特别多,上海人好像多比較喜歡清靜,與人交道也比較拘束,星期天都是在講習所度過的,不像别人朋友多。
葉辛那時候就是和我講怎麼寫小說,所以我覺得葉辛很有趣。
葉辛談他在貴州的生活談得特别多,而且我覺得他談的貴州生活比他小說裡寫的要生動得多了,然後就教我怎麼寫小說。
他那時候已經有崇拜者,不像我們還默默無聞,他的崇拜者送他一本手抄的東西,上面就是說,寫眼睛有多少多少種寫法,寫一個人的神态有多少多少種寫法,像尚方寶劍一樣,有這樣一本書在手裡面什麼都不怕了。
你可以想象那個氣氛,非常文學化的,都在努力地想把自己的東西寫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古華那時候就在班上跟我們說他的小說,講《爬滿青藤的木屋》,《爬滿青藤的木屋》是被《上海文學》退稿的,真是不可理解的事情,後來在哪兒發表了,得了全國獎。
他講得最好的是《芙蓉鎮》,所以我覺得當時的寫作是很慎重的,不像現在那麼随意地寫,他們那些故事已經在腦子裡滾瓜爛熟了,他們那些作者尤其是内地來的,以故事為主,故事在他們那裡是很結實很結實的東西,有多少生活經驗,多少的情緒在裡面,然後慢慢結構成《芙蓉鎮》。
當他在給你講述的時候其實就是創作了,他給我講的《芙蓉鎮》到現在還很清晰,非常好,而且他的那種湖南口音,他講述時候的《芙蓉鎮》比他後來寫在紙上的更加民間化,他寫成小說已經有點文藝腔,因為普通話的表達形式。
還有賈大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是農民的聰明。
可是後來我們這個班走的人特别多,去世的特别多,先是青海的郭玉道,他是邊疆過來的嘛,原來生活也比較艱苦,他先去世;然後是喬典運,他是河南的,還有賈大山,最近還有楊幹華,還有黑龍江的劉亞舟。
我們這班走了好多人,大都是貧苦的農民,苦出身的那種。
喬典運當時是我們班年齡最大的一個人,穿了件黑棉襖,剃了個平頂頭,完全就是個農民的樣子,他來我們班上的時候好像四十九歲還是多少,反正我感覺是很大的一個人了。
所以我們到北戴河的時候,當時我們的所長,中國作家協會的一個幹部,就說你們這些同學在一起應該打破一些圈子,應該和不同的人在一起,他舉一個例子讓大家哄堂大笑,他說:王安憶可以和喬典運在一起談談嘛。
張新穎:差别非常大了。
王安憶:可見我和他有多麼不同,對,差别很大了。
一個是年齡差别,性别也不同,然後一個農村一個上海的,于是大家就哄然大笑,就覺得很滑稽。
我們這個班很勤奮,後來的班都沒我們勤奮。
張新穎:大概有多少個人? 王安憶:每個寝室住四個人,應該三十來個人吧。
有一些人是再也不寫了,有的就出國一去不回了。
張新穎:你說這些名字的時候,我一想就想起來了,因為我年齡小,最初讀你們的作品還是小時候,小時候讀喬典運的作品,蔣子龍的作品,還有《爬滿青藤的木屋》啊什麼的,那時候影響可真大。
王安憶:想起這個時代,真是風華正茂的時代。
我覺得人和人的交流是很重要的,那時候把我放在他們中,無論别人怎麼說——有人說我是開的後門,其實不是開後門——但确實對我是非常非常幸運的一個機會。
本來是四個人一間宿舍,開始女生一共隻有三個人,一個葉文玲,一個張抗抗,一個竹林,所以還要一個女生,否則不是浪費了?上海隻有一個竹林,是不是再給一個名額?那時候葉辛還是貴州的嘛不是上海的,所以就把這個名額交給了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他們在作者裡面找了兩個人,一個王小鷹,一個陳曉明。
但是她們兩個都在大學裡讀書,一個在華師大,一個在複旦。
就想到我剛寫了《誰是未來的中隊長》,我就這樣被選上去了。
最好玩的是,我到那裡報到的時候,有個作者不能來讀書了,那個人叫母國政,當時也很有名的,我想他之所以不來,也是瞧不上,當時年齡也大了,跟小孩子在一起搞什麼啦,就不來了。
然後就選賈平凹,賈平凹也不來,最後馬上就要開學了,臨時定了當時《歌德和缺德》的作者李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