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學講習所
關燈
小
中
大
張新穎:上次談話後我回去想了一下,其實主要談了一個成長的過程,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在寫作以前的,還有寫作之初的一些情形;如果順着下去,就是談從開始寫作以後一直到現在的這樣一個過程,上次也談了現在的基本狀态和對寫作的認識,關于這個過程,還沒有怎麼展開來。
我們接着談談這個,你覺得怎麼樣? 王安憶:可以,基本上按照這個脈絡,岔開去的話也不要緊。
但是按照這種談法的話,也許談不夠篇幅啦。
前面二十多年才談了一次,接下去還要再談好多次,談什麼呢。
張新穎:這個過程下去,我想談個一兩次就差不多了。
因為我們談的過程中會談到一些東西,比如說“看”的經驗什麼的,就特别提出來談一談。
王安憶:接下去還會有這樣的話題。
張新穎:前面的主要是圍繞你個人來談了,今天就接着講吧。
王安憶:我上次講的現在都有點忘了,想一想。
這麼來講,就我的創作道路,在我的寫作的生平裡邊,大概有幾個關節口,有一個是講習所,講習所應該說是比較重要的,至于它重要在什麼地方,一下子很難下結論。
從事實上來講,我是一九七八年回到上海的,就在《兒童時代》社做編輯,因為是做兒童小說的編輯,我會到一些學校去,寫了些兒童小說,其中那個《誰是未來的中隊長》就得了一個全國的獎。
當時我去講習所,應該講我是裡邊資曆最弱的一個人,就整個情況是最差的一個人,因為我的業績恐怕隻有這一個短篇小說,六千字,而且那時評獎還沒評出來,隻是有些好評,據說已經送到全國的少年文藝的大獎評委會上去了,在我們學習期間才評出來,是二等獎;當時我們這一班裡邊還有一個同學瞿小偉,他比我小三歲,我們倆是最最年輕的,他的一篇小說寫小孩的,我還記得叫《小薇薇》,就是我和他得了這個獎。
張新穎:這個獎的名字叫什麼? 王安憶:叫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獎,我們是二等獎,這個獎第一屆是“文革”以前頒發的,停了多年這時又延續下來,可是後來是不是延續下去我就不曉得了。
那時候八十年代初,應該講,獎項是不多的,那麼有了這麼個獎的話,在講習所還算是給自己攢了點資曆了。
我唯一在講習所的這一點點資格,很薄很薄的,他們那時候多是得了全國的優秀小說獎,中篇小說獎啊,短篇小說獎啊,說出來一個個名字都很吓人的,蔣子龍是我們班長,還有葉文玲,陳國凱是我們副班長,還有張抗抗,還有上海的竹林,還有葉辛,葉辛那時候在貴州的,還不算上海的,就我們這幫子人,很厲害的。
張新穎:還有陳世旭。
王安憶:還有陳世旭。
反正我們這裡邊三分之一是得過獎的。
還有莫伸,也是得了全國獎的。
好像全國獎裡邊凡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差不多都在我們裡面。
張新穎:你們是這個講習所“文革”後的第一批? 王安憶:之前有四屆,全都是“文革”以前,很早以前,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像鄧友梅、劉真啊他們這些人都是的,就是差二三十歲了。
我們說是說第五屆,其實隔了好多好多年才出現的第五屆,那時候叫文學講習所,到了我們後邊就改成魯迅文學院了,人們都稱我們為“黃埔五期”。
比較厲害,這幫子人太棒了,老師都對他們很客氣的,那麼我在裡邊就顯得特别差的,特别沒資本。
對于我來講,在剛開放的時候,能夠到北京去,能夠有半年時間接觸到很多開放的思想,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同時,又有了一段時間可以進行寫作,有了一種職業寫作的預習,因為半年裡邊基本上半天上課,平均是半天上課,其餘時間你就是寫作,而且大家在班裡邊有一種互相影響的氣氛,都很想發表作品嘛,尤其是我,因為我資曆特别薄,所以我就寫得特别勤奮。
張新穎:隻有半年的時間? 王安憶:很短的時間,半年裡面還放了一個暑假,時間是不長的。
張新穎:放了個暑假?那你們是幾月份去的? 王安憶:我們是四月份去,到十月份結業,十月份以後講習所替我們每個人向工作單位請了三個月的創作假,一直到年底可以寫東西不用去上班,因為上班蠻嚴格,不像現在。
所以首先氣氛是很好的,和許多中堅分子在一起;第二個是什麼事都不幹,就過着文學的生活,我覺得這對我很重要,是讓我在這個處境裡邊泡一泡,還有一個,從那時候開始至少給我一個暗示:将來可以過這樣的生活——寫作的生活。
所以我從講習所回來特别不安心上班,就是不想上班,為了這事差點兒被處分了,我自說自話就不去上班自己放自己創作假,而且當時也挺傲的,文學講習所我們第五屆挺驕傲的,也挺得意的,這麼一個佼佼者的班。
我在這個班上的這半年對我特别重要,我不僅得了個獎,雖然得獎作品是以前寫的了,我在這班的時候寫了很多東西,我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雨,沙沙沙》大部分是在講習所的時期或者寫作或者發表的。
好像一下子就在那裡得天時地利的感覺。
我記得很清楚是六月份,六月份正好在講習所學習期間嘛,我一下子在《人民文學》《北京文學》《廣州文藝》發表了三篇東西,這在班上挺轟動的。
因為那時候發表作品不像現在這麼多這麼廣泛,而且《雨,沙沙沙》這麼一個小說挺特别的。
我現在回想,我們這個班上的人都蠻好的
我們接着談談這個,你覺得怎麼樣? 王安憶:可以,基本上按照這個脈絡,岔開去的話也不要緊。
但是按照這種談法的話,也許談不夠篇幅啦。
前面二十多年才談了一次,接下去還要再談好多次,談什麼呢。
張新穎:這個過程下去,我想談個一兩次就差不多了。
因為我們談的過程中會談到一些東西,比如說“看”的經驗什麼的,就特别提出來談一談。
王安憶:接下去還會有這樣的話題。
張新穎:前面的主要是圍繞你個人來談了,今天就接着講吧。
王安憶:我上次講的現在都有點忘了,想一想。
這麼來講,就我的創作道路,在我的寫作的生平裡邊,大概有幾個關節口,有一個是講習所,講習所應該說是比較重要的,至于它重要在什麼地方,一下子很難下結論。
從事實上來講,我是一九七八年回到上海的,就在《兒童時代》社做編輯,因為是做兒童小說的編輯,我會到一些學校去,寫了些兒童小說,其中那個《誰是未來的中隊長》就得了一個全國的獎。
當時我去講習所,應該講我是裡邊資曆最弱的一個人,就整個情況是最差的一個人,因為我的業績恐怕隻有這一個短篇小說,六千字,而且那時評獎還沒評出來,隻是有些好評,據說已經送到全國的少年文藝的大獎評委會上去了,在我們學習期間才評出來,是二等獎;當時我們這一班裡邊還有一個同學瞿小偉,他比我小三歲,我們倆是最最年輕的,他的一篇小說寫小孩的,我還記得叫《小薇薇》,就是我和他得了這個獎。
張新穎:這個獎的名字叫什麼? 王安憶:叫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獎,我們是二等獎,這個獎第一屆是“文革”以前頒發的,停了多年這時又延續下來,可是後來是不是延續下去我就不曉得了。
那時候八十年代初,應該講,獎項是不多的,那麼有了這麼個獎的話,在講習所還算是給自己攢了點資曆了。
我唯一在講習所的這一點點資格,很薄很薄的,他們那時候多是得了全國的優秀小說獎,中篇小說獎啊,短篇小說獎啊,說出來一個個名字都很吓人的,蔣子龍是我們班長,還有葉文玲,陳國凱是我們副班長,還有張抗抗,還有上海的竹林,還有葉辛,葉辛那時候在貴州的,還不算上海的,就我們這幫子人,很厲害的。
張新穎:還有陳世旭。
王安憶:還有陳世旭。
反正我們這裡邊三分之一是得過獎的。
還有莫伸,也是得了全國獎的。
好像全國獎裡邊凡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差不多都在我們裡面。
張新穎:你們是這個講習所“文革”後的第一批? 王安憶:之前有四屆,全都是“文革”以前,很早以前,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像鄧友梅、劉真啊他們這些人都是的,就是差二三十歲了。
我們說是說第五屆,其實隔了好多好多年才出現的第五屆,那時候叫文學講習所,到了我們後邊就改成魯迅文學院了,人們都稱我們為“黃埔五期”。
比較厲害,這幫子人太棒了,老師都對他們很客氣的,那麼我在裡邊就顯得特别差的,特别沒資本。
對于我來講,在剛開放的時候,能夠到北京去,能夠有半年時間接觸到很多開放的思想,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同時,又有了一段時間可以進行寫作,有了一種職業寫作的預習,因為半年裡邊基本上半天上課,平均是半天上課,其餘時間你就是寫作,而且大家在班裡邊有一種互相影響的氣氛,都很想發表作品嘛,尤其是我,因為我資曆特别薄,所以我就寫得特别勤奮。
張新穎:隻有半年的時間? 王安憶:很短的時間,半年裡面還放了一個暑假,時間是不長的。
張新穎:放了個暑假?那你們是幾月份去的? 王安憶:我們是四月份去,到十月份結業,十月份以後講習所替我們每個人向工作單位請了三個月的創作假,一直到年底可以寫東西不用去上班,因為上班蠻嚴格,不像現在。
所以首先氣氛是很好的,和許多中堅分子在一起;第二個是什麼事都不幹,就過着文學的生活,我覺得這對我很重要,是讓我在這個處境裡邊泡一泡,還有一個,從那時候開始至少給我一個暗示:将來可以過這樣的生活——寫作的生活。
所以我從講習所回來特别不安心上班,就是不想上班,為了這事差點兒被處分了,我自說自話就不去上班自己放自己創作假,而且當時也挺傲的,文學講習所我們第五屆挺驕傲的,也挺得意的,這麼一個佼佼者的班。
我在這個班上的這半年對我特别重要,我不僅得了個獎,雖然得獎作品是以前寫的了,我在這班的時候寫了很多東西,我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雨,沙沙沙》大部分是在講習所的時期或者寫作或者發表的。
好像一下子就在那裡得天時地利的感覺。
我記得很清楚是六月份,六月份正好在講習所學習期間嘛,我一下子在《人民文學》《北京文學》《廣州文藝》發表了三篇東西,這在班上挺轟動的。
因為那時候發表作品不像現在這麼多這麼廣泛,而且《雨,沙沙沙》這麼一個小說挺特别的。
我現在回想,我們這個班上的人都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