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傳統和反叛
關燈
小
中
大
的那個現代以來的文學史,它沒有史的感覺,它就是每一代反駁前一代,然後呢我就發現一個現象啊,就是我們的文學史上的作家,大都是年輕作家。
王安憶:很少能找到終身寫作的。
張新穎:就是年輕的時候反叛嘛,你的成就是在反叛的時候确立的。
所以你看我們文學史上的作家,從第一代開始,除了魯迅年紀比較大,因為魯迅從事創作比較晚,三十八歲寫《狂人日記》,其實大都是很年輕的,二十幾歲,三十幾歲。
一百年的文學史講的作家,平均年齡三十歲左右,我覺得這個是很有意思。
這是我們的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真正的文學史不應該是這樣的。
王安憶:我就講,我們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作家很少的,三十歲還沒進入職業寫作就退場了。
張新穎:有的時候我就開玩笑說,我們的文學史是一個青年的文學史,基本上是個青年文學史,偶爾有那麼幾個不年輕的就是非常好的,像馮至二十幾歲的時候寫詩,也就是年輕人的詩,但是他四十歲寫的詩,寫的《十四行集》,就是特别好的東西。
講一個四十歲作家的作品,這在我們的文學史上不多。
這個和我們一代一代的反叛其實是有關系的。
王安憶:我覺得一個是反叛,還有就是政治不穩定。
張新穎: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文學标準,就是我們會特别注意,我們的文壇會特别注意那個新的東西。
求新求變似乎成了一個強迫性的機制。
王安憶:還與我們沒有發生浪漫主義運動有關系,其實西方現代媒體也是很發達的,可是他們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裡已經培養起了書評、畫評、樂評、劇評,已經形成經典批評的傳統了,即便是有媒體出來喧嚣也不要緊,它還有一個更加主流性的評介,似乎我們中國沒有這個醞釀評介系統的過程,就直接進入媒體時代,所以我們今天的什麼文藝批評哪,就是媒體啊,沒有嚴格的批評,就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又回到方才說的源上來,我說你看西方作家作品都是那麼套着來的,你會覺得他們沒有獨創性,而我們特别強調獨創性,過于強調獨創性。
我說文學家就是工匠,就是在做活,做到一定程度的量變自然會有質變,但這個量也許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去完成。
我們強調獨創性,這已經是我們藝術評價的一個标準,這個标準它不斷地要求你提供新的内容,這是一個機動的标準,而不是一個衡定性的标準。
張新穎:比如說我們總是會講八十年代文學怎麼樣,九十年代文學怎麼樣,你講九十年代文學就一定是注意九十年代最新的作家作品和現象、思潮之類的東西,如果我講九十年代文學去講路翎,這人家會覺得你腦子有問題嘛,怎麼會講路翎啊什麼的。
就是這樣,我覺得這成了一個習慣。
王安憶:不健康。
張新穎: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其實是“五四”以來的傳統給我們的,你每一個時代都要關心那個時代的最新的力量,最新的動向。
王安憶:要你關心和表現的也是最新發生的,總是希望你反映最新發生的事件,如果你稍寫得遠點,哪怕隻是遠一點時間,他們都認為落伍了。
張新穎:就像你寫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很落伍了。
王安憶:懷舊了,就算懷舊了。
張新穎:這個形容也很奇怪。
要麼你寫很早的上海,三十年代的上海,要麼你寫現在的上海,大家都接受;就寫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就顯得格格不入。
王安憶:他們現在對我評價很古怪的,判定我不反映現代的上海,首先小說不是“反映”,其實我所寫不就是現代的上海麼,這個時間的限定不知道是五年還是十年,或者隻是一年。
其實像雨果他寫的《悲慘世界》是寫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巴黎聖母院》則是幾百年前了。
現在總的來說文化氣氛是不大好的,也不是說不大好,應該說是也好,但要看你個人怎麼樣,如果你個人特别有抵抗力的話,是個好時代,誰都不管你,但如果比較軟弱的話,非常容易受影響。
王安憶:很少能找到終身寫作的。
張新穎:就是年輕的時候反叛嘛,你的成就是在反叛的時候确立的。
所以你看我們文學史上的作家,從第一代開始,除了魯迅年紀比較大,因為魯迅從事創作比較晚,三十八歲寫《狂人日記》,其實大都是很年輕的,二十幾歲,三十幾歲。
一百年的文學史講的作家,平均年齡三十歲左右,我覺得這個是很有意思。
這是我們的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真正的文學史不應該是這樣的。
王安憶:我就講,我們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作家很少的,三十歲還沒進入職業寫作就退場了。
張新穎:有的時候我就開玩笑說,我們的文學史是一個青年的文學史,基本上是個青年文學史,偶爾有那麼幾個不年輕的就是非常好的,像馮至二十幾歲的時候寫詩,也就是年輕人的詩,但是他四十歲寫的詩,寫的《十四行集》,就是特别好的東西。
講一個四十歲作家的作品,這在我們的文學史上不多。
這個和我們一代一代的反叛其實是有關系的。
王安憶:我覺得一個是反叛,還有就是政治不穩定。
張新穎: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文學标準,就是我們會特别注意,我們的文壇會特别注意那個新的東西。
求新求變似乎成了一個強迫性的機制。
王安憶:還與我們沒有發生浪漫主義運動有關系,其實西方現代媒體也是很發達的,可是他們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裡已經培養起了書評、畫評、樂評、劇評,已經形成經典批評的傳統了,即便是有媒體出來喧嚣也不要緊,它還有一個更加主流性的評介,似乎我們中國沒有這個醞釀評介系統的過程,就直接進入媒體時代,所以我們今天的什麼文藝批評哪,就是媒體啊,沒有嚴格的批評,就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又回到方才說的源上來,我說你看西方作家作品都是那麼套着來的,你會覺得他們沒有獨創性,而我們特别強調獨創性,過于強調獨創性。
我說文學家就是工匠,就是在做活,做到一定程度的量變自然會有質變,但這個量也許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去完成。
我們強調獨創性,這已經是我們藝術評價的一個标準,這個标準它不斷地要求你提供新的内容,這是一個機動的标準,而不是一個衡定性的标準。
張新穎:比如說我們總是會講八十年代文學怎麼樣,九十年代文學怎麼樣,你講九十年代文學就一定是注意九十年代最新的作家作品和現象、思潮之類的東西,如果我講九十年代文學去講路翎,這人家會覺得你腦子有問題嘛,怎麼會講路翎啊什麼的。
就是這樣,我覺得這成了一個習慣。
王安憶:不健康。
張新穎: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其實是“五四”以來的傳統給我們的,你每一個時代都要關心那個時代的最新的力量,最新的動向。
王安憶:要你關心和表現的也是最新發生的,總是希望你反映最新發生的事件,如果你稍寫得遠點,哪怕隻是遠一點時間,他們都認為落伍了。
張新穎:就像你寫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很落伍了。
王安憶:懷舊了,就算懷舊了。
張新穎:這個形容也很奇怪。
要麼你寫很早的上海,三十年代的上海,要麼你寫現在的上海,大家都接受;就寫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就顯得格格不入。
王安憶:他們現在對我評價很古怪的,判定我不反映現代的上海,首先小說不是“反映”,其實我所寫不就是現代的上海麼,這個時間的限定不知道是五年還是十年,或者隻是一年。
其實像雨果他寫的《悲慘世界》是寫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巴黎聖母院》則是幾百年前了。
現在總的來說文化氣氛是不大好的,也不是說不大好,應該說是也好,但要看你個人怎麼樣,如果你個人特别有抵抗力的話,是個好時代,誰都不管你,但如果比較軟弱的話,非常容易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