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職業化的狀态
關燈
小
中
大
有一個,它畢竟比較熱鬧,那麼多女孩子男孩子在一起,真的很熱鬧。
張新穎:你們文工團當時有多大? 王安憶:當時因為搞樣闆戲發展的規模,具體人數我說不出來,但是你想可以演大型芭蕾舞劇《沂蒙頌》,你想想樂隊需要多少人,台上需要多少人,合唱團需要多少人,按這麼個編制,這樣算算看,加起來有百十個人左右,還有舞台工作者。
張新穎:當時文工團大家非常羨慕,大家看文工團的那個眼光啊…… 王安憶:現在回想起來,男女孩子,尤其女孩子,我覺得她們有這段生活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那個時代太黯淡了,不管怎麼她們在舞台上有一個非常絢麗的時光,這種絢麗也帶到舞台下面來了,是挺驕傲的,好像是彰顯了青春。
所以我覺得雖然當時過得也很寂寞,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是覺得有很多美好的時光,有很多愉快的記憶。
像農村那段時間想不出一點愉快的事情,真想不出來。
張新穎:但你在農村時間也不長。
王安憶:兩年半。
人的經驗是很不同的,我們團的前身是一個舊戲曲團體,江蘇省柳子戲劇團,是江蘇省戲校的下屬劇團吧,這個團蠻有曆史的,李保田就是我們團的,他就是從江蘇省戲校,再到柳子戲團然後文工團一路過來的人,我有一次看他在《華夏記憶》上寫了一篇文章,也是寫文工團的,跟我寫的完全不一樣,他的文工團和我的完全不一樣。
幾乎要差了十之八九的樣子。
他筆下的團帶有非常強的本土色彩和民間色彩,特别感動人,我看了以後感到很哀傷。
他寫得很好,李保田文字很好。
張新穎:因為那個時候你一個是年輕,另外一個你其實是文藝青年,不一定很注意民間的東西。
王安憶:其實我與李保田年齡相差并不大啊,但是處在曆史的不同階段,他在的時候,那裡是一個舊的戲曲團體,到了我們這裡就變成一個新式的文工團,就是差這麼幾年,大家對這段生活曆史的回憶就大不一樣。
張新穎:我一開始聽你講的時候,就想你們那個家庭裡面沒有本土色彩民間色彩,就是革命了;但是你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裡成長起來,到最後變成一個——比如說,今天人家說你是一個寫上海的人。
王安憶:他們強加于我的,真的是強加于我的。
張新穎:但事實上你寫的也是上海。
王安憶:沒辦法呀,我從小在這邊生活,這麼多年,這當然是我寫作的主要材料了。
其實我就寫了個《長恨歌》,就《長恨歌》的第一卷寫到了解放以前,他們就說我是懷舊的代表,而且第一卷全都是我想象出來的,這種評介很武斷的,太武斷了。
這真是有點戴帽子的性質了,你要把我的作品好好地排排隊看的話,其實我并不是那種…… 張新穎:但現在《長恨歌》成了一個标志,就是人家談你,就先談《長恨歌》和上海了。
王安憶:必須要談《長恨歌》,所以說也沒辦法的,百口莫辯,你也隻能聽着就是。
其實我真是不大有本土色彩的,但是也就是因為我不是根生土長的上海人,所以我也蠻敏感;對那種所謂的本土色彩,蠻敏感的。
張新穎:你原來有一篇《“文革”轶事》,那其實也是寫上海。
王安憶:也寫上海,我很早就寫上海的故事,但是上海沒有成為時尚之前,人們注意不到。
《“文革”轶事》其實一開始寫得蠻好,就是不大收得住。
張新穎:其實是寫得蠻好的作品。
王安憶:這都是我街坊鄰居們的生活,所以我剛才說我的生活環境很奇怪,我們家是這麼一個新式家庭,我們周圍全都是市民,全都是根生土長的上海人,他們喊我爸爸媽媽就喊王同志、茹同志,“同志”這個詞就是他們對我們的稱謂,就是這樣。
我剛才講的那個保姆到我們家來,她給我們家帶來很多改革的氣氛。
先前的一個保姆她也是喊王同志和茹同志,隻有這個保姆來以後她非要喊我媽媽師母,先生和師母。
我媽讓她改口她不肯改,一直就喊下來了。
于是我們就慢慢進入了上海,好奇怪噢。
張新穎:上海人看你寫上海是不是不一定很認同啊?我不知道。
王安憶:大概還蠻認同的。
我覺得我們家的這些保姆都是我們的引路人,她們很頑強地把她們的色彩帶到我們家來,她們嫌我和我姐姐名字不好叫,我們名字是很難用她們鄉音叫的,她們非給我們起小名,我們家起的名字她們叫不出來,她們不喜歡。
張新穎:其實名字也有點那個…… 王安憶:我和我姐姐名字都很文藝腔的。
我們家周圍全都是這種中等人家,或者是那種比較收斂的資産者,其實資産者到一九四九年以後都很收斂的,他們收斂的一個很重要特征就是把住房緊縮,住到弄堂裡面,弄堂真是一個藏龍卧虎的地方。
如果你要住那種獨幢的洋房的話,是非常顯眼的。
他們生活也很不張揚的,相比之下,我們這樣的新市民生活變得特别招搖。
張新穎:你們文工團當時有多大? 王安憶:當時因為搞樣闆戲發展的規模,具體人數我說不出來,但是你想可以演大型芭蕾舞劇《沂蒙頌》,你想想樂隊需要多少人,台上需要多少人,合唱團需要多少人,按這麼個編制,這樣算算看,加起來有百十個人左右,還有舞台工作者。
張新穎:當時文工團大家非常羨慕,大家看文工團的那個眼光啊…… 王安憶:現在回想起來,男女孩子,尤其女孩子,我覺得她們有這段生活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那個時代太黯淡了,不管怎麼她們在舞台上有一個非常絢麗的時光,這種絢麗也帶到舞台下面來了,是挺驕傲的,好像是彰顯了青春。
所以我覺得雖然當時過得也很寂寞,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是覺得有很多美好的時光,有很多愉快的記憶。
像農村那段時間想不出一點愉快的事情,真想不出來。
張新穎:但你在農村時間也不長。
王安憶:兩年半。
人的經驗是很不同的,我們團的前身是一個舊戲曲團體,江蘇省柳子戲劇團,是江蘇省戲校的下屬劇團吧,這個團蠻有曆史的,李保田就是我們團的,他就是從江蘇省戲校,再到柳子戲團然後文工團一路過來的人,我有一次看他在《華夏記憶》上寫了一篇文章,也是寫文工團的,跟我寫的完全不一樣,他的文工團和我的完全不一樣。
幾乎要差了十之八九的樣子。
他筆下的團帶有非常強的本土色彩和民間色彩,特别感動人,我看了以後感到很哀傷。
他寫得很好,李保田文字很好。
張新穎:因為那個時候你一個是年輕,另外一個你其實是文藝青年,不一定很注意民間的東西。
王安憶:其實我與李保田年齡相差并不大啊,但是處在曆史的不同階段,他在的時候,那裡是一個舊的戲曲團體,到了我們這裡就變成一個新式的文工團,就是差這麼幾年,大家對這段生活曆史的回憶就大不一樣。
張新穎:我一開始聽你講的時候,就想你們那個家庭裡面沒有本土色彩民間色彩,就是革命了;但是你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裡成長起來,到最後變成一個——比如說,今天人家說你是一個寫上海的人。
王安憶:他們強加于我的,真的是強加于我的。
張新穎:但事實上你寫的也是上海。
王安憶:沒辦法呀,我從小在這邊生活,這麼多年,這當然是我寫作的主要材料了。
其實我就寫了個《長恨歌》,就《長恨歌》的第一卷寫到了解放以前,他們就說我是懷舊的代表,而且第一卷全都是我想象出來的,這種評介很武斷的,太武斷了。
這真是有點戴帽子的性質了,你要把我的作品好好地排排隊看的話,其實我并不是那種…… 張新穎:但現在《長恨歌》成了一個标志,就是人家談你,就先談《長恨歌》和上海了。
王安憶:必須要談《長恨歌》,所以說也沒辦法的,百口莫辯,你也隻能聽着就是。
其實我真是不大有本土色彩的,但是也就是因為我不是根生土長的上海人,所以我也蠻敏感;對那種所謂的本土色彩,蠻敏感的。
張新穎:你原來有一篇《“文革”轶事》,那其實也是寫上海。
王安憶:也寫上海,我很早就寫上海的故事,但是上海沒有成為時尚之前,人們注意不到。
《“文革”轶事》其實一開始寫得蠻好,就是不大收得住。
張新穎:其實是寫得蠻好的作品。
王安憶:這都是我街坊鄰居們的生活,所以我剛才說我的生活環境很奇怪,我們家是這麼一個新式家庭,我們周圍全都是市民,全都是根生土長的上海人,他們喊我爸爸媽媽就喊王同志、茹同志,“同志”這個詞就是他們對我們的稱謂,就是這樣。
我剛才講的那個保姆到我們家來,她給我們家帶來很多改革的氣氛。
先前的一個保姆她也是喊王同志和茹同志,隻有這個保姆來以後她非要喊我媽媽師母,先生和師母。
我媽讓她改口她不肯改,一直就喊下來了。
于是我們就慢慢進入了上海,好奇怪噢。
張新穎:上海人看你寫上海是不是不一定很認同啊?我不知道。
王安憶:大概還蠻認同的。
我覺得我們家的這些保姆都是我們的引路人,她們很頑強地把她們的色彩帶到我們家來,她們嫌我和我姐姐名字不好叫,我們名字是很難用她們鄉音叫的,她們非給我們起小名,我們家起的名字她們叫不出來,她們不喜歡。
張新穎:其實名字也有點那個…… 王安憶:我和我姐姐名字都很文藝腔的。
我們家周圍全都是這種中等人家,或者是那種比較收斂的資産者,其實資産者到一九四九年以後都很收斂的,他們收斂的一個很重要特征就是把住房緊縮,住到弄堂裡面,弄堂真是一個藏龍卧虎的地方。
如果你要住那種獨幢的洋房的話,是非常顯眼的。
他們生活也很不張揚的,相比之下,我們這樣的新市民生活變得特别招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