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職業化的狀态
關燈
小
中
大
,它又有一種紅房子,用那種粗燒的磚砌成,紅豔豔,又汪着水,揚州就這麼水靈靈地進入眼眸,分外妖娆。
我就想到我的保姆,她的豔好像隐在我的記憶深處,就在瞬間她的豔凸出來了,很感性的,真的非常感性的。
我很喜歡看,我必須要看一看具體的景,我到這些地方看一看,好像就知道這裡邊會發生什麼故事,空間就像一個盛器,你可以想象它的内容。
張新穎:那寫這個秧寶寶大家會更奇怪吧,就是這個創作靈感從哪裡來的? 王安憶:這個創作靈感倒是蠻實在的,有一年我到鄉下一個親戚家養病,在華舍鎮上住了一個月,一個月裡,我不寫作,甚至也不看書,成日家或是步行,或者乘坐三輪車,在那鎮上逛來逛去,我就覺得滿眼都是細節。
寫秧寶寶其實很具體的,可以說每一件事情都很具體,它是一個有材料的東西,有材料的東西我往往又會覺得寫得實了,有的時候甯可材料少一點。
我也知道我自己缺陷的,我生活經驗極早地停滞,對我是有影響的,如果我能夠知道得再多一點,生活經驗再多一點,材料多一點,我恐怕寫得更多,更豐富一些。
張新穎:但我覺得你特别注意事實,就是因為你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明确,就說生活經驗停滞,可能在你的意識裡,這個變成事實了,所以你特别注意補這個東西,你經常出去,會寫看到的東西,會把看到的東西特别當回事,我覺得這個可能你跟别人不一樣,假設說我們兩個同樣去一個地方,那些東西可能我看了就沒當一回事,就你特别當回事,用這個來補生活經驗。
王安憶:我倒并不是有意識去補,恐怕和我個人性格有關系,我是一個比較喜歡看的人,也可能是我經常生活在一種很孤獨的狀态,無法參與,隻能看,看變成一種生活。
我很難去采訪什麼東西,因為被采訪者總是需要寫一篇表彰他的文章,所以我一般都是不明确目的,走着瞧,說不定哪個地方會成為你小說的舞台。
張新穎:你這個說法和沈從文的說法很一樣,他說他也特别喜歡看,其實我覺得喜歡看的人首先他和生活保持了一個距離,首先是有距離的人,自己沒在生活當中。
王安憶:我覺得所有的作家都有一種懦弱的天性,生活的勇氣不足,他隻能隔岸觀火。
我也真的是覺得很好看,有的場景真會覺得非常好看,哎呀,就會覺得這地方隐匿着某種戲劇,就會想,這個舞台真好,它會上演什麼?會這麼想。
有的時候看到某些情景會非常非常激動的,比看見事實還激動。
張新穎:那我們以後就談談這個“看”。
王安憶:“看”的經驗? 張新穎:我本來的想法比較實,你這幾年到國外去的次數比較多,本來我想就是談一個到國外去的經驗。
王安憶:也可以摻和在一起談。
張新穎:我看你這個《愛向虛空茫然中》,我看裡面這個人,覺得這個人太孤單了,第一節就是做一個夢,一個人拉着你的手…… 王安憶:虛構的。
張新穎:虛構得很溫馨。
情景是很好,隻是這樣的情景我就覺得特别的孤單;後來看下去,每一節都是寫這一個很孤單的人,在一個一個很孤單的處境裡邊。
王安憶:人的個體其實是很孤單的。
張新穎:其實同你選擇的生活有關系,當然也同你開始講的小時候的性格有關系。
王安憶:都有關系。
張新穎:你後來選擇了寫作生活;如果不是寫作生活,是在一個集體裡面,上班啊什麼的,可能不一定這麼強化。
王安憶:也可能我自己強化了,事實上真叫我去過集體的生活,我又過不來。
張新穎:啊,那肯定的。
王安憶:我現在回想起來,我生活裡哪一段是過得最熱鬧的,就是文工團。
因為它其實是集體的性質嘛,在文工團裡面,我第一次在公共的浴室裡邊洗澡,以前,我從來不到這樣的地方去,但是沒辦法,必須要學會這種生活。
但是我在那段時間的心情,不是壞,是心裡最寂寞,似乎人越多越寂寞,好像反而是一個人的時候感到自由。
文工團的生活,我已經走出來了,之後再回過頭去看看,我真是得到很多的好處,插隊的日子再怎麼說我都看不出什麼可喜之處。
張新穎:插隊的時候一點…… 王安憶:一點都不喜歡。
張新穎:那你寫農村是把它審美化了。
王安憶:審美化。
張新穎:這可能跟你講的工匠這個想法是有關系的,一般來說你這種感情會影響到寫作的,但好像在審美化地寫農村的時候,不喜歡那段經曆的感情基本上沒有流露出來。
王安憶:可是我寫農村一向寫得很虛浮的,不是一個具體的生活場景,都很缺乏生動性,多少帶有象征性。
在我的經驗裡,農村的生活真是很黯淡很黯淡,我從來沒回去過插隊的地方。
那是一個苦悶的地方。
文工團的生活吧,你再怎麼覺得寂寞,但首先衣食有保證,生活起居不那麼艱難;還
我就想到我的保姆,她的豔好像隐在我的記憶深處,就在瞬間她的豔凸出來了,很感性的,真的非常感性的。
我很喜歡看,我必須要看一看具體的景,我到這些地方看一看,好像就知道這裡邊會發生什麼故事,空間就像一個盛器,你可以想象它的内容。
張新穎:那寫這個秧寶寶大家會更奇怪吧,就是這個創作靈感從哪裡來的? 王安憶:這個創作靈感倒是蠻實在的,有一年我到鄉下一個親戚家養病,在華舍鎮上住了一個月,一個月裡,我不寫作,甚至也不看書,成日家或是步行,或者乘坐三輪車,在那鎮上逛來逛去,我就覺得滿眼都是細節。
寫秧寶寶其實很具體的,可以說每一件事情都很具體,它是一個有材料的東西,有材料的東西我往往又會覺得寫得實了,有的時候甯可材料少一點。
我也知道我自己缺陷的,我生活經驗極早地停滞,對我是有影響的,如果我能夠知道得再多一點,生活經驗再多一點,材料多一點,我恐怕寫得更多,更豐富一些。
張新穎:但我覺得你特别注意事實,就是因為你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明确,就說生活經驗停滞,可能在你的意識裡,這個變成事實了,所以你特别注意補這個東西,你經常出去,會寫看到的東西,會把看到的東西特别當回事,我覺得這個可能你跟别人不一樣,假設說我們兩個同樣去一個地方,那些東西可能我看了就沒當一回事,就你特别當回事,用這個來補生活經驗。
王安憶:我倒并不是有意識去補,恐怕和我個人性格有關系,我是一個比較喜歡看的人,也可能是我經常生活在一種很孤獨的狀态,無法參與,隻能看,看變成一種生活。
我很難去采訪什麼東西,因為被采訪者總是需要寫一篇表彰他的文章,所以我一般都是不明确目的,走着瞧,說不定哪個地方會成為你小說的舞台。
張新穎:你這個說法和沈從文的說法很一樣,他說他也特别喜歡看,其實我覺得喜歡看的人首先他和生活保持了一個距離,首先是有距離的人,自己沒在生活當中。
王安憶:我覺得所有的作家都有一種懦弱的天性,生活的勇氣不足,他隻能隔岸觀火。
我也真的是覺得很好看,有的場景真會覺得非常好看,哎呀,就會覺得這地方隐匿着某種戲劇,就會想,這個舞台真好,它會上演什麼?會這麼想。
有的時候看到某些情景會非常非常激動的,比看見事實還激動。
張新穎:那我們以後就談談這個“看”。
王安憶:“看”的經驗? 張新穎:我本來的想法比較實,你這幾年到國外去的次數比較多,本來我想就是談一個到國外去的經驗。
王安憶:也可以摻和在一起談。
張新穎:我看你這個《愛向虛空茫然中》,我看裡面這個人,覺得這個人太孤單了,第一節就是做一個夢,一個人拉着你的手…… 王安憶:虛構的。
張新穎:虛構得很溫馨。
情景是很好,隻是這樣的情景我就覺得特别的孤單;後來看下去,每一節都是寫這一個很孤單的人,在一個一個很孤單的處境裡邊。
王安憶:人的個體其實是很孤單的。
張新穎:其實同你選擇的生活有關系,當然也同你開始講的小時候的性格有關系。
王安憶:都有關系。
張新穎:你後來選擇了寫作生活;如果不是寫作生活,是在一個集體裡面,上班啊什麼的,可能不一定這麼強化。
王安憶:也可能我自己強化了,事實上真叫我去過集體的生活,我又過不來。
張新穎:啊,那肯定的。
王安憶:我現在回想起來,我生活裡哪一段是過得最熱鬧的,就是文工團。
因為它其實是集體的性質嘛,在文工團裡面,我第一次在公共的浴室裡邊洗澡,以前,我從來不到這樣的地方去,但是沒辦法,必須要學會這種生活。
但是我在那段時間的心情,不是壞,是心裡最寂寞,似乎人越多越寂寞,好像反而是一個人的時候感到自由。
文工團的生活,我已經走出來了,之後再回過頭去看看,我真是得到很多的好處,插隊的日子再怎麼說我都看不出什麼可喜之處。
張新穎:插隊的時候一點…… 王安憶:一點都不喜歡。
張新穎:那你寫農村是把它審美化了。
王安憶:審美化。
張新穎:這可能跟你講的工匠這個想法是有關系的,一般來說你這種感情會影響到寫作的,但好像在審美化地寫農村的時候,不喜歡那段經曆的感情基本上沒有流露出來。
王安憶:可是我寫農村一向寫得很虛浮的,不是一個具體的生活場景,都很缺乏生動性,多少帶有象征性。
在我的經驗裡,農村的生活真是很黯淡很黯淡,我從來沒回去過插隊的地方。
那是一個苦悶的地方。
文工團的生活吧,你再怎麼覺得寂寞,但首先衣食有保證,生活起居不那麼艱難;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