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文革”期間的閱讀
關燈
小
中
大
怎麼會和渡邊淳一對話?
王安憶:對方安排的,因為他們覺得渡邊淳一在中國挺有影響的,同時呢,也有顧慮,好像挺不好意思的,安排一個這麼pop的人跟你們對話,于是說你們有些作家要是沒興趣的話可以不來,那我說我們當然要去了,他不管怎麼說是前輩了,七十多歲了。
我們全體到場和他見面座談,他也是蠻懇切的。
張新穎:但他确實是一個通俗作家。
王安憶:非常通俗,通俗到極點的一個人。
但是我當時帶去的一本書是他最好的書,是他寫的一本傳記,這本傳記我覺得他寫得還不錯,至少讓我知道了明治時候的一些情況。
我當時帶着這個去看,還沒到日本就看完了,在北京就看完了。
見到他還不錯,他送給我一套《失樂園》,台灣版的《失樂園》,結果也很快看完了,因為也很容易看。
我就覺得我們這些人已經變成閱讀動物了,沒有文字的話,就覺得惶惶不可終日,一定要找到閱讀的東西才行。
張新穎:在“文革”中閱讀的時候,有沒有讀過二十世紀的西方作品? 王安憶:讀不到,那時候。
張新穎:那可能和你在安徽插隊有關系。
王安憶:不是,這可能和我們當時的翻譯有關系。
張新穎:好像就是北京的一些人,他們在“文革”當中,有的人說讀到過一些現代主義的東西。
王安憶:是後來吧,可能是八十年代的時候。
“文革”當中怎麼可能有,怎麼會看到? 張新穎:原來有一些叫白皮書、黃皮書的出版物。
王安憶:白皮書我也看到過,像《解凍》也有。
可能我閱讀的範圍還是小。
我不曉得他們怎麼會看到,他們可能混淆了,我覺得八十年代很容易就被混淆到“文化大革命”當中去,肯定就是八十年代,這個書還是有一定限制的,沒有翻譯你肯定看不到的。
張新穎:翻譯是有一些翻譯的,但是它流傳範圍是很小的。
王安憶:那可能就是高幹子弟。
當時西方二十世紀的作品要能看到也就是蘇俄的了,《多雪的冬天》什麼的,還能有哪裡的? 張新穎:你看像多多寫了一首詩,是七幾年寫的,就說到茨維塔耶娃,那時候可以看到茨維塔耶娃。
王安憶:哦,她不是蘇俄的麼,蘇俄的東西好像能看到,包括阿.·.托爾斯泰的東西也能看到。
但歐美的幾乎看不到,美國的東西比較少。
張新穎:那後來,到了“文革”結束以後,八十年代,你對二十世紀的作品閱讀得多嗎? 王安憶:不多,我好像在那個少年時代形成了一個閱讀基礎,像一個堡壘一樣的,我對後來的東西有一點排斥,好像有種抵抗力了,挺奇怪的。
張新穎:我覺得這一點你和别人有點不太一樣。
我讀西方作品當然很晚了,我八十年代中期上大學,那個時候呢就自己訂一份《外國文藝》,訂一份《世界文學》,訂了很長時間。
後來我知道,那個時候的作家,你們這個年齡的作家,很多人都在看這兩個雜志,我能夠從他們的作品裡面看到非常清楚的影子。
不是個别作家,比較普遍的。
但你好像不是。
王安憶:我就覺得二十世紀的作家或者說現代派的作家,他告訴人們的都是方法,就像教科書一樣。
餘華曾經寫過一篇非常短小的文章,在一個外國文學的期刊上,他就講到卡夫卡和托爾斯泰,他說托爾斯泰好像是一個銀行,也就是說他可以是取之不盡的,可以再生的,不斷不斷地在繁生,而卡夫卡就隻是一筆貸款。
他說得很好,我很同意他的看法。
我覺得二十世紀的東西大多就是方法,教給你很多方法,古典作家他給你的是教養,是整個教養,所以我現在很怕别人分析作品,拿出十八般武藝來解構,好作品不能分析的,真的就是不能分析的一些東西。
其實讀書就是教養的培養,教養還是得從小培養起,你大了以後水都潑不進了。
現在這代作家吧,真的還是比較缺教養,這也是有的時候後勁不足的一個原因。
學來的方法很快就用完了,而且你看到進來一個方法會有那麼多人用,嘩,都揮霍掉,再進來,再揮霍掉,揮霍得特别厲害。
我們全體到場和他見面座談,他也是蠻懇切的。
張新穎:但他确實是一個通俗作家。
王安憶:非常通俗,通俗到極點的一個人。
但是我當時帶去的一本書是他最好的書,是他寫的一本傳記,這本傳記我覺得他寫得還不錯,至少讓我知道了明治時候的一些情況。
我當時帶着這個去看,還沒到日本就看完了,在北京就看完了。
見到他還不錯,他送給我一套《失樂園》,台灣版的《失樂園》,結果也很快看完了,因為也很容易看。
我就覺得我們這些人已經變成閱讀動物了,沒有文字的話,就覺得惶惶不可終日,一定要找到閱讀的東西才行。
張新穎:在“文革”中閱讀的時候,有沒有讀過二十世紀的西方作品? 王安憶:讀不到,那時候。
張新穎:那可能和你在安徽插隊有關系。
王安憶:不是,這可能和我們當時的翻譯有關系。
張新穎:好像就是北京的一些人,他們在“文革”當中,有的人說讀到過一些現代主義的東西。
王安憶:是後來吧,可能是八十年代的時候。
“文革”當中怎麼可能有,怎麼會看到? 張新穎:原來有一些叫白皮書、黃皮書的出版物。
王安憶:白皮書我也看到過,像《解凍》也有。
可能我閱讀的範圍還是小。
我不曉得他們怎麼會看到,他們可能混淆了,我覺得八十年代很容易就被混淆到“文化大革命”當中去,肯定就是八十年代,這個書還是有一定限制的,沒有翻譯你肯定看不到的。
張新穎:翻譯是有一些翻譯的,但是它流傳範圍是很小的。
王安憶:那可能就是高幹子弟。
當時西方二十世紀的作品要能看到也就是蘇俄的了,《多雪的冬天》什麼的,還能有哪裡的? 張新穎:你看像多多寫了一首詩,是七幾年寫的,就說到茨維塔耶娃,那時候可以看到茨維塔耶娃。
王安憶:哦,她不是蘇俄的麼,蘇俄的東西好像能看到,包括阿.·.托爾斯泰的東西也能看到。
但歐美的幾乎看不到,美國的東西比較少。
張新穎:那後來,到了“文革”結束以後,八十年代,你對二十世紀的作品閱讀得多嗎? 王安憶:不多,我好像在那個少年時代形成了一個閱讀基礎,像一個堡壘一樣的,我對後來的東西有一點排斥,好像有種抵抗力了,挺奇怪的。
張新穎:我覺得這一點你和别人有點不太一樣。
我讀西方作品當然很晚了,我八十年代中期上大學,那個時候呢就自己訂一份《外國文藝》,訂一份《世界文學》,訂了很長時間。
後來我知道,那個時候的作家,你們這個年齡的作家,很多人都在看這兩個雜志,我能夠從他們的作品裡面看到非常清楚的影子。
不是個别作家,比較普遍的。
但你好像不是。
王安憶:我就覺得二十世紀的作家或者說現代派的作家,他告訴人們的都是方法,就像教科書一樣。
餘華曾經寫過一篇非常短小的文章,在一個外國文學的期刊上,他就講到卡夫卡和托爾斯泰,他說托爾斯泰好像是一個銀行,也就是說他可以是取之不盡的,可以再生的,不斷不斷地在繁生,而卡夫卡就隻是一筆貸款。
他說得很好,我很同意他的看法。
我覺得二十世紀的東西大多就是方法,教給你很多方法,古典作家他給你的是教養,是整個教養,所以我現在很怕别人分析作品,拿出十八般武藝來解構,好作品不能分析的,真的就是不能分析的一些東西。
其實讀書就是教養的培養,教養還是得從小培養起,你大了以後水都潑不進了。
現在這代作家吧,真的還是比較缺教養,這也是有的時候後勁不足的一個原因。
學來的方法很快就用完了,而且你看到進來一個方法會有那麼多人用,嘩,都揮霍掉,再進來,再揮霍掉,揮霍得特别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