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父親
關燈
小
中
大
是——一九五八年被開除軍籍的吧,你看我對他的曆史都不大清楚,看他的生平吧,他有簡曆,這段曆史也被抹殺了……我爸爸入黨也很晚,他一九四五年才入黨,他擔任過文化教員、戲劇部主任、副團長,這時他還沒入黨呢。
然後又在華東軍區政治部文藝科任文藝幹事和創作研究員,後來又做了華東軍區政治部劇院的戲劇部主任,然後擔任總政駐南京話劇團導演……這就到了一九五八年,這段時間就給他們跳過去了。
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二年,他是一個“右派”。
我爸爸其實命還蠻好,開除軍籍以後,他就到江蘇電影制片廠、江蘇話劇團,還是做編導,從事自己的專業,一九六二年到上海,你看我都記錯了,一九六二年到上海,那我已經兩年級了。
張新穎:到上海到哪裡呢? 王安憶:人民藝術劇院。
張新穎:然後就一直就沒有變? 王安憶:一直都沒有變,我爸爸始終在導演的崗位上面。
你看,他哪一年被打成“右派”我心裡還不大清楚,應該是一九五八年吧。
張新穎:你父母去世的時間,相隔五年? 王安憶:我母親是一九九八年十月份,我父親是二〇〇三年三月份。
張新穎:你父母的去世……會不會給你一種突然的沖擊——不是說人去世突然,而是對你自己來說,會不會産生出一些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東西? 王安憶:我覺得我父親的去世吧,好像對我的影響還不是那麼轉折性的;我母親去世對于我,就是突然間生起了一種欲望,開始覺得應該好好認識自己母親,非常強烈的。
雖然我父親最喜歡我,可是好像我和我母親還是更近,這和從小家庭生活有關,我父親就是一個好像遊離在家庭生活以外的人。
張新穎:關于你母親的幾篇文章,都是你在母親去世以後寫的。
王安憶:都是,為我母親的日記介紹情景,我整理她一段日記,就寫一篇文章,使人們更了解她這段時間的狀況。
有時候我會想,像我爸爸媽媽這兩人怎麼會走到一起來的呢,他們很不相像,很不像。
張新穎:你母親更厲害一點兒。
王安憶:也不是,像我母親很負責的,我母親是個非常負責任的人,我覺得像我母親碰到我父親這樣的吧,很辛苦的。
他就像我母親另一個孩子,而且永遠不會長大,不會改變。
張新穎:你父親太藝術化了。
王安憶:我覺得我父親因為從小在南洋生活,遠離中國倫理文化,他倒真是蠻客家人的,就是男人什麼都不管的,什麼工作都交給女人,這點上他稱得上客家人;還有就是跟我父親在家裡的地位有關系,他長子麼,特别的嬌寵,嬌寵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說爺爺奶奶都覺得自己是很命賤的,不配做他的父母,所以說不許他叫他們爸爸媽媽,要叫他們叔叔嬸嬸的,我爸爸就是這樣一個環境中長大的,這使他性格變得更加任性。
我覺得他又很像我的爺爺,其實我并沒有見過我爺爺,據說也是一個率性的人。
種種這些都造成他對家庭缺乏耐心和興趣,其實到後來最最需要家庭的就是他,要是沒有家庭的話他都沒地方去了。
當年“右派”都很不幸,但是我爸爸還行,他是一個享福的人呵,是很享福的人,你看同樣是“右派”,别人吃那麼多苦,妻離子散;不能說他沒吃苦,吃苦了是吃苦了,但是吃得實在不太多。
張新穎:這可能跟你媽媽有點關系吧。
王安憶:沒有,那時我媽還沒寫出來,我媽是他被打成“右派”以後才寫出道的。
要說有,就是母親維持了一個完好的家庭,給了父親後盾。
好像也有命的,我母親曾經在紹興找鄉下人算命,鄉下人算命算得蠻準的;他給我父親算命說,他挺有福分,某些遭際在别人的話都能上吊,可是他,優哉遊哉的;作為我媽媽來講,我覺得她對付我們一家人蠻辛苦的,不像我父親那樣潇灑。
其實我父親比我母親大六歲,但給我媽媽算命的人說,“你的丈夫啊就像你的兒子”,我覺得算得也很準。
張新穎:你父親被打成“右派”以後,給你媽媽壓力很大。
王安憶:可以想象我媽媽壓力很大,那時候這種事情是相當嚴重的,組織上還要找我媽媽談話什麼的。
張新穎:那個時候你們不太知道這個事? 王安憶:都不知道,我媽沒告訴我們。
後來緊接着我媽就開始寫作,所以家裡面生活水平也沒有怎麼降低,我爸爸薪水頓減,他的處境有很大改變,可事實上我們生活還是蠻優越的。
張新穎:那個時候稿費比較值錢。
王安憶:母親有稿費收入。
我們家,你知道也沒什麼積累的概念,我們家裡面用錢就是亂用。
像我媽那人也很奇怪,她在政治比較平穩的時代就後悔,說我們應該買點紅木家具呀什麼;等政治運動一來立刻釋然,說幸虧我們都吃到肚子裡去了,萬分慶幸,要是置辦了東西,還不是抄家抄掉,還吃批判。
我媽好會花錢啊,我和我姐姐小時候一人一套連衣裙每套就是十塊——當時十塊錢什麼概念?“文革”時候就有人貼我媽媽大字報,說我媽媽把兩個女兒打扮得不像中國人。
我媽很喜歡孩子。
然後又在華東軍區政治部文藝科任文藝幹事和創作研究員,後來又做了華東軍區政治部劇院的戲劇部主任,然後擔任總政駐南京話劇團導演……這就到了一九五八年,這段時間就給他們跳過去了。
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二年,他是一個“右派”。
我爸爸其實命還蠻好,開除軍籍以後,他就到江蘇電影制片廠、江蘇話劇團,還是做編導,從事自己的專業,一九六二年到上海,你看我都記錯了,一九六二年到上海,那我已經兩年級了。
張新穎:到上海到哪裡呢? 王安憶:人民藝術劇院。
張新穎:然後就一直就沒有變? 王安憶:一直都沒有變,我爸爸始終在導演的崗位上面。
你看,他哪一年被打成“右派”我心裡還不大清楚,應該是一九五八年吧。
張新穎:你父母去世的時間,相隔五年? 王安憶:我母親是一九九八年十月份,我父親是二〇〇三年三月份。
張新穎:你父母的去世……會不會給你一種突然的沖擊——不是說人去世突然,而是對你自己來說,會不會産生出一些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東西? 王安憶:我覺得我父親的去世吧,好像對我的影響還不是那麼轉折性的;我母親去世對于我,就是突然間生起了一種欲望,開始覺得應該好好認識自己母親,非常強烈的。
雖然我父親最喜歡我,可是好像我和我母親還是更近,這和從小家庭生活有關,我父親就是一個好像遊離在家庭生活以外的人。
張新穎:關于你母親的幾篇文章,都是你在母親去世以後寫的。
王安憶:都是,為我母親的日記介紹情景,我整理她一段日記,就寫一篇文章,使人們更了解她這段時間的狀況。
有時候我會想,像我爸爸媽媽這兩人怎麼會走到一起來的呢,他們很不相像,很不像。
張新穎:你母親更厲害一點兒。
王安憶:也不是,像我母親很負責的,我母親是個非常負責任的人,我覺得像我母親碰到我父親這樣的吧,很辛苦的。
他就像我母親另一個孩子,而且永遠不會長大,不會改變。
張新穎:你父親太藝術化了。
王安憶:我覺得我父親因為從小在南洋生活,遠離中國倫理文化,他倒真是蠻客家人的,就是男人什麼都不管的,什麼工作都交給女人,這點上他稱得上客家人;還有就是跟我父親在家裡的地位有關系,他長子麼,特别的嬌寵,嬌寵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說爺爺奶奶都覺得自己是很命賤的,不配做他的父母,所以說不許他叫他們爸爸媽媽,要叫他們叔叔嬸嬸的,我爸爸就是這樣一個環境中長大的,這使他性格變得更加任性。
我覺得他又很像我的爺爺,其實我并沒有見過我爺爺,據說也是一個率性的人。
種種這些都造成他對家庭缺乏耐心和興趣,其實到後來最最需要家庭的就是他,要是沒有家庭的話他都沒地方去了。
當年“右派”都很不幸,但是我爸爸還行,他是一個享福的人呵,是很享福的人,你看同樣是“右派”,别人吃那麼多苦,妻離子散;不能說他沒吃苦,吃苦了是吃苦了,但是吃得實在不太多。
張新穎:這可能跟你媽媽有點關系吧。
王安憶:沒有,那時我媽還沒寫出來,我媽是他被打成“右派”以後才寫出道的。
要說有,就是母親維持了一個完好的家庭,給了父親後盾。
好像也有命的,我母親曾經在紹興找鄉下人算命,鄉下人算命算得蠻準的;他給我父親算命說,他挺有福分,某些遭際在别人的話都能上吊,可是他,優哉遊哉的;作為我媽媽來講,我覺得她對付我們一家人蠻辛苦的,不像我父親那樣潇灑。
其實我父親比我母親大六歲,但給我媽媽算命的人說,“你的丈夫啊就像你的兒子”,我覺得算得也很準。
張新穎:你父親被打成“右派”以後,給你媽媽壓力很大。
王安憶:可以想象我媽媽壓力很大,那時候這種事情是相當嚴重的,組織上還要找我媽媽談話什麼的。
張新穎:那個時候你們不太知道這個事? 王安憶:都不知道,我媽沒告訴我們。
後來緊接着我媽就開始寫作,所以家裡面生活水平也沒有怎麼降低,我爸爸薪水頓減,他的處境有很大改變,可事實上我們生活還是蠻優越的。
張新穎:那個時候稿費比較值錢。
王安憶:母親有稿費收入。
我們家,你知道也沒什麼積累的概念,我們家裡面用錢就是亂用。
像我媽那人也很奇怪,她在政治比較平穩的時代就後悔,說我們應該買點紅木家具呀什麼;等政治運動一來立刻釋然,說幸虧我們都吃到肚子裡去了,萬分慶幸,要是置辦了東西,還不是抄家抄掉,還吃批判。
我媽好會花錢啊,我和我姐姐小時候一人一套連衣裙每套就是十塊——當時十塊錢什麼概念?“文革”時候就有人貼我媽媽大字報,說我媽媽把兩個女兒打扮得不像中國人。
我媽很喜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