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父親
關燈
小
中
大
點兒模糊。
王安憶:因為材料有限,材料實在很有限,但情緒卻格外飽滿,來自新加坡之行,第一次去新加坡的感受真的是傷心。
去上墳,看着我爺爺奶奶碑上的照片,我覺得他們過得不開心,不幸的表情。
在熱帶,人會很焦躁,所有的苦痛都會變得很尖銳,炎熱、生計、兒子不肖,然後日本人入侵、淪陷、種族矛盾,這個國家真是苦難重重,所以别人都罵李光耀,我就覺得李光耀偉大,很多人不喜歡李光耀,覺得他專權,鐵腕,你想生存危機這麼嚴重,他怎麼能不緊張,别的少說,首先要保住生命,保住生存。
張新穎:我看到你對新加坡有一個說法很有意思,你說這個國家是按照理性設計出來的。
王安憶:有一個小說叫《一家之主》。
張新穎:呃,我明白了。
王安憶:我覺得新加坡的繁榮與發展是以一種喪失為代價的,就是詩意的性格——它以喪失詩意為代價,這麼小一個地方,處境那麼複雜,它必須要理性,不理性沒辦法。
這地方我覺得很悲壯的,你想,中國的華僑尤其往南洋這邊去的那麼多,财富積累起來了,政治上卻沒有地位,都是土著統治。
隻有一個地方是華人掌握了政權,就是新加坡。
所有的東南亞地方,菲律賓也好,馬來西亞也好,華人都是很有錢的人,可是都沒有地位的,就是因為中國人不關心政治。
但是李光耀這樣的政治家,是和我爸爸這類人天生有抵觸的,我爸爸這類人肯定不可能在那種嚴格的秩序下存身,所以我爸爸是一定要跑出來的,他不跑回中國,也會鑽進叢林參加共産黨,别無出路。
我那些表哥講話也很随便,他說你爸爸要在新加坡的話,老早就被李光耀槍斃了。
但是我還是覺得李光耀了不起。
我的背景很複雜哦,隻是在我的身上沒什麼體現,因為它不可能同時地集中地展現。
我的大表哥喝醉了酒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也覺得有一定道理,大表哥說你媽媽血統比你爸爸高貴,因為你媽媽是浙江紹興那邊的人,你爸爸是福建那邊的人,從人種學上講,浙江文明的曆史長。
張新穎:你不是追究你媽媽的血統追究到少數民族嗎? 王安憶:這是瞎追究,想象和虛構的。
中國的人口南北的遷徙特别多,怎麼可能期待一個種族姓氏保持不變? 張新穎:你用力追究你媽媽的血統,可是我覺得,你父親的血統裡面可能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
王安憶:我父親這個血統呢不像我媽媽這邊進入文明史比較早,記載就很少。
張新穎:他一開始那個地方算客家嗎? 王安憶:有人說我們家是客家,但是他們并不承認,我父親沒什麼曆史興趣,他那邊的親戚麼,他們都是做生意的人。
你要說他們是客家人他們還不高興,因為客家人社會階層比較低。
搞不清楚,這事你去問誰,誰都不能回答你。
他們都是那種人,我覺得我爸爸他們家親戚全都是那種沒有曆史自覺性的。
張新穎:如果他這個家族一直在福建同安,其實從寫作上講可能是沒多大意思的,偏偏你祖父又到了南洋,然後你父親又回來,這個裡邊應該是有很多可以挖掘的。
王安憶:回來的人很多的。
華僑,尤其是青年,都向往内地。
我父親也經常講,他和他們家人在一起從來不開心的,他們家親戚老喜歡到上海來看他,一般接待全部都是我們這些人承擔,我爸爸不太喜歡和他們在一起。
我父親經常講他一輩子就兩件事情,一個革命,一個藝術,這兩件事情和他們在一起都變得沒有價值了,因為他們都是那種做生意的人。
張新穎:你父親就是那種文學青年。
王安憶:這個文學青年一直延續到他老年,我覺得他到老還是文學青年,好像沒有再發展過,始終是文學青年,到老也是。
張新穎:那你父親平常也不大給你們講他的經曆? 王安憶:上歲數以後他很愛講了,興奮起來他會講,但他的那些講述前後不着邊際的,系列性比較差,有的時候聽不懂,他在軍隊裡面這一段,你看我就不大清楚。
張新穎:他是老了以後才跟你們講經曆? 王安憶:對呀,這就是他的一個問題呀,他好像就不屑于和小孩子多說話的,不像我母親。
我父親到老的時候才想起我們,可這時候我們又大了,我們又不屑于和他說話了。
這個父輩與子輩之間的感情吧,是從小生就的。
張新穎:這有個男人和女人的差别,母親就是要跟孩子親近一點。
可能很多的父親都有點像你父親那個樣子。
王安憶:其中有一個本質的區别,像我母親是一個特别喜歡孩子的人,而我父親年輕時是不要孩子的,我父親自己是個孩子,他像長不大,他是個不要孩子的人,到老年的時候對我們也不是對孩子的喜歡,他對子女的需要是出于一種安全感。
他不像我母親,我母親就是特别愛孩子。
張新穎:那你父親就是一九六一年回上海。
王安憶:他不是回上海,他是到上海,應該說他是終于正式定居上海。
張新穎:到上海算是從部隊複員了呢,還是…… 王安憶:不是複員,他已經被開除軍籍了,他
王安憶:因為材料有限,材料實在很有限,但情緒卻格外飽滿,來自新加坡之行,第一次去新加坡的感受真的是傷心。
去上墳,看着我爺爺奶奶碑上的照片,我覺得他們過得不開心,不幸的表情。
在熱帶,人會很焦躁,所有的苦痛都會變得很尖銳,炎熱、生計、兒子不肖,然後日本人入侵、淪陷、種族矛盾,這個國家真是苦難重重,所以别人都罵李光耀,我就覺得李光耀偉大,很多人不喜歡李光耀,覺得他專權,鐵腕,你想生存危機這麼嚴重,他怎麼能不緊張,别的少說,首先要保住生命,保住生存。
張新穎:我看到你對新加坡有一個說法很有意思,你說這個國家是按照理性設計出來的。
王安憶:有一個小說叫《一家之主》。
張新穎:呃,我明白了。
王安憶:我覺得新加坡的繁榮與發展是以一種喪失為代價的,就是詩意的性格——它以喪失詩意為代價,這麼小一個地方,處境那麼複雜,它必須要理性,不理性沒辦法。
這地方我覺得很悲壯的,你想,中國的華僑尤其往南洋這邊去的那麼多,财富積累起來了,政治上卻沒有地位,都是土著統治。
隻有一個地方是華人掌握了政權,就是新加坡。
所有的東南亞地方,菲律賓也好,馬來西亞也好,華人都是很有錢的人,可是都沒有地位的,就是因為中國人不關心政治。
但是李光耀這樣的政治家,是和我爸爸這類人天生有抵觸的,我爸爸這類人肯定不可能在那種嚴格的秩序下存身,所以我爸爸是一定要跑出來的,他不跑回中國,也會鑽進叢林參加共産黨,别無出路。
我那些表哥講話也很随便,他說你爸爸要在新加坡的話,老早就被李光耀槍斃了。
但是我還是覺得李光耀了不起。
我的背景很複雜哦,隻是在我的身上沒什麼體現,因為它不可能同時地集中地展現。
我的大表哥喝醉了酒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也覺得有一定道理,大表哥說你媽媽血統比你爸爸高貴,因為你媽媽是浙江紹興那邊的人,你爸爸是福建那邊的人,從人種學上講,浙江文明的曆史長。
張新穎:你不是追究你媽媽的血統追究到少數民族嗎? 王安憶:這是瞎追究,想象和虛構的。
中國的人口南北的遷徙特别多,怎麼可能期待一個種族姓氏保持不變? 張新穎:你用力追究你媽媽的血統,可是我覺得,你父親的血統裡面可能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
王安憶:我父親這個血統呢不像我媽媽這邊進入文明史比較早,記載就很少。
張新穎:他一開始那個地方算客家嗎? 王安憶:有人說我們家是客家,但是他們并不承認,我父親沒什麼曆史興趣,他那邊的親戚麼,他們都是做生意的人。
你要說他們是客家人他們還不高興,因為客家人社會階層比較低。
搞不清楚,這事你去問誰,誰都不能回答你。
他們都是那種人,我覺得我爸爸他們家親戚全都是那種沒有曆史自覺性的。
張新穎:如果他這個家族一直在福建同安,其實從寫作上講可能是沒多大意思的,偏偏你祖父又到了南洋,然後你父親又回來,這個裡邊應該是有很多可以挖掘的。
王安憶:回來的人很多的。
華僑,尤其是青年,都向往内地。
我父親也經常講,他和他們家人在一起從來不開心的,他們家親戚老喜歡到上海來看他,一般接待全部都是我們這些人承擔,我爸爸不太喜歡和他們在一起。
我父親經常講他一輩子就兩件事情,一個革命,一個藝術,這兩件事情和他們在一起都變得沒有價值了,因為他們都是那種做生意的人。
張新穎:你父親就是那種文學青年。
王安憶:這個文學青年一直延續到他老年,我覺得他到老還是文學青年,好像沒有再發展過,始終是文學青年,到老也是。
張新穎:那你父親平常也不大給你們講他的經曆? 王安憶:上歲數以後他很愛講了,興奮起來他會講,但他的那些講述前後不着邊際的,系列性比較差,有的時候聽不懂,他在軍隊裡面這一段,你看我就不大清楚。
張新穎:他是老了以後才跟你們講經曆? 王安憶:對呀,這就是他的一個問題呀,他好像就不屑于和小孩子多說話的,不像我母親。
我父親到老的時候才想起我們,可這時候我們又大了,我們又不屑于和他說話了。
這個父輩與子輩之間的感情吧,是從小生就的。
張新穎:這有個男人和女人的差别,母親就是要跟孩子親近一點。
可能很多的父親都有點像你父親那個樣子。
王安憶:其中有一個本質的區别,像我母親是一個特别喜歡孩子的人,而我父親年輕時是不要孩子的,我父親自己是個孩子,他像長不大,他是個不要孩子的人,到老年的時候對我們也不是對孩子的喜歡,他對子女的需要是出于一種安全感。
他不像我母親,我母親就是特别愛孩子。
張新穎:那你父親就是一九六一年回上海。
王安憶:他不是回上海,他是到上海,應該說他是終于正式定居上海。
張新穎:到上海算是從部隊複員了呢,還是…… 王安憶:不是複員,他已經被開除軍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