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父親
關燈
小
中
大
張新穎:因為你媽媽是一個作家,而且你寫過好幾篇關于她的文章,一般來說,關于你媽媽的印象大家比較清楚;關于你爸爸就不太清楚了。
王安憶:我爸爸是比較模糊了。
張新穎:多談談你爸爸吧。
王安憶:我覺得我對我爸爸到現在還不了解。
首先,我爸爸不像我媽媽跟小孩子那麼親密,我媽媽這個人别看她有寫作的事業,可是對她來講,第一還是孩子,孩子始終是第一位的,這個是最重要的;但我爸爸和通常的男性一樣,不會把小孩子看成第一位,事實上,後來的命運證明,我爸爸比我媽媽更需要這個家庭。
我覺得我們這個家庭對我母親是個很大的拖累,如果不是為了我們這些人的話,我母親會發展得更好,會輕松很多;我們這些人把我母親拖累得很嚴重,因為我母親非常在乎我們。
我對我父親真的是不太了解的,我記得我父親去世以後,報紙上做過一篇文章。
那篇文章是楊紹林安排的,我很感謝他。
他建議通過我,來談我的父親。
這篇文章出來以後,我父親有個老戰友,打電話給我。
她說你對你父親一點都不了解。
她說你父親當時在部隊裡邊是——我這個說不清楚啦,總之他當時在新四軍裡面是一個很突出的人,藝術上很突出的,他是導演,戲劇上已經很……等于是個教導員;她就說你對你父親根本不了解,你說的都不太對,把你父親說低了。
我的父親,他的情形其實也不是像他們說的那麼突出吧,他出生在馬來亞——當時新加坡還沒有獨立,還沒有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當時都叫馬來亞,他是在新加坡這一邊出生的。
我的曾祖母帶着祖父,當時還是個孩子,跑到新加坡去的,然後有了我父親;他是他們家的長子,長子長孫,家裡面很寶貝。
我父親一向是個很嬌慣的人,于是呢他不喜歡做生意,他也不喜歡勞動,他就喜歡讀書,而家境卻走下坡路,不可能讓他一直讀下去。
家裡面的衰落,全都是性格造成的,我祖父也是一個很揮灑的性格。
所以,我父親老是說他童年不快樂,并且以為所有的孩子都不幸福。
他就喜歡戲劇,喜歡寫作,我父親他在那邊就是文藝青年啦,所有的文藝青年其實都是和左翼有關系的,和抗日、革命都有關系,他就是這麼一個文藝青年。
他回到中國是為讀國立劇專的,并不是來參加革命的。
張新穎:他大概是多少歲回到中國的? 王安憶:二十一歲回來的,應該是一九四〇年回來的。
張新穎:那你祖父是從哪裡到新加坡的? 王安憶:從福建同安,祖父是跟着我的曾祖母,當時我祖父大約八九歲,像我祖父母的曆史很糊塗,誰也搞不清楚,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
那都是一些沒有曆史意識的人,有些像初民,閩南那地方開發得晚。
張新穎:所以你寫《紀實與虛構》就沒有寫父親這一脈…… 王安憶:哎,完全拉掉了。
張新穎:你隻追究你母親的曆史。
你父親回來讀書——其實沒有讀吧? 王安憶:抗日戰争嘛。
他也是不了解情況,他來讀劇專。
等他從海上漂到上海,劇專已經關門了,這我知道,他就在上海流浪吧。
這個時候他還靠家裡接濟,全部生活費靠我祖父郵寄,一直到太平洋戰争爆發,這就是我爸爸進步的成本吧!戰争爆發後,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郵路斷了,我爸爸就沒有接濟了,沒有接濟怎麼辦,結果他的那些老師就介紹他去蘇北根據地。
張新穎:他的老師? 王安憶:他的老師其實都是地下黨,最早的時候戲劇文學全都是革命的産物。
那麼就去了蘇北根據地。
他也蠻慘的,每次精兵簡政總是簡到他,可能如我父親這樣的來曆總不是最可靠的革命力量吧,他被“簡”回來,回到上海漂泊一段,然後再接上關系跑到根據地去。
張新穎:那你父母是什麼時候認識的? 王安憶:就在這個時期認識的。
張新穎:蘇北認識的? 王安憶:就是這個時期,在文工團裡,我媽媽是團員,我爸爸是導演,還是什麼主任,反正他銜頭一大堆,真的,我不是很了解我父親這段曆史,總之他在那邊挺輝煌的,一直到“反右”,一下子就落了下來。
盡管如此,我爸爸還認為他人生最有價值的兩件事,一是革命,二是藝術。
我是一九九一年的時候第一次到新加坡,我們上海這輩人,我是第一個到新加坡去的,然後我的嬸嬸、姑媽就帶我去祭祖,去上墳,我看到這墓碑上面刻着我的名字,當然,把我的名字刻錯了,在他們腦子裡面我們這一支是很重要的,我就是墳裡人的後代。
然後我第一次看到我的堂哥、堂姐,原先很渺茫的一個親緣就這樣到了眼前。
然後他們還說奶奶——我從來沒見過她,他們說奶奶特别喜歡看你們小時候的照片,一天到晚指着照片說這是誰這是誰,我的哥哥對我叙述這些情景,以及她去世的情景,那景象令人難過。
對自己身世的了解好像就從那時候開始了,這好像蠻慘痛的。
張新穎:你寫《傷心太平洋》和這個有關系麼? 王安憶:對,有關系,所有的材料都來自那邊,可以這麼說。
張新穎:這個作品寫得也有
王安憶:我爸爸是比較模糊了。
張新穎:多談談你爸爸吧。
王安憶:我覺得我對我爸爸到現在還不了解。
首先,我爸爸不像我媽媽跟小孩子那麼親密,我媽媽這個人别看她有寫作的事業,可是對她來講,第一還是孩子,孩子始終是第一位的,這個是最重要的;但我爸爸和通常的男性一樣,不會把小孩子看成第一位,事實上,後來的命運證明,我爸爸比我媽媽更需要這個家庭。
我覺得我們這個家庭對我母親是個很大的拖累,如果不是為了我們這些人的話,我母親會發展得更好,會輕松很多;我們這些人把我母親拖累得很嚴重,因為我母親非常在乎我們。
我對我父親真的是不太了解的,我記得我父親去世以後,報紙上做過一篇文章。
那篇文章是楊紹林安排的,我很感謝他。
他建議通過我,來談我的父親。
這篇文章出來以後,我父親有個老戰友,打電話給我。
她說你對你父親一點都不了解。
她說你父親當時在部隊裡邊是——我這個說不清楚啦,總之他當時在新四軍裡面是一個很突出的人,藝術上很突出的,他是導演,戲劇上已經很……等于是個教導員;她就說你對你父親根本不了解,你說的都不太對,把你父親說低了。
我的父親,他的情形其實也不是像他們說的那麼突出吧,他出生在馬來亞——當時新加坡還沒有獨立,還沒有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當時都叫馬來亞,他是在新加坡這一邊出生的。
我的曾祖母帶着祖父,當時還是個孩子,跑到新加坡去的,然後有了我父親;他是他們家的長子,長子長孫,家裡面很寶貝。
我父親一向是個很嬌慣的人,于是呢他不喜歡做生意,他也不喜歡勞動,他就喜歡讀書,而家境卻走下坡路,不可能讓他一直讀下去。
家裡面的衰落,全都是性格造成的,我祖父也是一個很揮灑的性格。
所以,我父親老是說他童年不快樂,并且以為所有的孩子都不幸福。
他就喜歡戲劇,喜歡寫作,我父親他在那邊就是文藝青年啦,所有的文藝青年其實都是和左翼有關系的,和抗日、革命都有關系,他就是這麼一個文藝青年。
他回到中國是為讀國立劇專的,并不是來參加革命的。
張新穎:他大概是多少歲回到中國的? 王安憶:二十一歲回來的,應該是一九四〇年回來的。
張新穎:那你祖父是從哪裡到新加坡的? 王安憶:從福建同安,祖父是跟着我的曾祖母,當時我祖父大約八九歲,像我祖父母的曆史很糊塗,誰也搞不清楚,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
那都是一些沒有曆史意識的人,有些像初民,閩南那地方開發得晚。
張新穎:所以你寫《紀實與虛構》就沒有寫父親這一脈…… 王安憶:哎,完全拉掉了。
張新穎:你隻追究你母親的曆史。
你父親回來讀書——其實沒有讀吧? 王安憶:抗日戰争嘛。
他也是不了解情況,他來讀劇專。
等他從海上漂到上海,劇專已經關門了,這我知道,他就在上海流浪吧。
這個時候他還靠家裡接濟,全部生活費靠我祖父郵寄,一直到太平洋戰争爆發,這就是我爸爸進步的成本吧!戰争爆發後,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郵路斷了,我爸爸就沒有接濟了,沒有接濟怎麼辦,結果他的那些老師就介紹他去蘇北根據地。
張新穎:他的老師? 王安憶:他的老師其實都是地下黨,最早的時候戲劇文學全都是革命的産物。
那麼就去了蘇北根據地。
他也蠻慘的,每次精兵簡政總是簡到他,可能如我父親這樣的來曆總不是最可靠的革命力量吧,他被“簡”回來,回到上海漂泊一段,然後再接上關系跑到根據地去。
張新穎:那你父母是什麼時候認識的? 王安憶:就在這個時期認識的。
張新穎:蘇北認識的? 王安憶:就是這個時期,在文工團裡,我媽媽是團員,我爸爸是導演,還是什麼主任,反正他銜頭一大堆,真的,我不是很了解我父親這段曆史,總之他在那邊挺輝煌的,一直到“反右”,一下子就落了下來。
盡管如此,我爸爸還認為他人生最有價值的兩件事,一是革命,二是藝術。
我是一九九一年的時候第一次到新加坡,我們上海這輩人,我是第一個到新加坡去的,然後我的嬸嬸、姑媽就帶我去祭祖,去上墳,我看到這墓碑上面刻着我的名字,當然,把我的名字刻錯了,在他們腦子裡面我們這一支是很重要的,我就是墳裡人的後代。
然後我第一次看到我的堂哥、堂姐,原先很渺茫的一個親緣就這樣到了眼前。
然後他們還說奶奶——我從來沒見過她,他們說奶奶特别喜歡看你們小時候的照片,一天到晚指着照片說這是誰這是誰,我的哥哥對我叙述這些情景,以及她去世的情景,那景象令人難過。
對自己身世的了解好像就從那時候開始了,這好像蠻慘痛的。
張新穎:你寫《傷心太平洋》和這個有關系麼? 王安憶:對,有關系,所有的材料都來自那邊,可以這麼說。
張新穎:這個作品寫得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