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變化
關燈
小
中
大
“北京的街道,那時太腌臜了,滿街屎尿無人管。
”這是因為明清時代“京師無廁”,随地便溺是唯一解決辦法,因此大街胡同裡屎尿縱橫,“以我所到過的地方而論,街中雖然未必比北京好到什麼地步,然而總不至于像北京這樣肮髒,滿街路都是屎尿”。
再加上當時北京沒有垃圾站點,也沒人清運垃圾,垃圾都是随便倒的。
“人家掃除之物,悉清于門外,竈燼爐灰,瓷碎瓦屑,堆如山積,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餘。
”[49]家家把垃圾堆在街邊,有的地方,垃圾甚至比房子都高。
其實這不是北京獨有的情景,前現代化之前,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城市都面臨類似的衛生問題。
1600年曼徹斯特茴香街(FennelStreet)上的糞堆和垃圾堆達到了讓市民無法“用腳走路”的地步,17世紀50年代的巴斯市民,同樣因為街道上的垃圾、糞堆和石堆頭疼無比。
[50] 近代西方文明變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建立起了一個囊括一切的全新體系,對舊的人類社會進行了全面變革。
工業革命中出現的動力革命,解決了流體物質提升問題,而材料技術和施工方式的發展,又使下水系統的鋪設成本大大降低,因此讓自來水系統和抽水馬桶在西方社會實現普及。
1844年,英國女王的丈夫下令在溫莎城堡内安裝了馬桶和排污系統。
1852年,巴黎市長下令“街上所有的新建建築物及進行重大修繕的建築物都必須裝設下水管線”。
[51] 因此工業革命也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民生事業進步,讓人類社會進入有史以來最安全、最清潔的時代。
工業革命之前,人的平均壽命預期不到30歲。
而工業革命完成之後,人的平均壽命預期超過60歲。
[52] 1900年,完成衛生革命其實也沒有多少年的西方征服者捏着鼻子進了北京,面對滿大街的糞便和垃圾,在近代化衛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征服者感覺實在受不了。
他們出于本能反應,立刻要求北京市民改變衛生習慣,因為他們要在這座城市裡駐紮相當一段時間。
“洋人最是嫌這個,便下了個命令,叫商家住戶各自打掃門前的一段,倘有一點污穢,查出來是先打後罰。
” 洋人“熱切期待這次短暫的占領對中國國家驕傲的沖擊能産生積極的影響,長期以來視外國人為化外蠻夷的陳舊而頑固的傲慢會因此遭遇緻命一擊,北京也會從一個封閉的城市轉而對外界開放”。
德國人、聯軍統帥瓦德西入京後,倡議成立了“管理北京委員會”,“負責管理治安、衛生、民政、财政稅務”等地方性事務。
管理北京委員會要求“各街巷俱不準出大小恭,違者重辦”[53]。
生活垃圾如“爐灰穢土”等亂倒亦被禁止,“街前不準堆積,無處可倒,家家存積院中”。
對此,英美等國界内,“均有公捐土車,挨門裝運”。
北京從此才在曆史上第一次有了垃圾清運車。
為了改變北京市民在街上随地大小便的習慣,占領軍采取了嚴厲的懲罰手段。
1902年,北京民間報人彭翼仲等自辦的《啟蒙畫報》,發表《防疫歌》,描寫聯軍當初在北京的情形說: 回想聯軍在北京,大街小巷打掃清,禁止污穢罰洋錢,防疫無如潔淨先。
有位老官出恭勤,牆角蹲身未久停。
欲起不得曲躬行,忽聞橐橐皮靴聲。
此時情形真可笑,老官心中脫脫跳,張惶四顧魂膽銷,褲帶不見手紙抛。
此君将來管街道,一定不準亂撒溺,此君将來修路程,一定多設官茅坑。
京城雖是舊京城,肮髒風俗急須更。
當時的中國市民對此非常不适應。
有人在回憶錄中抱怨說:“家家頗甚受難。
男人出恭,或借空房,或在數裡之外,或半夜乘隙方便,趕緊掃除幹淨;女眷髒穢多在房中存積。
無可如何,真所謂諺語:活人被溺蹩死也。
” 對此,美國轄區内采取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在“各巷口皆設茅廁,任人方便,并設立除糞公司,挨戶捐錢,專司其事”。
這是中國公廁的初始。
到11月中旬,除德界,“各國界内”均已“建設茅廁,尚稱方便”。
[54] 從此,北京有了公廁,也不再沿街傾倒垃圾,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後來西太後回銮抵京,看見街上比從前又整齊,又幹淨,很是喜歡,很誇贊洋人們能幹。
”沒想到自己到西安“旅遊”一圈兒,回來北京大變樣了,清政府因此把洋人的這套做法保持下來。
就這樣,伴随着殖民主義和全球化,起源于西方的“衛生”觀念進入到廣大的非西方世界。
當然,不論如何,這些變化絲毫不能減輕八國聯軍的罪責,不過西方衛生文明傳播到中國,确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衛生條件,降低了城市傳染病發生率,這也是民國年間人口增長的一個重要背景。
馬克思說,殖民主義摧毀了東方農村田園詩般的傳統生活,這“從純粹的人的感情上”當然值得深切同情。
然而與此同時,這也是曆史
”這是因為明清時代“京師無廁”,随地便溺是唯一解決辦法,因此大街胡同裡屎尿縱橫,“以我所到過的地方而論,街中雖然未必比北京好到什麼地步,然而總不至于像北京這樣肮髒,滿街路都是屎尿”。
再加上當時北京沒有垃圾站點,也沒人清運垃圾,垃圾都是随便倒的。
“人家掃除之物,悉清于門外,竈燼爐灰,瓷碎瓦屑,堆如山積,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餘。
”[49]家家把垃圾堆在街邊,有的地方,垃圾甚至比房子都高。
其實這不是北京獨有的情景,前現代化之前,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城市都面臨類似的衛生問題。
1600年曼徹斯特茴香街(FennelStreet)上的糞堆和垃圾堆達到了讓市民無法“用腳走路”的地步,17世紀50年代的巴斯市民,同樣因為街道上的垃圾、糞堆和石堆頭疼無比。
[50] 近代西方文明變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建立起了一個囊括一切的全新體系,對舊的人類社會進行了全面變革。
工業革命中出現的動力革命,解決了流體物質提升問題,而材料技術和施工方式的發展,又使下水系統的鋪設成本大大降低,因此讓自來水系統和抽水馬桶在西方社會實現普及。
1844年,英國女王的丈夫下令在溫莎城堡内安裝了馬桶和排污系統。
1852年,巴黎市長下令“街上所有的新建建築物及進行重大修繕的建築物都必須裝設下水管線”。
[51] 因此工業革命也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民生事業進步,讓人類社會進入有史以來最安全、最清潔的時代。
工業革命之前,人的平均壽命預期不到30歲。
而工業革命完成之後,人的平均壽命預期超過60歲。
[52] 1900年,完成衛生革命其實也沒有多少年的西方征服者捏着鼻子進了北京,面對滿大街的糞便和垃圾,在近代化衛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征服者感覺實在受不了。
他們出于本能反應,立刻要求北京市民改變衛生習慣,因為他們要在這座城市裡駐紮相當一段時間。
“洋人最是嫌這個,便下了個命令,叫商家住戶各自打掃門前的一段,倘有一點污穢,查出來是先打後罰。
” 洋人“熱切期待這次短暫的占領對中國國家驕傲的沖擊能産生積極的影響,長期以來視外國人為化外蠻夷的陳舊而頑固的傲慢會因此遭遇緻命一擊,北京也會從一個封閉的城市轉而對外界開放”。
德國人、聯軍統帥瓦德西入京後,倡議成立了“管理北京委員會”,“負責管理治安、衛生、民政、财政稅務”等地方性事務。
管理北京委員會要求“各街巷俱不準出大小恭,違者重辦”[53]。
生活垃圾如“爐灰穢土”等亂倒亦被禁止,“街前不準堆積,無處可倒,家家存積院中”。
對此,英美等國界内,“均有公捐土車,挨門裝運”。
北京從此才在曆史上第一次有了垃圾清運車。
為了改變北京市民在街上随地大小便的習慣,占領軍采取了嚴厲的懲罰手段。
1902年,北京民間報人彭翼仲等自辦的《啟蒙畫報》,發表《防疫歌》,描寫聯軍當初在北京的情形說: 回想聯軍在北京,大街小巷打掃清,禁止污穢罰洋錢,防疫無如潔淨先。
有位老官出恭勤,牆角蹲身未久停。
欲起不得曲躬行,忽聞橐橐皮靴聲。
此時情形真可笑,老官心中脫脫跳,張惶四顧魂膽銷,褲帶不見手紙抛。
此君将來管街道,一定不準亂撒溺,此君将來修路程,一定多設官茅坑。
京城雖是舊京城,肮髒風俗急須更。
當時的中國市民對此非常不适應。
有人在回憶錄中抱怨說:“家家頗甚受難。
男人出恭,或借空房,或在數裡之外,或半夜乘隙方便,趕緊掃除幹淨;女眷髒穢多在房中存積。
無可如何,真所謂諺語:活人被溺蹩死也。
” 對此,美國轄區内采取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在“各巷口皆設茅廁,任人方便,并設立除糞公司,挨戶捐錢,專司其事”。
這是中國公廁的初始。
到11月中旬,除德界,“各國界内”均已“建設茅廁,尚稱方便”。
[54] 從此,北京有了公廁,也不再沿街傾倒垃圾,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後來西太後回銮抵京,看見街上比從前又整齊,又幹淨,很是喜歡,很誇贊洋人們能幹。
”沒想到自己到西安“旅遊”一圈兒,回來北京大變樣了,清政府因此把洋人的這套做法保持下來。
就這樣,伴随着殖民主義和全球化,起源于西方的“衛生”觀念進入到廣大的非西方世界。
當然,不論如何,這些變化絲毫不能減輕八國聯軍的罪責,不過西方衛生文明傳播到中國,确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衛生條件,降低了城市傳染病發生率,這也是民國年間人口增長的一個重要背景。
馬克思說,殖民主義摧毀了東方農村田園詩般的傳統生活,這“從純粹的人的感情上”當然值得深切同情。
然而與此同時,這也是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