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變化

關燈
的進步。

    “為什麼東方大清帝國的聲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槍炮就掃地以盡……為什麼印度居民長期過着一種失掉尊嚴的、停滞的、苟安的、消極的生活”[55],馬克思的答應是因為“這些田園風味的農村公社不管初看起來怎樣無害于人,卻始終是東方專制制度的牢固基礎;它們使人的頭腦局限在極小的範圍内,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成為傳統規則的奴隸,表現不出任何偉大和任何曆史首創精神。

    ”[56] 馬克思進一步認為,“曆史中的資産階級時期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類互相依賴為基礎的世界交往,以及進行這種交往的工具,另方面要發展人的生産力,把物質生産變成在科學的幫助下對自然力的統治。

    資産階級的工業和商業正為新世界創造這些物質條件,正像地質變革為地球創造了表層一樣。

    ”[57] 因此,步入全球化以來,中國的曆史主線就由原來的治亂循環這一條線,變成了中國傳統和西方文明這兩條線并行。

    這兩條線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共同主導着中國曆史未來的走向。

     [1]蔣貴麟主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19·康南海文集》,宏業書局,1987,第335頁。

     [2]福澤谕吉:《文明論概略》,商務印書館,1998,第27~28頁。

     [3]賴肖爾:《近代日本新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第30頁。

     [4]賴肖爾:《近代日本新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第36頁。

     [5]《南京條約》中文本第二款:“自今以後,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甯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

    ”按中文理解,則一般英國人(包括商人、傳教士、旅行者及其家屬)可以居住在港口,英國女王任命的外交官則可以住在城内。

    《南京條約》英文本則将中文本中的“港口”和“城邑”通通翻譯成citiesandtowns。

    英方認為citiesandtowns指城内,因此,英國外交官和一般英國人都可以入城。

    條約簽字時未聲明以哪種文本為準。

     [6]李雲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系體制研究》,新華出版社,2004,第66頁。

     [7]石少穎:《西漢王朝對外思想論述》,《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1期。

     [8]馮承鈞:《星槎勝覽校注》,商務印書館,1934,第28頁。

     [9]戈·埃·哈威:《緬甸史》(下卷),商務印書館,1948,第57頁。

     [10]宋立道:《神聖與世俗——南傳佛教國家的宗教與政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第75頁。

     [11]尼古拉斯·塔林主編:《劍橋東南亞史》(第二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第31頁。

     [12]賀聖達:《緬甸史》,人民出版社,1992,第184頁。

     [13]D.G.E.霍爾:《東南亞史》,商務印書館,1982,第695頁。

     [14]D.G.E.霍爾:《東南亞史》,商務印書館,1982,第695頁。

     [15]D.G.E.霍爾:《東南亞史》,商務印書館,1982,第695頁。

     [16]光緒年間的觐見,在外國公使的堅持下,改在了文華殿。

    然而各國公使觐見後,沒有走文華門的左門,而是直接走出了中門,當場被尚書敬信抓住衣袖,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外交風波。

     [17]D.G.E.霍爾:《東南亞史》,商務印書館,1982,第700頁。

     [18]賀聖達:《緬甸史》,人民出版社,1992,第236頁。

     [19]黃祖文:《緬王孟既與第一次英緬戰争》,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第183頁。

     [20]劉明翰等編:《人類精神文明發展史》(第三卷),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第474頁。

     [21]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1),嶽麓書社,2011,第60頁。

     [22]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三聯書店,2009,第373頁。

     [23]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書信》(4),嶽麓書社,2011,第48頁。

     [24]王宏斌:《赫德爵士傳——大清海關洋總管》,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第37~43頁。

     [2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46~247頁。

     [2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48頁。

     [27]關于在非洲奴隸貿易中被運走的黑人的數目,不同的研究結果差距很大。

    有的學者認為,奴隸貿易一共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