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變化

關燈
一 不管情不情願,鴉片戰争之後,中國就被并入了全球化大潮。

    特别是第二次鴉片戰争之後,不得不頻繁地與世界交流。

     那麼,被裹入全球化大潮,對中國曆史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呢? 首先,中華民族出現巨大的心理創傷。

     中國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以“被動挨打”的方式被卷入全球化的。

    幾千年來,中國自居“天下”中心,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卻突然被侵略、被殖民,不斷割地賠款而無絲毫還手之力。

    這對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都造成了非常沉重的打擊。

     我還清楚地記得中學曆史課堂上講到近代史時,教室裡的壓抑氣氛。

    和所有的同學一樣,我的心中湧起強烈的悲憤和屈辱。

    勤勞勇敢熱愛和平的中華民族,為什麼遭遇這樣蠻不講理的侵略與欺淩? 這種斷崖式的心理沖擊造成了多方面的心理後果。

    一方面,它使精英人物“開眼看世界”,嘗試“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了漫長而充滿挫折的學習西方的過程。

     另一方面,很多國人形成了“受害者心理”,對外部世界産生了深刻的敵意,他們認為,近代以來中國的積貧積弱、多災多難,都是拜西方列強所賜。

    “天無雨,地發幹,全因鬼子鬧中原。

    ” 同時,經過“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人發現自己在世界的眼中,已經從原來最優秀的民族,變成了“半開化”的“東亞病夫”,對外心理由以前的自信甚至自負,一變而為弱者的深刻自卑,對外界的任何一點表揚、批評或者“侮辱”都高度敏感。

    當然,這種自卑的另一面,則是發憤圖強,“争氣”。

    百年國恥使中國人積蓄起強大的心理能量,渴望迅速“趕超”西方國家,實現民族複興,再一次揚眉吐氣地站在世界之巅:這才是中國人習慣的位置。

     其次,一次次的對外戰争,使中國喪失大面積國土,對外賠款累計10億餘兩白銀[42],導緻清王朝财政屢次瀕臨崩潰,也給普通民衆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除了這些影響,全球化也有另一面的作用,比如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曆史上的一些基本規律。

     改變了哪些規律呢? 首先是人口曲線規律。

     在中國曆史上,“亂世”就意味着人口的大量損失。

    這個我們前面有比較多的論述。

     中華民國時期無疑是亂世。

    我們一提起民國,常用的詞都是“軍閥混戰”“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民初的軍閥割據與混戰,看起來和東漢末年、晚唐、北朝後期軍閥混戰很相似。

    按理說,這樣一個長達數十年的亂世,人口應該從晚清的4億,掉到3個億甚至2個億吧? 然而事實卻是相反的。

     太平天國内亂結束後,中國人口就開始恢複增長。

    《中國人口史》第六卷的研究顯示,1911~1936年間,也就是中華民國建立到抗日戰争之前,中國人口從4.1億增長到5.3億,年均增長率達到1.03%。

     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中國曆史上幾乎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高增長。

     《中國人口史》第五卷的研究證明,清朝從1644年建都北京至1851年太平天國戰争爆發前,人口年均增長率為0.49%,即便是其中增速最快的康雍乾百年“盛世”,年均增長率也不到0.7%。

    [43]因此,侯楊方認為,整個“民國時期的全國人口增長速度之快可能是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44]。

     而且這種增長是一種質變。

     侯楊方認為,民國時期,中國人口模式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的傳統模式,變成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這樣的現代發展中國家模式。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轉變呢?原因很簡單,晚清以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醫療條件進步,導緻人口模式發生了曆史性變化。

     二 因此,全球化從根本上改變的第二個中國曆史規律,是經濟增長規律。

     和人口一樣,中國曆史上的經濟,也是遵循着治世增長、亂世崩潰的規律。

    一有戰争和動亂,經濟也迅速殘破。

     比如安史之亂,數年之間就造成“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

    中間畿内,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号。

    既乏軍儲,又鮮人力。

    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裡蕭條”。

    政府辦公機構十中有九被毀,民居更是大面積燒光,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人煙斷絕,物資空乏,一片荒涼。

    [45] 關于近代以來的經濟狀況,相信大部分讀者心目中的印象就是一團糟。

    我們所熟知的,就是鴉片戰争以後西方的經濟入侵,迅速導緻中國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破産,大量民衆陷入貧困化之中。

     然而事實上,近年來的曆史研究已經更新了這個結論。

    “1840年以後的近30年時間裡,外來的機器制品并沒有真正打開中國市場,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結構基本上沒有變化。

    ”直到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