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蠻夷之國實現了中國“三代”的理想

關燈
看了廣州兩處監獄,在那裡看到的一些景象很可怕,我自己都無法用言語加以描述。

    監獄中的許多囚犯由于疾病和饑餓,折磨得不成人樣,他們的四肢瘦得連我的手腕粗都沒有。

    我聽到這間牢房裡囚犯發出的呻吟聲,于是我就走上前去,叫人把門打開,那景象慘不忍睹!囚犯似全身皮肉綻開,明顯是遭毒打所緻;其中有一囚犯已經死亡,身邊一群老鼠,——太慘了,我無法繼續描述下去。

    [38] 然而,據說這種監獄是秦代之後才有的。

    中國三代時期的監獄本來不是這樣的。

     《周禮·秋官·大司寇》雲:“以圜土聚教罷民。

    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職事焉,以明刑恥之。

    其改者,反于中國,不齒三年。

    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

    ”所謂“以圜土聚教罷民”的意思是将囚犯(罷民)聚集關押于監獄并進行教育改造。

    所謂“施職事”是指讓囚犯進行勞作,類似現在的“勞動改造”。

    所謂“不齒三年”,指囚犯出獄後三年内不得按年齡大小與鄉民排列尊卑位次,類似今天的剝奪政治權利三年。

    因此可以認為,周代監獄制度的核心不是懲罰,而是促使罪囚悔過自新,并最終重返社會。

    [39] 《尚書·立政》也有“不可誤于庶獄庶慎”之言,明代學者丘浚對此評論道:“蓋獄者,天下之命,所以文王必明德慎罰。

    收聚人心,感召和氣,皆是獄;離散人心,感召乖氣,亦是獄。

    大底事最重處,隻在于獄。

    故三代之得天下,隻在不嗜殺人;秦之所以亡,亦隻是獄不謹。

    ”三代時期,對監獄制度非常重視,因為這個制度處理好了,可以聚攏人心,導緻社會和氣。

    處理不好,将導緻戾氣充塞外溢。

    所以三代為什麼得人心,隻是因為以仁愛為本,不喜歡殺人。

    秦為什麼會亡,就是因為濫用嚴刑峻法,把大量的人送進監獄。

     因此,中國外交官參觀西方監獄,往往感慨,西方的監獄制度,正符合中國三代的原則。

     有一次,英國方面發出邀請,邀劉錫鴻去參觀監獄,劉錫鴻機智地拒絕了,他心想,英國方面肯定是事先做好了布置,面子工程,去了也看不到真東西。

    于是有一天他搞了個突然襲擊,沒有預約,直接跑到監獄去訪問,結果大吃一驚,回來寫日記說: 其獄則崇樓廣廈,遍繞迴欄,壁淨階明,塵垢俱絕。

    ……一犯居之,皆有牖以通天陽,不以湫隘閉郁其氣也。

    非夏令,則機器送暖,分布于其屋,為禦寒也。

    ……日膳凡三,肉食必具,劑以湯茗,惠養之道也。

    ……飲食寝處,鹹适其意,而氣體充矣。

    ……在獄無老少,莫不體胖色華。

    [40] 英國監獄居然如此衛生,如此潔淨,每一間都能見到陽光,還有暖氣。

    對待囚犯如此人道,犯人有肉吃,可以洗澡,家屬可以探監,而且在監獄中可以學到雕镂、繪畫等技巧,出獄後有人居然可以俨然變成“素娴禮教者”。

    這與當時的清朝監獄比起來,确實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在英國待了一段時間後,劉錫鴻歎息說,英國的制度“真是仁義之極端也”。

    這個國家,上下同心,“無閑官,無遊民,無上下隔閡之情,無殘暴不仁之政,無虛文相應之事”[41]。

    沒有閑官,沒有遊手好閑的百姓,上層政治家與底層百姓之間溝通渠道暢通,沒有殘暴不仁的政治,也沒有形式主義。

    因此“誠未可以匈奴、回纥待之矣”。

     當然,雖然劉錫鴻在自己的日記中對英國是這樣評價的,并不妨礙他公開大肆攻擊他的同事郭嵩焘“崇洋媚外”,而且他回國後對皇帝講的幾乎完全相反,這也是晚清很多官員的做法,因為稱頌西洋國家在當時的中國容易遭受攻擊和迫害。

     五 講到這兒,我們要說,晚清那一代讀書人對西方的觀察是不全面的,他們對西方列強的描述過于理想化,對西方文化的一些負面因素關注得不夠多。

    這主要是由于當時中西文明發展階段不同,反差過大,乍一接觸西方文化,他們被這種過于巨大的差距震撼到了,頭暈目眩之下,隻注意到了其中光明的部分,沒有看到或者忽略了黑暗的一面。

    事實上,西方到今天也沒有達到儒家描述的“三代”那樣的理想狀态。

    另外,晚清中國知識分子把西方理想化的部分動機,和伏爾泰們當初把中國理想化、在歐洲掀起“中國熱”的動機,也有類似之處,那就是借他處之長,來攻此地之短。

    他們在内心深處也許并不是百分之百地相信異邦文化如此完美,他們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以此來觸動自己的同胞,推動自己的父母之邦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