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要吞并大英帝國的緬甸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如果你隻讀中國史,你會奇怪中國晚清統治者為什麼會如此愚昧可笑。
但是如果放眼世界,你會發現,這并不是中國一家獨有的現象,有些國家在近代化過程中的對外反應與中國一模一樣。
比如緬甸。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第一步是“第一次鴉片戰争”,而開啟緬甸近代史的則是鴉片戰争之前17年爆發的“第一次英緬戰争”。
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争前不明世界大勢,不明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因此遭遇慘敗。
而第一次英緬戰争前的緬甸,其盲目自信,比中國還要嚴重。
1785年,緬甸大軍揮師西向,吞并了一個叫阿拉幹的王國,從此與英屬印度直接接壤。
1817年,緬甸蘭裡島總督緻信英屬孟加拉總督,奉緬王旨意,要求英國人向緬甸臣服,并且獻上孟加拉,交納賦稅。
英國人自然并沒有如緬王希望的那樣前來叩頭。
緬王大怒,決意與英國開戰,計劃先征服加爾各答,後吞并整個英帝國,并派自己的兒子去統治: 英國人竟敢……不來朝貢。
……王軍可直搗加爾各答,而進兵英國,以王兒為英國全境之總督。
[9] 1822年,緬甸名将班都拉主動出擊,進攻内夫河口刷浦黎島的英國守軍。
次年,英軍決定全面反擊,第一次英緬戰争正式爆發。
戰前的緬甸本來沉醉在一片盲目自大的情緒裡,認為打敗小小蠻夷不成問題。
沒想到,戰争進行不久,緬甸就一潰千裡,面臨被滅國的前景。
在英軍抵達緬甸首都附近後,緬甸不得不與英方進行和談,簽訂了著名的《揚達波條約》,割地賠款,并規定英國方面可以派出使臣駐緬甸首都。
二 緬甸國王之所以敢于要求英國臣服于他,一方面是因為他不明世界大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緬甸人的世界觀與中國非常相似。
中國的皇帝自認為是“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所有一切國家都應該向自己臣服進貢。
而相比中國皇帝,緬甸國王更為自大。
曆代緬甸國王幾乎都宣稱自己是宇宙最高神毗濕奴、濕婆或是佛陀的化身。
因此,緬甸國王被認為是宇宙的主宰,被稱為“水和土地的主人”。
也就是大地上一切的主人,總自稱為“王中之王”“最高之王”“宇宙之王”。
18世紀,緬甸雍籍牙王朝的國君阿隆帕耶在一封緻英國國王的信中就曾自稱“最偉大的至善的獨裁的君主……白象和黃金的主人……朕的偉大來自太陽”[10]。
之所以有相似的世界觀,是因為緬甸的權力結構與中國相似。
中國皇帝權力巨大,在國内實行說一不二的專制統治。
而緬甸王權之專斷殘暴甚至超過中國皇帝,清末中國史籍《緬甸國志》記載,“緬甸為純然君主專制政體,刑賞生死,皆出諸君王之意念,其政府以尊嚴順從君主為主”。
因此,和中國皇帝一樣,緬甸國王有一種“特有的自豪和過分的傲慢”,不允許世界上還有與他平等甚至比他權力更大、地位更高的人。
[11] 除了世界觀原因外,緬甸之所以如此自信,還有實力上的原因。
在今天中國人的心目中,緬甸是一個貧弱落後的小國。
在曆史上,它卻一直是東南亞的大國,戰鬥力極強,甚至一度威震八方。
向東,它長期與泰國争雄,長期占有上風,甚至導緻有400多年曆史的大城王朝的滅亡。
向北,緬甸與中國的明朝和清朝先後展開大規模戰争,而且都是緬甸占了上風。
明代後期,緬甸主動入侵中國,并從中國手中奪取了大片領土,今天緬北的大部分地區,在明代前期是在中國版圖之内的。
即使是在清朝全盛的乾隆中期,緬甸在和中國為争奪中緬之間的土司展開的四次大戰中也不落下風:前三次中國戰敗,最後一次雙方戰平,打得乾隆皇帝也沒脾氣。
這個面積并不大的國家之所以如此武勇,是因為它長期實行“軍國體制”,實行一種類似中國“軍戶”的制度,叫“阿赫木旦”制度。
這些人平時耕種,戰時出征。
平時他們不用納稅,戰時又可以掠奪戰利品,在緬甸社會地位很高。
因此,緬甸這個國家實際是“為戰争而生”的,這個國家作戰時不需要動員,不需要後勤準備,每個阿赫木旦都枕戈待旦,随時可以出征。
面對這樣的虎狼之師,很多國家都退避三舍。
因此,在東南亞,緬甸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國,是名副其實的霸主。
緬甸和泰
但是如果放眼世界,你會發現,這并不是中國一家獨有的現象,有些國家在近代化過程中的對外反應與中國一模一樣。
比如緬甸。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第一步是“第一次鴉片戰争”,而開啟緬甸近代史的則是鴉片戰争之前17年爆發的“第一次英緬戰争”。
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争前不明世界大勢,不明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因此遭遇慘敗。
而第一次英緬戰争前的緬甸,其盲目自信,比中國還要嚴重。
1785年,緬甸大軍揮師西向,吞并了一個叫阿拉幹的王國,從此與英屬印度直接接壤。
1817年,緬甸蘭裡島總督緻信英屬孟加拉總督,奉緬王旨意,要求英國人向緬甸臣服,并且獻上孟加拉,交納賦稅。
英國人自然并沒有如緬王希望的那樣前來叩頭。
緬王大怒,決意與英國開戰,計劃先征服加爾各答,後吞并整個英帝國,并派自己的兒子去統治: 英國人竟敢……不來朝貢。
……王軍可直搗加爾各答,而進兵英國,以王兒為英國全境之總督。
[9] 1822年,緬甸名将班都拉主動出擊,進攻内夫河口刷浦黎島的英國守軍。
次年,英軍決定全面反擊,第一次英緬戰争正式爆發。
戰前的緬甸本來沉醉在一片盲目自大的情緒裡,認為打敗小小蠻夷不成問題。
沒想到,戰争進行不久,緬甸就一潰千裡,面臨被滅國的前景。
在英軍抵達緬甸首都附近後,緬甸不得不與英方進行和談,簽訂了著名的《揚達波條約》,割地賠款,并規定英國方面可以派出使臣駐緬甸首都。
二 緬甸國王之所以敢于要求英國臣服于他,一方面是因為他不明世界大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緬甸人的世界觀與中國非常相似。
中國的皇帝自認為是“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所有一切國家都應該向自己臣服進貢。
而相比中國皇帝,緬甸國王更為自大。
曆代緬甸國王幾乎都宣稱自己是宇宙最高神毗濕奴、濕婆或是佛陀的化身。
因此,緬甸國王被認為是宇宙的主宰,被稱為“水和土地的主人”。
也就是大地上一切的主人,總自稱為“王中之王”“最高之王”“宇宙之王”。
18世紀,緬甸雍籍牙王朝的國君阿隆帕耶在一封緻英國國王的信中就曾自稱“最偉大的至善的獨裁的君主……白象和黃金的主人……朕的偉大來自太陽”[10]。
之所以有相似的世界觀,是因為緬甸的權力結構與中國相似。
中國皇帝權力巨大,在國内實行說一不二的專制統治。
而緬甸王權之專斷殘暴甚至超過中國皇帝,清末中國史籍《緬甸國志》記載,“緬甸為純然君主專制政體,刑賞生死,皆出諸君王之意念,其政府以尊嚴順從君主為主”。
因此,和中國皇帝一樣,緬甸國王有一種“特有的自豪和過分的傲慢”,不允許世界上還有與他平等甚至比他權力更大、地位更高的人。
[11] 除了世界觀原因外,緬甸之所以如此自信,還有實力上的原因。
在今天中國人的心目中,緬甸是一個貧弱落後的小國。
在曆史上,它卻一直是東南亞的大國,戰鬥力極強,甚至一度威震八方。
向東,它長期與泰國争雄,長期占有上風,甚至導緻有400多年曆史的大城王朝的滅亡。
向北,緬甸與中國的明朝和清朝先後展開大規模戰争,而且都是緬甸占了上風。
明代後期,緬甸主動入侵中國,并從中國手中奪取了大片領土,今天緬北的大部分地區,在明代前期是在中國版圖之内的。
即使是在清朝全盛的乾隆中期,緬甸在和中國為争奪中緬之間的土司展開的四次大戰中也不落下風:前三次中國戰敗,最後一次雙方戰平,打得乾隆皇帝也沒脾氣。
這個面積并不大的國家之所以如此武勇,是因為它長期實行“軍國體制”,實行一種類似中國“軍戶”的制度,叫“阿赫木旦”制度。
這些人平時耕種,戰時出征。
平時他們不用納稅,戰時又可以掠奪戰利品,在緬甸社會地位很高。
因此,緬甸這個國家實際是“為戰争而生”的,這個國家作戰時不需要動員,不需要後勤準備,每個阿赫木旦都枕戈待旦,随時可以出征。
面對這樣的虎狼之師,很多國家都退避三舍。
因此,在東南亞,緬甸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國,是名副其實的霸主。
緬甸和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