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朝貢體系與中國的面子外交

關燈
一 日本人愉快地接受了黑船來航,而中國被打開國門後的感覺是極度痛苦的。

    這種痛苦主要不是因為經濟利益受損,而是面子受損。

     第一次鴉片戰争之後,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

    按理來說,一國與外國簽訂了重要條約,自然應當下發各級官員特别是外交部門了解并且執行。

    但是大清帝國卻沒有這樣做。

     《南京條約》簽訂之後,條約文本一直存放在兩廣總督衙門,并未上交朝廷供呈禦覽,也并未向下頒發。

    很多外交官員也不了解條約的具體内容,“曆來辦理夷務諸臣,但知有萬年和約之名,而未見其文”。

     之所以如此,當然是因為這個條約太丢面子了。

    堂堂天朝上國在人家的炮口下被逼簽了和約,而且和約的内容更是不同尋常。

    清方在條約中不得不稱“英夷”為“大英國”,稱夷人頭領為“大英國君主”,與中國皇帝并列書寫。

    這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江蘇布政使李星沅獲悉《南京條約》的内容後,氣憤不已,說條約中“夷婦與大皇帝并書”,實在令人無法接受。

    所以朝廷決定,條約内容能不發就不發,盡量縮小知情人的範圍。

     第一次鴉片戰争後,廣州人和英國人之間,又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入城鬥争”。

    這個事也很重要,但是可能知道的人不多。

     什麼叫“反入城鬥争”呢? 原來在鴉片戰争以前,洋人是不能進入中國的城市的,具體地說,是不能進到城牆以内,理由是夷人低人一等,不配住進中國城市。

    因此英國人以前是住在廣州港口邊上的。

     英國人對此感覺很不舒服,因此在南京條約中,專門約定了一條,以後可以進城居住。

    [5]事實上,《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甯波、福州等地都陸續允許英國人入城了。

    隻有廣州人堅決反對洋人進城。

    他們認為割地賠款都是小事,洋人進城這一條絕對不能接受。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人類和禽獸不能生活在一起。

    廣州府學明倫堂曾貼出一道《全粵義士義民公檄》,稱: 華夷未可雜居,人禽不堪并處,直是開關揖盜,啟戶迎狼。

     翻譯過來就是中華與蠻夷不可混居,人類和禽獸不能共處。

    如果讓外國人進城居住,那就是打開大門,讓豺狼進來。

     所以為了進城不進城這事,中國和英國又争執了十幾年,這也成為第二次鴉片戰争的一條導火索。

     第二次鴉片戰争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英法兩國為了擴大侵略利益,一路從廣東打到天津,把清王朝打服了,于是中外雙方在天津簽了一個《天津條約》。

     簽了字之後,道光皇帝的兒子,當時的皇帝鹹豐又後悔了。

    因為《天津條約》裡有一條規定,幾個西方國家可以派大使駐在北京。

     這在當時西方世界是常态,今天也是世界外交慣例,但是鹹豐卻感覺如坐針氈,别的條款他都能接受,割多少地賠多少款都行,就是讓外國人住在北京,想來想去,怎麼着還是不行。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外國人不給他下跪。

    早在乾隆爺的時候,英國使臣馬戛爾尼來朝,為了跪與不跪,鬧了很久,最後也沒有正經下跪。

    以乾隆大帝之威,尚且不能讓英人規規矩矩地三跪九叩,他當然更沒法強迫洋人獻出尊貴的膝蓋。

     那麼不下跪會怎麼樣呢?鹹豐認為,這會讓他在全世界丢臉。

    而這一丢臉,還會引起連鎖反應,這标志着中國從此就不再是天下諸國公認的天朝上國了,以後可能連朝鮮、琉球等國,也不尊敬中國了。

    (“朝鮮、琉球等國,久奉正朔,每遇朝貢,皆極恭順。

    若見該夷之桀骜倨侮,必皆有輕視天朝之意。

    ”)也就是說,2000年的朝貢體系也将崩潰于一旦。

     二 我們都知道,中國曆史上實行朝貢體系,中央王朝高高在上,周邊民族和小國前來進貢。

    這個體系“本質上是儒家的天下理論與東亞的政治現實相結合的産物,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價值追求”,它是一個文化體系,通過這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