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朝貢體系與中國的面子外交

關燈
系,中國向周邊國家不停地輸出文化。

    它也是一個政治體系和外交體系,中國通過這個體系,來維持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和平。

     自漢代以來,能否讓“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或者說,朝貢國多少,就成為衡量一個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指标。

     明代是中國朝貢體系建立得最為完備的朝代之一。

    《明會典》所列朝貢國的總數為111個,即使将位于今新疆等境内的西域小國剔除,其數量也超過100個。

    [6] 當然,除了文化、政治與外交,朝貢體系也是一個經濟體系。

    這些國家為什麼來朝貢呢?除了傾慕中華文化,懾于大國兵威之外,經濟利益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打匈奴的威名,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漢武帝為了面子,曾花了不少錢收買“夷狄”來朝貢。

    “在經濟上給夷狄以豐厚‘賂遺’,這是吸引夷狄的根本。

    夷狄重漢财物,才會有歸漢之心。

    ……綜觀西漢一朝,‘賂遺之設’可謂遍及四海,從對域外來使的贈賜,到對歸漢酋長的封賞,西漢無時無處不在展示着經濟文化的巨大魅力。

    ”[7] 用呂思勉的話來說,“賂遺”就是“犒賞和給養降胡費,使節所攜和來朝蠻夷所受的遺賂”。

    據《漢書·西域傳》,班固因此對漢武帝為了外交上的風光大量花錢表示強烈不滿: 及賂遺贈送,萬裡相奉,師旅之費,不可勝計……民力屈,财力竭。

     明代也是這樣。

    中國對朝貢國一直采取“厚往薄來”的政策。

    朝貢國進獻的貢物,明代都會按價付錢,而且比市場價格要高出很多。

    以龍涎香為例,據相關史料記載,此物“貨于蘇門答剌之市……一斤該……中國銅錢九千個”[8],一斤合9貫錢。

    而據《明會典》的記載,朝廷給大部分朝貢國的價錢是每斤48貫,高出市價整整5倍有餘。

    再比如日本人所進貢的腰刀,每把市價最多3貫,但是明朝給日本的定價是每把10貫。

     除了按價給錢,大明王朝對于朝貢國還例有“回賜”,回賜之物通常都是精美的絲綢和瓷器。

    同時,使臣在中國受到的接待也非常細緻周到。

    來到中國朝貢的船隻,通常要由中國提供護航,從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刻起,各國貢使吃喝花用都不用出一文錢,全部由天朝上國承包。

     “厚往薄來”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數倍、數十倍的暴利驅使周邊國家和民族争先恐後前來進貢。

    因此明初經常有海外商人三五成群湊到一起,花錢找個懂中文的人寫一道表文,就冒充貢使跑來上貢,送來大批香料,騙走無數錢财。

    比如洪武七年(1374年),暹羅商人沙裡撥冒稱是本國國王令其同奈思裡侪刺悉識一起來進貢,因為裝得不像,被朝廷識破(《明史·暹羅傳》)。

     因此,傳教士利瑪窦認為,朝貢關系的本質,不是世界向中國朝貢,而是中國向世界朝貢。

    這話當然說得太過分了,不過曆史上很多時期,朝貢确實對中原王朝形成難以承擔的經濟重負。

    比如明代與周邊的多次沖突和戰争,通常都不是因為人家不來進貢,而是人家進貢太熱情,明朝招待不起,隻好撕破臉。

     比如日本人在中國打的“争貢之役”。

    嘉靖二年(1523年)6月,日本兩個地方諸侯為了争奪進貢利潤,派出了兩撥朝貢使團同時來到中國。

    他們在甯波發生沖突,不但相互殺戮,還在回國途中沿路大肆燒殺搶擄,由“貢使”變為赤裸裸的“倭寇”,明朝隻好派兵鎮壓,追擊的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镗等明朝官兵皆戰死。

    浙中大震,史稱“争貢之役”。

     再比如土木堡之變,也是蒙古人為了進貢而打的。

    明初與部分蒙古勢力達成封貢協議後,蒙古人頻繁跑來進貢,進貢馬匹的數量越來越超出規定。

    明朝方面掏不起“馬價”,要求他們少來幾回,少貢點馬,但是蒙古人說什麼也不聽。

    太監王振很生氣,于是壓低“馬價”,結果激怒了蒙古人,對明朝大舉入侵,導緻“土木堡之變”。

    這在事變後蒙古人與明朝談判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