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從财政角度看鴉片戰争的失敗

關燈
一 關于鴉片戰争,很多人有各種誤解。

     最常見的誤解是,清軍在戰争中是用大刀長矛和英國人作戰的。

    很多電影,比如《火燒圓明園》之類,通常都會表現清軍騎着戰馬,揮舞着長矛,在英軍的步槍射擊下一片片倒地的場景。

     但是事實并非如此。

    中英雙方雖然在武器裝備上有差距,但是差距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大。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用大量材料雄辯地說明了這一點。

    英軍處于火器時代,而清軍也大量使用火器,而且還是西洋火器。

    比如清軍用的鳥槍,是根據葡萄牙火繩槍仿制的。

    清軍使用的火炮,同樣屬于西方加農炮系列。

    雖然中國人對英軍最強烈的印象是“船堅”,甚至排在“炮利”前頭,但是那時雙方的軍艦其實都是木頭制的帆船,靠風作動力。

    火輪船雖然已經發明,但是用于軍艦的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在鴉片戰争中基本沒有應用。

     因此,中英雙方武器的差距關鍵在于質量。

    也就是說,雖然大緻屬于同一類型,但是清軍的質量太差。

    “清軍使用的火器,主要是仿造明代的老式的‘洋槍洋炮’。

    與英軍相比,整整落後了200餘年。

    ”事實上,清軍早在與明軍作戰時,就從明軍手中繳獲了大量西式武器。

    後來又大量地進行仿制,因此“清軍使用的鳥槍,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繩槍”。

    但是清代并沒有對武器進行持續研發和改進,一把鳥槍通常用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茅海建說他見到的材料中,竟有使用166年尚未更換的鳥槍。

     大炮也是這樣,清軍使用的火炮,雖然是仿照西方17~18世紀初的加農炮系列,但也都是已經用了上百年了,有的甚至是明朝的東西。

    換句話說,從明代末期到清代末期的200多年間,中國軍事工業沒有任何進步,甚至還有退步。

    比如明末清初,中國就引進了“開花炮彈”(一種爆破彈)的技術,非常有威力。

    然而到了清代,中國人忘記了自己曾經掌握了這門技術,在鴉片戰争中看到英國使用這種炮彈很厲害,才在戰争之後費了很大力氣進行了“二次引進”。

    但是到了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征西的時候,在陝西發現了明朝末年的“開花炮彈”,才恍然大悟,原來此“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矣”。

     但是歐洲軍事技術從明末到清末一直在持續進步。

    因此,到了清末,中國的武器與西洋武器的質量出現了巨大差距。

    與英軍的步槍相比,清軍的鳥槍射速慢、射程近,在威力上,一支英式步槍,可以頂4~10支中國鳥槍。

     中英雙方的大炮雖然原理相同,但是工業革命讓英國的冶煉技術大大提高,英國的大炮鐵質好,炮筒裡面用車床進行了加工,非常光滑。

    而中國大炮鐵質很差,很容易炸裂,而且鑄件毛糙,炮筒裡面是不光滑的,所以炮彈射出來後,彈道紊亂,精度很差。

    所以我們看整個戰争中,清朝軍隊沒能擊沉一艘英軍的軍艦。

    [10] 中國和英國軍船的差别,也具體體現在英國軍艦用的木料更結實、設計更合理、安裝的大炮更多上,所以作戰效率比中國強很多。

     中國和英國的武器在明末大緻處于同一水平,到了清末卻有了這麼大的差距。

    這很直觀地體現出中世紀以後,歐洲曆史是加速度發展,而中國在很多方面是停滞甚至倒退的。

     二 關于鴉片戰争的另一個誤解,是鴉片戰争中國隻輸在軍事上。

     其實,中國是整體性全方位的失敗,絕不止于軍事。

     第一次鴉片戰争花了多少錢呢?道光皇帝曾經下過一個上谕,說不完全統計的結果是花了2000萬兩白銀。

    而據鴉片戰争研究的權威茅海建根據第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