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乾隆皇帝與鴉片戰争

關燈
一 曆史課本給我們的印象是,清代中前期的皇帝,從順治到康雍乾,個個雄才大略。

    到了清代晚期,道光、鹹豐到光緒,一個個懦弱無能,中國才落後挨打。

     然而事實上,如果仔細閱讀史料,你很容易發現,鴉片戰争的爆發,與乾隆皇帝有着直接和間接的多重關系。

     說起來中國真是多災多難。

    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中國對外部世界一直挺感興趣的。

    漢武帝多次派人外出探險,差點到了歐洲。

    隋炀帝也多次“召募行人,分使絕域”,遣使遠至波斯等地。

    唐代各色人種的商人聚集長安,一直是大唐開放氣派的一個标志性證明。

    兩宋海外貿易更為繁榮,南宋外貿收入在國家财政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分量。

    大元王朝的開放則導緻了《馬可·波羅遊記》的誕生。

     地理大發現之後,西方人來到久已神往的東方海面。

    全球化過程從此開始,任何國家閉關自守,已經不可能。

    而恰恰從此時開始,中國開始轉向閉關鎖國。

    在農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看來,海外貿易除了進口些用不着的奢侈品,以及帶來危險的海外勢力外,不能給國家帶來任何好處。

    所以他下诏厲行海禁,“片闆不許下海”。

    雖然明朝中後期部分開放海禁,但仍然禁令重重。

    嘉靖年間,明世宗規定:不許制造雙桅以上大船,并将一切違禁大船,盡數毀之。

    這一禁令影響持續了300餘年,直到1820年,中國駛往東南亞的海船仍限制在兩桅。

     二 英國使臣訪華,實際上給乾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認識西方,促進中國加入世界海洋貿易的競争中。

     英國使團的使命是與中國建立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的外交關系。

    英國人希望在中國設立大使館,與中國互派大使,希望與中國簽訂一個外交條約,建立穩定的外交關系。

     當然,英國最迫切的目标是促使中國政府改革外貿體制,取消十三行,多開放幾個口岸,允許自由貿易,公開關稅稅率,以減輕中國官員對外商的剝削和刁難。

     英國人還有一個“非分之請”。

    當時澳門已經被葡萄牙實際統治多年,因此希望中國皇帝也“送給”英國一個“小島”,“以堆放貨物”。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英國人給乾隆帶來很多禮物。

    當然,這些禮物主要不是奢侈品,而是體現英國的軍事實力、科技實力的工業制成品。

    英國人帶來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帶來了大英艦隊的全套模型。

    除此之外,還帶來了很多“高科技産品”,比如一架天體運行儀,就是一個太陽系的模型,中間是一個太陽,有齒輪驅動,上足發條之後幾大行星圍繞太陽運轉。

    他們還帶來一個天文望遠鏡,歐洲人那時候就用這種望遠鏡發現了星雲的存在,知道了人類生活在銀河系當中。

    他們給乾隆帶來了一個大的地球儀,上面标注了英國在各地的殖民地,向乾隆展示日不落帝國的威勢。

    他們甚至還給乾隆帶來了一個熱氣球和一個熱氣球駕駛員,乾隆皇帝要是願意的話,可以坐上熱氣球升上天空,成為東半球第一個飛上天空的人。

    英國人充分相信,這些全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一定讓中國皇帝大開眼界,對歐洲人刮目相看。

    因為他們通過貿易深知,中國的工業還停留在中世紀時代,與英國的差距實在是不可以道裡計。

     可是這些信息乾隆都沒有收到,為什麼呢?因為這中間有一個禮儀之争。

    英國使臣來到中國之後,清朝官員要求他們學習三跪九叩,凡是外國使臣前來進貢,必須如此行禮。

    但是英國使臣拒不同意,他們認為大英帝國與大清帝國是平等的,雙方因此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經過很多輪的談判,最後英國使臣勉強答應,到乾隆生日那一天他們混在各國使臣當中,一起跪地,隻不過英國人是單膝下跪。

    别人磕頭的時候他們也随衆俯首,遠遠看起來就像行了三跪九叩禮一樣。

    乾隆心裡因此非常不高興,所以後來乾隆觀看英國使臣帶來的禮物的時候,沒有叫上這些英國使臣給他做講解,因為知道他們不會給自己下跪。

    乾隆自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