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饑餓的盛世

關燈
一 大英帝國的崛起,注定了它要與東半球的另一個巨大帝國迎面相撞,那就是大清帝國。

     在大英帝國進行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的時候,大清帝國正處于乾隆時代,那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的頂峰。

     今天學術界一提起對明清兩代GDP的研究,經常會響起一片質疑甚至嘲笑聲,特别是麥迪森所謂1820年也就是道光年間中國GDP占世界32.9%的說法[1],普遍被認為過于誇張。

    但是乾隆時期,中國的經濟總量在當時世界居于第一位,是沒有疑問的。

    當時中國在世界制造業中所占的份額,是英國的8倍,俄羅斯帝國的6倍,日本的9倍,比剛剛建國的美國更不知要多多少倍。

    [2]雖然大清王朝不重視對外貿易,但僅憑其龐大的經濟總量,它仍然是世界貿易的重要力量。

     戴逸先生說:“傳統觀點認為漢、唐是真正的盛世,無論國力還是文化等諸多方面都達到極盛,而清朝已經開始衰落,不如漢唐。

    我則以為,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曆史上發展程度最高、最興旺繁榮的盛世。

    ”從物質财富角度看,這确實是不易之論。

     就在這一盛世之中,1793年,英國國王派出一支龐大的使臣隊伍,前往中國。

     二 那麼,英國人為什麼在1793年決定派使節團訪問中國呢? 1733年,也就是乾隆即位前3年,英國人發明了飛梭,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工業革命使英國像吹氣球一樣迅速強大起來,英國人需要全世界的商品,更需要把自己制造出來的大量産品賣到世界上去。

    1698~1775年,英國的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長到500%~600%之間。

    因為國民的普遍富裕,英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需要大量的中國茶葉。

    而英國人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急于把自己生産的紡織品、鋼鐵産品及其他工業制成品賣到中國。

     可是,他們的商品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廣受歡迎,就是打不開中國的大門。

     當時中國實行一口通商,隻在廣州一地進行外貿。

    廣州海關嚴重腐敗,每條船需要交上大量陋規才能進港。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還不允許自由貿易,外商必須經過一個中國官方指定的機構,叫“十三行”,進行貿易。

    外國商人到達中國後,所有的貨物都隻能賣給十三行,不管他們給的價格比别人低多少。

    采購所有東西,都必須經過他們,不管他們如何提高價格,降低質量。

     英國人認為,中國的貿易體制有問題,導緻他們與中國的貿易出現巨額的逆差。

     此時的英國已經成為海上霸主,早已稱雄歐洲,海外殖民地遍及全球。

    他們稱自己為“世上最強大的國家”。

    雖然一個是小小三島,另一個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一個人口不到1000萬,另一個人口近3億。

    但國勢蒸蒸日上的英國人卻認為,他們有底氣來與東方巨人握握手了。

    所以他們希望通過談判,打開中國的大門。

     1793年,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通過這件事迎頭相撞。

    我們學曆史的時候,課本都是以1840年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我則認為起點應該是這次英國使臣訪華。

    法國學者阿蘭·佩雷菲特(AlainPeyrefitte)把這個事件形容為“兩個世界的撞擊”,确實,此事如同火星撞地球,讓中國曆史從此卷入了全球化進程。

     三 在來到中國之前,英國人對中國充滿了美好的想象,認為中國是一個強盛大國。

    然而到了中國之後,正如我們在《沒有中世紀,就沒有新歐洲》一章中講過的,他們的第一個印象是,中國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窮困之中。

     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民卷》的研究,18世紀,普通英國農戶一年的收入是137英鎊,除去各種花費,每年能有11英鎊的剩餘。

    換成中國的白銀,大約40兩。

    而同時期一個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全年支出平均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生産剩餘。

    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産,賣兒賣女十分普遍。

     那麼,為什麼盛世中國是貧困的呢? 本來,乾隆朝全國糧食産量比前代大幅增加。

    這一方面得益于紅薯、玉米帶來的“18世紀的食物革命”,另一方面是因為乾隆皇帝提供了長期的政治穩定,因此據吳賓和黨曉虹的《論中國古代糧食安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一文,中國曆代口糧總量發展呈總的上升趨勢。

    其中秦漢為417.6億斤,隋唐代為626.4億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