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饑餓的盛世

關燈
宋遼金元代為835.2億斤,明代為1392億斤。

    而到清乾隆晚期,一躍而達2088億斤。

     然而,乾隆朝的又一個紀錄是人口發生爆炸。

    在清代以前,中國人口多數時間在數千萬左右,隻有少數幾個曆史時段突破過一億。

    然而在乾隆60年的統治生涯中,中國的人口增長非常迅猛,乾隆晚年,中國人口接近3個億,增長率是108%,比世界水平高出了65個百分點。

     因此乾隆盛世也是一個貧困的盛世。

    乾隆年間的糧食總産量雖然創了曆史最高,但人均占有量卻處于曆史落後水平。

    同樣據《論中國古代糧食安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一文,曆代糧食人均占有量,秦漢為985.75斤,隋唐為988.7斤,宋遼金元為1457.87斤,明代為1192.94斤,而乾隆年間,僅為780斤,處于秦始皇以來曆代最低水平。

     據說文景之治時,中國老百姓也都富裕得十分了得,家家戶戶都騎馬,而且全騎雄馬,誰要是騎雌馬或者小馬都會遭到衆人嘲笑,而乾隆盛世中卻絕沒有類似的記載。

    洪亮吉說,乾隆晚年和嘉慶年間,農民“終歲勤動,畢生皇皇,而自好者居然有溝壑之憂”,也就是說,雖然一輩子勤勤懇懇,努力奮鬥,但是也攢不下錢,遇到一點點天災,就有餓死之憂。

     乾隆盛世的貧困還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更體現在政治上。

     到了中國之後,英國人發現,大清王朝雖然不那麼富裕,但是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在政治統治上确實是井井有條。

    “自進入中國境内以來,在這樣大的地面上,一切事物這樣整齊劃一,這在全世界是無與倫比的。

    ”[3] 整個中華帝國的整齊劃一令英國人驚歎不已:“這樣多的人口,這樣廣袤的地面上,遵守着一個統一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和生活方式,俯首帖耳于君主一人的絕對統治之下。

    ”[4]這與英國完全不同。

     英國人認為,中國社會治安的良好和政治效率之高勝于歐洲。

    “皇權的鐵掌威懾着一切不守秩序、破壞法紀的行為,全體使節團成員感到絕對的保障。

    ”權力的威嚴使北京城内秩序井然。

    “北京人口雖然這樣多,但秩序良好,犯法的事很少。

    ”[5] 中國官府的行政組織能力非常高。

    英國人到中國來,給乾隆帶了好多禮物,打包後一共是600多個包裹,形狀大小不一,從船上卸下來後又多次轉駁才送到承德,英國人認為肯定有一些東西會損壞。

    但是在中國官府強有力的組織協調之下,這些東西迅速地從船上搬運下來,運到承德,組裝完畢,沒有一件破損,英國人說這種政治效率是全世界第一的。

    “的确,這兒一切似乎隻要朝廷一聲令下就都能辦成,最費力的事也能随時得到執行。

    ”[6] 但是這種政治效率達成的方式是英國人想象不到的。

     英國人長途航行的目的地是天津,但是因為他們不熟悉中國的航路,誤打誤撞跑到了浙江的定海。

    到了定海之後,他們需要當地官員找兩個領航員,沿着海路給他們領到天津。

    定海總兵當時滿口答應,發下命令去找領航員。

    但是定海總兵尋找領航員的方式跟英國人的想象是不一樣的。

    按英國人的邏輯,中國官員應該高價懸賞。

    但是總兵并不這樣辦,總兵派出他手底下的士兵到街上挨家挨戶搜查,讓英國人在大堂上坐着等,一會兒工夫,士兵就帶來了好幾十個中國老百姓,黑壓壓地跪在地上,說他們都航過海。

    然後總兵一一詢問誰到過天津,最後找出兩個人去領航,但是一文錢報酬也不給,因為這是國家的任務。

    這倆人說我們已經十多年不航海了,現在正在經營買賣,如果我們去領航,買賣沒人照看,家人沒法養活。

    總兵說你們如果不去,唯一的結果就是挨闆子。

    最後這兩個人隻能跟着走了。

     中國人司空見慣的一幕卻讓英國人不寒而栗,這在歐洲是不可想象的。

    當時英國政治的信條已經是“人的尊嚴不可侵犯,尊重和保護它是國家的義務”。

    而清王朝的信條則與此相反,“國家的需要壓倒一切”。

    英國人說:“總兵的專斷反映了該朝廷的法制或給予百姓的保護都不怎麼美妙。

    迫使一個誠實而勤勞的公民、事業有成的商人抛家離子,從事于己有害無益的勞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為。

    除非是在一個專制的,其子民不知有法而隻知有暴君的國度,這是不能容忍的。

    ” 英國人認為,歐洲和中國的政治文明有巨大落差。

    馬戛爾尼認為“中國政治制度上沒有代議性質的機構來幫助、限制或監督皇權”,“在中國的政治、倫理和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