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

關燈
一 中學曆史告訴我們,工業革命是從紡織業開始的,具體地說,是從英國工人發明了珍妮紡織機開始的。

     但是曆史課本并沒有講清這一重大曆史事件的背景。

    其實在工業革命之前,英國的棉紡業是很落後的。

    在當時世界上,英國的紡織品一點名氣也沒有。

    當時全世界的“名牌”,是中國的絲綢和印度的棉布。

    中國和印度在技術上和工藝上遠比英國領先。

    [88] 那麼,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和印度,而是發生在英國呢? 一個原因是英國人口稀少,人力成本高,而中國和印度人口密度大,人工非常便宜。

     我們講過,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在中世紀後期就高于中國,而且差距越來越大,标志之一是歐洲工人的工資遠高于中國。

    馬德斌說,在工業革命之前,倫敦或阿姆斯特丹的工人工資是同時期中國大城市的3倍左右。

    印度的情況也差不多,1680年英國工人的工資是印度工人的4倍。

     這種工資上的差别,就造成了生産方式的差别。

    荷蘭學者範·贊登(VanZanden)和中國學者李伯重的比較研究中都提到,為什麼過去中國拉船用的是纖夫,而荷蘭用的是馬呢?因為荷蘭人力太貴,用不起,而中國人的工資非常便宜。

     工資高,資本家就有充足的動力去改進技術、節省人力,而中國和印度卻沒有這樣的動力,或者說,動力不是那麼足。

    馬德斌說,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活字印刷。

    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從宋代出現時起,基本上沒有得到過廣泛應用,仍然沿用雕版印刷。

    而歐洲人一旦有了活字印刷技術(有學者說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也有研究認為是歐洲人自主發明),卻立刻投入了廣泛應用。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别呢?因為中國的人工成本太低了,印刷廠雇人去雕整塊的木闆,花不了多少錢。

    而在歐洲,這個成本就很高了。

    所以,歐洲的資本就要與技術結合起來,想辦法取代人力成本。

    [89] 二 荷蘭工資和英國一樣高,那麼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荷蘭,而是發生在英國呢? 因為機器是用鋼鐵制造的,所以工業革命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人力成本比較高,另一個是有着豐富煤炭資源,能夠支持鐵礦冶煉業。

     英國北部恰好符合這兩個條件,工資高,煤資源又非常豐富。

    《全球通史》裡說:“英國享有的另一重要的有利條件是,……它很早就開始用煤做燃料,利用煤末冶煉鐵。

    到1789年法國革命時,英國每年大約生産1000萬噸煤,而法國僅生産70萬噸煤。

    ” 荷蘭雖然一度領先世界,但是無奈在自然資源上有先天不足問題。

    “荷蘭在17世紀時享有其黃金時代,但是,它缺乏機器生産所必需的原料、勞動力資源和水力。

    ”[90] 三 除了工資水平和豐富的煤資源外,英國還擁有巨額的資本。

     對殖民地的掠奪,一開始導緻了西班牙的迅速富有。

    1502~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了18600噸注冊白銀和200噸注冊黃金。

    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産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

     然而,和後來的英國不同,西班牙極端專制式民族國家的崛起是短命的,它的暴富隻是昙花一現,之後便持續衰落下去。

     因為白銀的流入并沒有幫助西班牙的制造業發展起來,而隻是助長了西班牙人的炫耀性消費,那些在東印度發财的人回到西班牙以後,在塞維利亞購買了官職、土地和豪華的住宅,把其他的錢都花在了奢侈品上面。

    國王和貴族們從此沉溺在奢侈和腐化中不能自拔。

    這一過程與曆史上的傳統帝國毫無區别。

     西班牙人不投資制造業的原因倒并不是西班牙人天性懶惰,而主要是西班牙本土落後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稅收。

    我們說過,西班牙是歐洲最專制的國家,各地關卡林立,反複征收商品過境稅。

    各地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主的崛起威脅他們的特權地位,因此便把數以萬計的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從自己的領地上趕走了。

    所以西班牙的制造業一直沒有發展起來,經濟結構非常落後。

    在英國、荷蘭大力發展毛紡織業和五金業時,西班牙卻大力出口羊毛、礦石等原材料,進口五金和紡織品,推動他國的工業化。

    [91]因此,西班牙帝國極盛一時而後便一蹶不振。

    到了17世紀,西班牙就陸續被英國等國家擊敗,從強盛的頂峰上跌落了下來,成了西歐最貧窮的國家。

     而英國從殖民地獲得的巨額财富,卻源源不斷地投入工業。

    因為英國與西班牙政治體制不同,工業的産權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

     英國也是在中世紀後期,漸漸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

    英國雖然不是很大,但仍然分成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等制度、法律不同的地區。

    在英國的統一集權過程中,過去分散的舊國家機構改革後組成樞密院,産生了一個集權的中央政府機構。

    從1543年開始,在威爾士實行英國的一切法律制度,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被英格蘭議會迎立為英王,英格蘭和蘇格蘭初步統一。

    克倫威爾時期,又結束了愛爾蘭地區的封建割據。

    [92]地方關卡被取消,商業活動可以更好地進行。

    統一之後,英國國力增強,對外戰争獲得更有力的支持。

     但是新型政權也有一個強烈的副作用,那就是國王權力比以前加大,經常橫征暴斂,用于個人享受。

    因此國家管理上經常亂作一團。

     公司的成功,讓英國人受到了啟發:在國家管理上,為什麼不能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呢? 1688年,英國人通過“光榮革命”趕走了詹姆士二世,邀請荷蘭王子威廉三世(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入主英國。

    作為讓威廉三世繼承王位的條件,英國議會要求其簽署《人權法案》(BillofRights),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