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
關燈
小
中
大
證國王不會侵犯公民權利,王室不會廢除議會通過的法律,公民有權擁有槍支武器,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等,這些法律構成了現代英國民主制度的框架。
作為外來者的威廉三世在英國全無統治基礎,隻能充分尊重英國國民的意願。
這樣,立憲君主制度正式在英國誕生。
通過光榮革命,“英格蘭人成功地馴服了龐然大物型的現代國家,他們沒有摧毀利維坦的巨大能量,相反是使它響應他們的意願,服從他們的法律”[93]。
自1714年起,入主英國的漢諾威王朝國王逐漸把幾乎所有的職權托付給内閣,“王權”的内涵不再是國王本人的權力,而逐漸演變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權”。
内閣成員作為國王的大臣,表面上要聽命于國王,但實際上卻恰恰相反。
[94]大英帝國成了一個公司,議會就是董事會,首相就是公司的總經理。
國王有這個公司的所有權,但是并不擁有經營權。
國王并不幹涉公司的日常事務,内閣大臣如同職業經理人,在經營這個國家。
所有權和經營權捆綁在一起,不利于最優秀的人進入管理層。
而兩權分離,就意味着帝國作為一個獨立生命可以延續下去,它可以從最優秀的團隊手中發揚光大。
[95]這就實現了一次國家管理制度的質變。
世界曆史上以前的帝國,經常陷入内部紛争和腐敗之中。
比如蒙古帝國的曆史伴随着不停的皇位之争,不停地動蕩。
因此,它們的事業往往不能持久。
最短的亞曆山大帝國不過持續了幾十年,大元帝國滿打滿算也就存在了90多年,西班牙帝國的興盛期也不過100多年。
極盛過後,就是崩潰和衰敗。
在漫長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英國國勢一直起起落落,有時短暫興起,卻也經常淪為一個二流國家。
1640年威尼斯大使稱,“在世界各國的眼中,英國隻不過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民族,因而無足輕重”[96]。
但是創造了公司式的帝國模式後,英國政治獲得了空前穩定,不再有内部紛亂,從此持續發力,先是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又成功挑戰荷蘭的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最終成為新的世界霸主,并且到今天仍然保持着良好的治理成績。
特别是因為私有産權得到有力的保護,英國的商人們更願意投資工業。
别的不論,在1750~1800年間,東印度公司單從印度就掠奪了價值1億~1.5億英鎊的金币。
和西班牙人不同,英國人把海外的利潤主要投入國内的制造業中。
海外來的金錢大大促進了英國對工業尤其是蒸汽機和紡織技術方面的投資。
這是工業革命的經濟基礎。
公司發展壯大之後,才是工業革命的到來,公司模式的殖民給了工業革命必要的資本前提。
工業史學家克甯漢(H.Cunynhame)說:“如果瓦特早生50年,他和他的發明一定都同時死了。
自有世界以來,可能沒有一個投資的收獲超過像掠奪印度一樣的利潤。
” 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North)在《西方世界的興起》(TheRiseofTheWesternWorld)中指出:“所有權結構在荷蘭和英國的發展,刺激了持續的經濟增長,包括鼓勵創新和其他各種有利因素。
因此說,工業革命不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原因,而是提高私人收益率的結果,從而導緻人們緻力于發展新技術,并将其應用于生産過程。
” 所以工業革命不是一個簡單的煤的問題,更與政治體制有關。
長期以來,國内史學界對英國的崛起的解釋都是因為工業革命。
似乎是發明蒸汽機這一偶然事件才導緻了大英帝國的出現。
這顯然是一個錯覺。
[97] 四 因此,英國是一個“軟硬适度”的,既有中央集權又有強有力制衡的統一民族國家。
那麼,為什麼立憲君主制的政治變革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别的國家,比如西班牙和法國呢? 西班牙等國有強大的軍事傳統,而英國曆史上很長時期沒有常備軍。
衆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海洋形成了天然的防禦,這導緻它曆史上的戰亂要遠遠少于歐洲大陸諸國。
既然很少有外敵入侵的壓力,英國人認為他們沒有必要花巨資養活一支龐大的常備軍。
中世紀以來,英國隻是在戰争時期才召集貴族領地的義勇隊,建立臨時的軍事武裝。
戰争結束後,軍隊随之解散。
直到1645年,英國國會通過了《新模範軍法案》,英國才出現第一支常備軍。
諾斯總結說:“讓我們考察一下代議制議會在英國興旺而在法國和西班牙衰落和消失的原因。
英格蘭在地理位置上是一個島嶼,從而把英國與它的競争對手隔離開來。
外國的入侵不像在歐洲大陸那樣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中央政府提供的保護對英國人不如對法國人重要。
”[98] 我們知道,越是外敵環伺、戰争頻繁的國家,越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王權。
國民甘願把自己的部分自由權讓渡給國王,以換取生存。
西班牙就是這樣。
而英國這方面的需求不強烈。
英國的王權相對于西班牙和法國等國,是非常軟弱的。
在中國,“君”與“臣”一個是天一個是地,而英語裡的“king”,除了“國王”之意外,還表示“大的”“主要的”。
事實上,英國的貴族一直認為國王是自己隊伍中的一員,是“貴族中的第一人”。
國王本身不過是最大的貴族而已。
英國貴族基于習慣法,對國王有強大的約束力,在議會上擁有很大的發言權。
此外,英國曆史上一直有着強烈的自治傳統。
即使在歐洲,英國也算是一個異類。
1729年,造訪英格蘭的孟德斯鸠說,英格蘭與歐洲其他地方相異之處在于英格蘭是一國“自由的人民”,“英格蘭的法律和習慣格外有利于個人的自由”。
恩格斯則稱英國為“地球上最自由的,即不自
作為外來者的威廉三世在英國全無統治基礎,隻能充分尊重英國國民的意願。
這樣,立憲君主制度正式在英國誕生。
通過光榮革命,“英格蘭人成功地馴服了龐然大物型的現代國家,他們沒有摧毀利維坦的巨大能量,相反是使它響應他們的意願,服從他們的法律”[93]。
自1714年起,入主英國的漢諾威王朝國王逐漸把幾乎所有的職權托付給内閣,“王權”的内涵不再是國王本人的權力,而逐漸演變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權”。
内閣成員作為國王的大臣,表面上要聽命于國王,但實際上卻恰恰相反。
[94]大英帝國成了一個公司,議會就是董事會,首相就是公司的總經理。
國王有這個公司的所有權,但是并不擁有經營權。
國王并不幹涉公司的日常事務,内閣大臣如同職業經理人,在經營這個國家。
所有權和經營權捆綁在一起,不利于最優秀的人進入管理層。
而兩權分離,就意味着帝國作為一個獨立生命可以延續下去,它可以從最優秀的團隊手中發揚光大。
[95]這就實現了一次國家管理制度的質變。
世界曆史上以前的帝國,經常陷入内部紛争和腐敗之中。
比如蒙古帝國的曆史伴随着不停的皇位之争,不停地動蕩。
因此,它們的事業往往不能持久。
最短的亞曆山大帝國不過持續了幾十年,大元帝國滿打滿算也就存在了90多年,西班牙帝國的興盛期也不過100多年。
極盛過後,就是崩潰和衰敗。
在漫長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英國國勢一直起起落落,有時短暫興起,卻也經常淪為一個二流國家。
1640年威尼斯大使稱,“在世界各國的眼中,英國隻不過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民族,因而無足輕重”[96]。
但是創造了公司式的帝國模式後,英國政治獲得了空前穩定,不再有内部紛亂,從此持續發力,先是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又成功挑戰荷蘭的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最終成為新的世界霸主,并且到今天仍然保持着良好的治理成績。
特别是因為私有産權得到有力的保護,英國的商人們更願意投資工業。
别的不論,在1750~1800年間,東印度公司單從印度就掠奪了價值1億~1.5億英鎊的金币。
和西班牙人不同,英國人把海外的利潤主要投入國内的制造業中。
海外來的金錢大大促進了英國對工業尤其是蒸汽機和紡織技術方面的投資。
這是工業革命的經濟基礎。
公司發展壯大之後,才是工業革命的到來,公司模式的殖民給了工業革命必要的資本前提。
工業史學家克甯漢(H.Cunynhame)說:“如果瓦特早生50年,他和他的發明一定都同時死了。
自有世界以來,可能沒有一個投資的收獲超過像掠奪印度一樣的利潤。
” 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North)在《西方世界的興起》(TheRiseofTheWesternWorld)中指出:“所有權結構在荷蘭和英國的發展,刺激了持續的經濟增長,包括鼓勵創新和其他各種有利因素。
因此說,工業革命不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原因,而是提高私人收益率的結果,從而導緻人們緻力于發展新技術,并将其應用于生産過程。
” 所以工業革命不是一個簡單的煤的問題,更與政治體制有關。
長期以來,國内史學界對英國的崛起的解釋都是因為工業革命。
似乎是發明蒸汽機這一偶然事件才導緻了大英帝國的出現。
這顯然是一個錯覺。
[97] 四 因此,英國是一個“軟硬适度”的,既有中央集權又有強有力制衡的統一民族國家。
那麼,為什麼立憲君主制的政治變革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别的國家,比如西班牙和法國呢? 西班牙等國有強大的軍事傳統,而英國曆史上很長時期沒有常備軍。
衆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海洋形成了天然的防禦,這導緻它曆史上的戰亂要遠遠少于歐洲大陸諸國。
既然很少有外敵入侵的壓力,英國人認為他們沒有必要花巨資養活一支龐大的常備軍。
中世紀以來,英國隻是在戰争時期才召集貴族領地的義勇隊,建立臨時的軍事武裝。
戰争結束後,軍隊随之解散。
直到1645年,英國國會通過了《新模範軍法案》,英國才出現第一支常備軍。
諾斯總結說:“讓我們考察一下代議制議會在英國興旺而在法國和西班牙衰落和消失的原因。
英格蘭在地理位置上是一個島嶼,從而把英國與它的競争對手隔離開來。
外國的入侵不像在歐洲大陸那樣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中央政府提供的保護對英國人不如對法國人重要。
”[98] 我們知道,越是外敵環伺、戰争頻繁的國家,越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王權。
國民甘願把自己的部分自由權讓渡給國王,以換取生存。
西班牙就是這樣。
而英國這方面的需求不強烈。
英國的王權相對于西班牙和法國等國,是非常軟弱的。
在中國,“君”與“臣”一個是天一個是地,而英語裡的“king”,除了“國王”之意外,還表示“大的”“主要的”。
事實上,英國的貴族一直認為國王是自己隊伍中的一員,是“貴族中的第一人”。
國王本身不過是最大的貴族而已。
英國貴族基于習慣法,對國王有強大的約束力,在議會上擁有很大的發言權。
此外,英國曆史上一直有着強烈的自治傳統。
即使在歐洲,英國也算是一個異類。
1729年,造訪英格蘭的孟德斯鸠說,英格蘭與歐洲其他地方相異之處在于英格蘭是一國“自由的人民”,“英格蘭的法律和習慣格外有利于個人的自由”。
恩格斯則稱英國為“地球上最自由的,即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