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乾隆皇帝與鴉片戰争

關燈
個人悶頭在那兒看,看了半天什麼也沒看明白。

    他看到太陽系模型,認為是一架西洋大鐘表,因為有齒輪轉動,他給它起了一個名叫“天文地理大表”,認為跟清宮以前買到的鐘表沒什麼本質區别。

    看到天文望遠鏡,他說這是一個千裡鏡,因為宮中早就有望遠鏡,當然是打獵用的。

    英國人給望遠鏡寫了一個詳細的英文說明書,注明“這是我國科學家牛頓所發明的,應用了什麼原理”等,乾隆也完全看不懂。

    地球儀上用英文标注的英國殖民地,乾隆也沒有注意到。

    所以英國人竭盡全力向乾隆展示西方世界的發展水平,乾隆卻完全沒有接收到這方面的信息。

    因此乾隆對英國使臣提出的兩國平等交往、互設大使館以及改革中國外貿體制等要求,一律否定,全部駁回。

    他回複英國人說,你們的要求不符合中國慣例,天朝制度,盡善盡美,無一字需要改動,你們貿然提出這些請求,顯然是不懂事的蠻夷之國的荒唐舉動。

     乾隆不知道,他錯過了世界留給中國的最後一個機會。

    17世紀後半期,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已經衰落,後起的荷蘭也進入衰落的過程中。

    英國向東亞的大規模擴張則是18世紀中期以後的事情。

    從17世紀後半期到18世紀前半期,是東南亞海上力量的空白期,或者說是上天留給中國的最後幾十年時間。

    如果乾隆能通過馬戛爾尼訪華敏銳地感覺到迫在眉睫的威脅,并抓住這最後的時機積極經略海上,并非沒有可能獲得最新西方軍事及科技成果,努力追趕世界水平。

    [8] 可惜,這僅僅是一個假設。

    大清王朝的文化性格決定了這種可能性極為微小。

     從中國回來後,馬戛爾尼預言,一旦中國這艘巨艦受到攻擊,“它将永遠不能修複”。

    亞洲及世界各地的貿易将受到“擾亂……各國的冒險家都将來到中國”,企圖利用中國人的衰敗來建立自己的威望。

    而“在他們之間将展開無情的鬥争”。

    在這種對抗中,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英國靠着它的創業精神已成為世界上航海、貿易和政治的第一強國;從這樣的急劇變革中,它将獲得最大的利益,并将加強它的霸權地位。

    ” 這是驚人的準确的預言。

     三 雖然在經濟方面沒有收獲,但是英國人在軍事方面收獲巨大。

     對這次英國人的來訪,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準備,而且還在武力炫耀方面連篇累牍地做了多次指示。

    皇帝通告各地軍方,凡英國人經過之處,都要全副武裝,列隊迎接,向英國人展示天朝強大的武力,讓他們開開眼,對天朝的強大有所敬畏。

     然而不展示還好,一展示,英國人馬上發現了中國軍事上的落後。

    對于中國的武備,英國人極為輕蔑:“他們的大炮為數很少,僅有的幾門炮都破舊不堪。

    我都懷疑這些炮是向葡萄牙人借來的,因為那些火繩槍便是。

    ”這種軍事展示在英國人眼裡成了一個笑話。

    回到英國後,馬戛爾尼的話迅速傳遍了世界: 中華帝國隻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隻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間沒有沉沒。

    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

    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

    船将不會立刻沉沒。

    它将像一個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後在海岸上撞得粉碎。

     除了對中國軍隊的整體評估外,他們還對中國的具體防務進行了考查。

    馬戛爾尼初步探明了從甯波到天津大沽口以及從大沽口到通州的航道,對北京、通州、定海等中國城市的防衛設施進行了細緻觀察,為西方人後來入侵北京提供了大量的軍事資料。

     為什麼在後來的鴉片戰争中,英軍選擇定海為第一座攻打的中國城市呢?就是因為英國使臣詳細測繪了定海城的防衛布局。

     鴉片戰争的鴉片因素,在乾隆時期也已經出現了。

    如前所述,因為英國商品在中國打不開銷路,在中英貿易中,英國人隻能用白銀換取中國的茶葉。

    中國對白銀的驚人胃口導緻美洲很多銀礦面臨枯竭。

    英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