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乾隆皇帝與鴉片戰争

關燈
急如焚,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高級職員華生上校(ColonelWatson)正式提出了在印度大面積種植鴉片,然後賣給中國人的計劃。

    1773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這項計劃得到批準并開始實施。

    當然,乾隆對此一無所知。

     一開始,英國人并不準備大面積實施這一罪惡的計劃,還是希望通過談判的方式打開中國國門。

    直到馬戛爾尼出使失敗後,英國人才開始大規模組織鴉片輸入中國。

    據統計,1775~1797年,中國平均每年進口鴉片1814箱。

    而1798~1799年,平均每年增至4113箱,到1800年,則達到4570箱。

     正是在乾隆年間興起的鴉片走私,讓中國貿易從以前的順差一下子變成了逆差,白銀大量外流,幾十年後财政瀕臨破産,導緻道光皇帝不得不禁煙。

     四 在英國發動鴉片戰争的過程中,有一個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他的名字叫喬治·托馬斯·斯當東(GeorgeThomasStaunton),時人稱為“小斯當東”。

     1840年4月7日,英國的下議院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辯題是“要不要向中國派遣遠征軍”。

    在漫長的辯論過程中,一位叫小斯當東的議員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特殊重視。

    在他發言的時候,全場鴉雀無聲,人們聽得異常認真。

    小斯當東以果斷的口吻說,以他對中國統治者性格的了解,他認為戰争不可避免:“我很了解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對這民族進行專制統治的階級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們想獲得某種結果,談判的同時還要使用武力炫耀。

    ” 小斯當東的發言對議員們的決定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發言結束後,下議院裡響起了長時間的掌聲。

    在後來進行的投票中,主戰派271票,反戰派262票,9票之差。

    也就是說,如果再多5張反對票,鴉片戰争就不會在那時爆發。

     為什麼小斯當東的話如此有說服力呢?因為他是當時英國最著名的中國專家,而且他13歲就到過中國,還曾經與乾隆皇帝“親切交談”。

     原來,小斯當東正是當年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斯當東的兒子。

    馬戛爾尼訪華時,13歲的他被作為“見習侍童”帶到中國。

    在駛往中國的漫漫旅途中,小斯當東學會了簡單的中文。

    因此在觐見的時候,他有機會直接和乾隆用中文聊天,乾隆一高興,還賞了他一個荷包。

     回到英國後,小斯當東繼續刻苦學習中文,成為知名的漢學家,以及下議院議員。

     這樣一個人當然在中英關系中最有發言權。

    他告訴英國人,對中國必須采取強硬手段,想通過和平手段讓中國人尊敬英國是不可能的。

    這是他在與乾隆打交道的過程中學到的。

     五 英國人在1793年通過和平談判沒有得到的東西,40多年後通過戰争一件不少地得到了。

    《南京條約》的五點核心内容,與馬戛爾尼乞求乾隆皇帝的内容幾乎完全一緻。

     1793年馬戛爾尼提出多口通商,增加舟山、甯波、天津等處;1842年的《南京條約》規定,開放上海、甯波、福州、廈門、廣州等處為通商口岸。

     馬戛爾尼要求,如同給葡萄牙澳門一樣,也給英國一個小島,以堆放貨物。

    《南京條約》中割讓了香港島給英國。

     馬戛爾尼要求結束十三行壟斷,自由貿易,公開固定的關稅稅率,這些在《南京條約》中都得到了落實。

     因此,鴉片戰争與乾隆皇帝有着直接的關系。

    這也是我把馬戛爾尼事件當成中國近代史起點的原因。

     馬克思用這樣的語言概括鴉片戰争:“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

    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