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中國古代城市與歐洲自治城市

關燈
一 亞裡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對古希臘的“理想城市”進行了描述。

    他說,城市内部設計最重要的是健康和衛生。

    事實上,古希臘城市中也确實出現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體育場和療養設施。

    在古希臘繁盛時期,著名建築師希波丹姆斯的設計思想強調與自然協調,城市的邊界以山或者海為界,城牆的形狀是不規則的,目的是人與自然環境間的關系不受破壞。

    [61] 而中國城市的建設原則是“整齊”。

    《周禮·考工記》這樣描述理想的都城制度:“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

    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62]特點是方方正正,棋盤式布局,突出政治需要,“非令壯麗,無以重威”。

    高大的城樓和宮室,是為了突出政治上的威嚴和壓制。

     同樣,到了中世紀後期,西方城市精神與中國古代城市的建設原則仍然有着極大反差。

    西方中世紀的自治城市基本都是經濟原因自發形成的,是“無規劃城市”,中國古代的所有城市卻都是政治性的,是“規劃城市”,作為首都、省級、縣級行政機構所在地而出現。

    在唐朝,中央政府明令“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在州縣政府所在地之外,不許出現自由集市,因此也不會産生經濟性城鎮。

    而西方中世紀的城牆大都是市民自己集資建造的,中國城牆則是國家以征發勞役的方式建造的。

    和上古時一樣,中世紀歐洲城市多呈不規則的形狀,而中國城市布局一直都是正南正北,四四方方,處處體現規矩意識。

     西方中世紀的自治城市精神是“自由”,而中國古代城市精神是“控制”。

    宋代以前,中國城市長期實行“裡坊制”,目的是對城市居民進行嚴格的束縛,便于管理。

    因此,如果穿越回大唐長安,你會驚訝地發現,号稱“開放”的唐朝,城市生活居然是高度封閉的。

    長安城内分成了100多個裡坊,每個一裡以上見方的街區都用高大的夯土坊牆圍起來,如同一個小城,隻在四方開4個門,居民想要上街,必須經由四門。

    長安城内絕大多數地方不許開設商店。

    整個巨大的城市之内隻有兩個市場。

    炒個菜炒到一半,發現沒鹽了,你沒有選擇,隻能到東西兩市去買。

    假如你住在長安城内偏南的豐安坊,那麼距離最近的是西市,你需要走上整整6裡地,來回就是12裡,才能買到一包鹽。

    而且出門前你還得注意一下時間,因為兩市不是全天營業,而是每天中午12點到太陽落山前7刻才營業。

    所以《賣炭翁》中才說:“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為什麼太陽已經很高,還在市場外面待着不進市場呢?因為還沒到中午,沒有開門。

     為了便于控制,唐代還實行夜禁,也就是宵禁制度。

    每天黃昏,街鼓響起,每個裡坊的四門都要關起,禁止人們出入,“六街鼓絕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

    長安各條大街上人聲絕迹,直到第二天黎明,坊門才可打開。

    夜禁期間,城中禁軍整夜在城内巡邏,捉拿違反夜禁的人。

    要是天已經晚了,你外出辦事還沒趕回家,怎麼辦呢?隻能随便找個犄角旮旯蹲一宿。

    如《太平廣記》中有一段描寫,“(張無是)因行街中,夜鼓絕門閉,遂趨橋下而蜷”,隻能跑到橋下面蜷縮着忍了一夜。

     夜禁制度在中國源遠流長,《周禮》中即已有記載。

    《周禮·秋官司寇》列“司寤氏”一職,“掌夜時,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禦晨行者,禁宵行者,夜遊者”,專門負責夜禁事宜。

     由此可見,從上古到中古,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國家嚴格控制的,即使是最開明的唐代也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