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古代中國對商人的防範
關燈
小
中
大
衣服。
商人即使富可敵國,也沒權利穿綢子。
三 記得我中學時讀世界曆史,課本上有一段是講西方資本主義是怎麼發展起來的,說因為歐洲的國王們很窮,打仗辦事得向商人們借錢,錢借多了還不起,結果國王們就被新興的資産階級控制,不得不制定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
讀了這些之後我大惑不解:君主怎麼會被商人控制?抄了商人的家,商人的一切不就都是君主的了嗎?西方的君主怎麼那樣笨? 其實我的想法是典型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雖然私有制在中國起源很早,然而中國社會并沒有真正确立起“私有财産神聖不可侵犯”的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的。
因此在中國古代王朝,産權比較模糊,有的朝代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但是有的朝代規定土地必須由國家來分配,比如北魏和隋唐的均田制。
這兩種制度可以無縫切換,說明一切都在權力的任意控制下。
所以,傳統中國不可能産生完善的産權保護制度。
中國古代皇權不尊重私人産權,表現在很多方面。
第一,傳統時代的皇帝,喜歡以“遷徙富豪”的方式來控制地方勢力。
我們讀史書,經常會看到“徙天下豪富實京師”這樣的話。
确實,秦漢以來,皇帝經常通過把富豪遷到首都的方式,把地方上的強大家族連根拔起:“從秦以來,經常不斷地徙天下豪富于京師……這些豪富都是大的土地占有者,把他們遷離家鄉,定居京師,他們隻能攜帶走自己所有的動産,而不能搬移土地。
結果,他們所擁有的大量土地,便被政府沒收。
”[46]比如“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鹹陽十二萬戶”(《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武帝“徙郡國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漢書·武帝紀》)。
明太祖建國不久,即下令遷江南民14萬戶到鳳陽(朱元璋一度打算以鳳陽為首都)。
1391年,遷天下富戶5300戶到南京。
1397年,又強迫各地富戶14300餘戶遷到南京。
[47] 富人被遷徙到首都,意味着一大家人不得不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放棄大量的土地,更别提漫長的遷徙路上老弱人口的生病死亡。
這些舉動用今天的眼光看,無疑是嚴重侵犯民衆權利的行為,但是曆代傳統史家習以為常,均認為是雄才大略的舉動,以為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第二,傳統時代皇室和政府的采購中,經常通過強買強賣的方式來占商人的便宜。
白居易的《賣炭翁》描述的就是唐代官府“和買”的過程,1000多斤炭,半匹紅绡一丈绫就換走了:“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将惜不得。
半匹紅绡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直。
”明代衙門“和買”時,也仍然如此,隻給一半的價格:“價但半給。
如扇子值二錢者隻給一錢,他物類是,鋪戶甚苦之。
”商人雖然抱怨,但是毫無辦法。
這些現象,幾乎曆代都有,人們同樣習以為常:人家提着腦袋打下了江山,還不讓人家占點便宜麼? 第三,一遇财政困難,國家可以公開掠奪商人财産。
比如《舊唐書·盧杞傳》記載: 河南、河北連兵不息,……乃……謀行括率,以為泉貨所聚,在于富商,錢出萬貫者,留萬貫為業,有餘,官借以給軍,冀得五百萬貫。
上許之,約以罷兵後以公錢還……長安尉薛萃荷校乘車,搜人财貨,意其不實,即行搒捶,人不勝冤痛,或有自缢而死者,京師嚣然如被賊盜。
因為戰争頻繁,财政緊張,所以有人請皇帝下令,天下富商,每個人最多隻能留10000貫,多出來的,都要“借”給軍隊。
皇帝同意之後,軍隊就開始公開搜捕商人,如果不交錢,就酷刑折磨,有人因此上吊自殺,整個京城如同被暴亂的軍隊搶劫了一樣。
在傳統時代,遇到财政困難,政府強迫富商捐款甚至扣發百官工資是經常上演的情節。
比如晚清鎮壓太平天國的軍費,相當一部分就是這樣得來的。
除此之外,更别提國家政策朝三暮四,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極不穩定。
所以在傳統時代,财富不能給一個人帶來安全,因為它随時可以被權力剝奪。
權力可以讓一個人一夜暴富,也可以讓他一夜赤貧。
漢文帝病了,長了個瘡,怎麼也治不好,鄧通就給漢文帝吸膿。
漢文帝很感動,特許他可以冶銅鑄錢,鄧通遂一躍而富甲天下;過幾年,漢文帝死了,漢景帝上台,很厭惡這個靠拍馬屁上來的人,于是鄧通就“家财盡被沒收,寄食人家,窮困而死”。
朱元璋時代一個有名的傳說是,江南首富沈萬三為了讨好朱元璋,出巨資助建了南京城牆的1/3,孰料朱元璋見沈萬三如此富有,深恐其“富可敵國”,欲殺之,經馬皇後勸谏,才找了個借口将其流放雲南。
沈萬三客死雲南,财産都被朱元璋收歸國有。
這個傳說雖然被曆史學家證明為杜撰,卻十分傳神地表現了朱元璋時代富人财富的朝不保夕的情形。
這就造成了一個中國
商人即使富可敵國,也沒權利穿綢子。
三 記得我中學時讀世界曆史,課本上有一段是講西方資本主義是怎麼發展起來的,說因為歐洲的國王們很窮,打仗辦事得向商人們借錢,錢借多了還不起,結果國王們就被新興的資産階級控制,不得不制定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
讀了這些之後我大惑不解:君主怎麼會被商人控制?抄了商人的家,商人的一切不就都是君主的了嗎?西方的君主怎麼那樣笨? 其實我的想法是典型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雖然私有制在中國起源很早,然而中國社會并沒有真正确立起“私有财産神聖不可侵犯”的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的。
因此在中國古代王朝,産權比較模糊,有的朝代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但是有的朝代規定土地必須由國家來分配,比如北魏和隋唐的均田制。
這兩種制度可以無縫切換,說明一切都在權力的任意控制下。
所以,傳統中國不可能産生完善的産權保護制度。
中國古代皇權不尊重私人産權,表現在很多方面。
第一,傳統時代的皇帝,喜歡以“遷徙富豪”的方式來控制地方勢力。
我們讀史書,經常會看到“徙天下豪富實京師”這樣的話。
确實,秦漢以來,皇帝經常通過把富豪遷到首都的方式,把地方上的強大家族連根拔起:“從秦以來,經常不斷地徙天下豪富于京師……這些豪富都是大的土地占有者,把他們遷離家鄉,定居京師,他們隻能攜帶走自己所有的動産,而不能搬移土地。
結果,他們所擁有的大量土地,便被政府沒收。
”[46]比如“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鹹陽十二萬戶”(《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武帝“徙郡國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漢書·武帝紀》)。
明太祖建國不久,即下令遷江南民14萬戶到鳳陽(朱元璋一度打算以鳳陽為首都)。
1391年,遷天下富戶5300戶到南京。
1397年,又強迫各地富戶14300餘戶遷到南京。
[47] 富人被遷徙到首都,意味着一大家人不得不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放棄大量的土地,更别提漫長的遷徙路上老弱人口的生病死亡。
這些舉動用今天的眼光看,無疑是嚴重侵犯民衆權利的行為,但是曆代傳統史家習以為常,均認為是雄才大略的舉動,以為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第二,傳統時代皇室和政府的采購中,經常通過強買強賣的方式來占商人的便宜。
白居易的《賣炭翁》描述的就是唐代官府“和買”的過程,1000多斤炭,半匹紅绡一丈绫就換走了:“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将惜不得。
半匹紅绡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直。
”明代衙門“和買”時,也仍然如此,隻給一半的價格:“價但半給。
如扇子值二錢者隻給一錢,他物類是,鋪戶甚苦之。
”商人雖然抱怨,但是毫無辦法。
這些現象,幾乎曆代都有,人們同樣習以為常:人家提着腦袋打下了江山,還不讓人家占點便宜麼? 第三,一遇财政困難,國家可以公開掠奪商人财産。
比如《舊唐書·盧杞傳》記載: 河南、河北連兵不息,……乃……謀行括率,以為泉貨所聚,在于富商,錢出萬貫者,留萬貫為業,有餘,官借以給軍,冀得五百萬貫。
上許之,約以罷兵後以公錢還……長安尉薛萃荷校乘車,搜人财貨,意其不實,即行搒捶,人不勝冤痛,或有自缢而死者,京師嚣然如被賊盜。
因為戰争頻繁,财政緊張,所以有人請皇帝下令,天下富商,每個人最多隻能留10000貫,多出來的,都要“借”給軍隊。
皇帝同意之後,軍隊就開始公開搜捕商人,如果不交錢,就酷刑折磨,有人因此上吊自殺,整個京城如同被暴亂的軍隊搶劫了一樣。
在傳統時代,遇到财政困難,政府強迫富商捐款甚至扣發百官工資是經常上演的情節。
比如晚清鎮壓太平天國的軍費,相當一部分就是這樣得來的。
除此之外,更别提國家政策朝三暮四,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極不穩定。
所以在傳統時代,财富不能給一個人帶來安全,因為它随時可以被權力剝奪。
權力可以讓一個人一夜暴富,也可以讓他一夜赤貧。
漢文帝病了,長了個瘡,怎麼也治不好,鄧通就給漢文帝吸膿。
漢文帝很感動,特許他可以冶銅鑄錢,鄧通遂一躍而富甲天下;過幾年,漢文帝死了,漢景帝上台,很厭惡這個靠拍馬屁上來的人,于是鄧通就“家财盡被沒收,寄食人家,窮困而死”。
朱元璋時代一個有名的傳說是,江南首富沈萬三為了讨好朱元璋,出巨資助建了南京城牆的1/3,孰料朱元璋見沈萬三如此富有,深恐其“富可敵國”,欲殺之,經馬皇後勸谏,才找了個借口将其流放雲南。
沈萬三客死雲南,财産都被朱元璋收歸國有。
這個傳說雖然被曆史學家證明為杜撰,卻十分傳神地表現了朱元璋時代富人财富的朝不保夕的情形。
這就造成了一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