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自治城市”:誕生資本主義的容器
關燈
小
中
大
舉産生一個由12人組成的内閣,來管理城市。
[37] 意大利各地自治城市興起後,自然而然地學習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的治理模式。
随着時間的推移,歐洲自治城市越來越多。
從12世紀起,意大利、法蘭西、荷蘭、德意志陸陸續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共和國、半獨立國家、執政官制城市、自由市鎮。
[38]這些城市的共同特點是由城市議會來管理城市。
在議會的決議下,城市可以自己立法、組織軍隊、發行貨币、決定如何收稅。
二 “自治”是解開資本主義之謎的鑰匙。
有一些曆史學家認為,中國在晚明和清代已經産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江南城鎮中出現了很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業工場,如果中國正常的曆史進程不被西方列強打斷的話,中國也許會順利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繼續領先世界。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呂振羽的說法:明清之際,中國都市資産階級經濟已經得到很好的成長,可惜這寶貴的蓓蕾還沒長成,就“遭受外來的強力襲擊——鴉片戰争,把它絞殺于母胎之内”。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資本主義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現象,不僅僅在于手工業工場數量的多少,更關鍵的是與之配套的政治、社會和文化。
約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說,資本主義“意味着一種價值體系,對生活的一種态度,一種文明”。
黃仁宇說,“資本主義在曆史上展開時,表現為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資本主義帶着整體性”。
楊師群說:“所謂資本主義萌芽是一個包括系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基因細胞的有機結合體。
”王家範概括得更為簡明扼要:“資本主義是一個整體性的曆史運動,而不是個别經濟現象。
” 而在這個體系和運動中,“自治城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自治城市是培養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器皿。
自治城市的第一個核心特點是“自由”,它的所有居民都是自由人。
歐洲大多數城市的習慣法是,“如果一個農奴逃到城市,在那裡住了一年零一天而未被捕捉到,他便成為自由人。
正如當時的俗話所說的那樣,城市的空氣能使人自由”。
英王亨利二世給予林肯城的特許狀中是這樣寫的:“任何人在林肯城的居留期達到一年零一日,而且已經照章納稅,……我将準許他與過去那樣,繼續以市民身份居住在林肯城中。
”[39] 封建主的領地和莊園裡,有着各種各樣的規矩和束縛,但城市裡完全沒有。
市民擁有一切自由權利,可以自由地選擇與誰結婚,可以自由地搬遷住址,可以自由地支配他的一切财産。
[40] 自治城市的第二個核心特點是平等。
這些城市中,不管是市長、法官、貴族、教士或作坊主、商人,還是受雇傭的幫工、學徒,盡管貧富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公民,在法律身份上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人享有多于别人的特權。
[41]“所有市鎮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權利。
這是一個能繁殖的胚芽……市民中沒有一個人被允許有特殊權利。
市民、工匠或商人均享有人身自由。
”[42] 市民法律地位平等,這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核心條件。
資本主義本質上是反特權、反等級制的,因為經濟如水,隻有去除種種堤壩和障礙,在平等和自由的條件下,經濟要素才能流動起來。
三 經濟繁榮的城市有大量的工作崗位,極具吸引力。
所以大量的農奴和農民來到城裡,大量自治城市如雨後春筍一樣在西歐沿海地帶生長起來。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封建主都願意把城市的自由賣給城裡人。
因此,除了花錢贖買之外,城市獲得自治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武裝鬥争”,通過戰争打敗封建主,獲得自由。
到後來,這些自治城市還能夠聯合起來,挑戰國王們的政治權威:“當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企圖強迫意大利北部的米蘭、布雷西亞、帕爾馬、維羅納等富庶城市納稅,并接受帝國管轄時,這些城市便組成倫巴第聯盟;聯盟在教皇的支持下,成功地進行了反對皇帝的戰争。
同樣,1350年,不來梅、呂貝克、斯德丁、但澤等波羅的海沿岸的90個城市組成了漢薩同盟,反對海盜,迫使外國承認它們的商業特權,實際上壟斷了北歐的貿易。
”[43]教皇也數次與這些自由城市發生沖突,也曾将一些城市“開除教籍”,但始終無法改變這些城市的獨立之風。
中世紀後期,歐洲大陸的城市商人們憑借手中的巨額資金獲得了越來越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權力,他們漸漸成為倫敦的市長、德意志共和國自由市的參議員、荷蘭的州長。
商人們得意揚揚地借錢給那些窮困潦倒的國王和貴族,讓後者不得不在他們面前卑躬屈膝。
商人的财富和他的政治權力是同步增長的。
這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
那麼,為什麼在歐洲能出現自治城市,而在其他地區,比如商業同樣廣泛存在的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地區不行呢?
[37] 意大利各地自治城市興起後,自然而然地學習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的治理模式。
随着時間的推移,歐洲自治城市越來越多。
從12世紀起,意大利、法蘭西、荷蘭、德意志陸陸續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共和國、半獨立國家、執政官制城市、自由市鎮。
[38]這些城市的共同特點是由城市議會來管理城市。
在議會的決議下,城市可以自己立法、組織軍隊、發行貨币、決定如何收稅。
二 “自治”是解開資本主義之謎的鑰匙。
有一些曆史學家認為,中國在晚明和清代已經産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江南城鎮中出現了很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業工場,如果中國正常的曆史進程不被西方列強打斷的話,中國也許會順利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繼續領先世界。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呂振羽的說法:明清之際,中國都市資産階級經濟已經得到很好的成長,可惜這寶貴的蓓蕾還沒長成,就“遭受外來的強力襲擊——鴉片戰争,把它絞殺于母胎之内”。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資本主義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現象,不僅僅在于手工業工場數量的多少,更關鍵的是與之配套的政治、社會和文化。
約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說,資本主義“意味着一種價值體系,對生活的一種态度,一種文明”。
黃仁宇說,“資本主義在曆史上展開時,表現為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資本主義帶着整體性”。
楊師群說:“所謂資本主義萌芽是一個包括系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基因細胞的有機結合體。
”王家範概括得更為簡明扼要:“資本主義是一個整體性的曆史運動,而不是個别經濟現象。
” 而在這個體系和運動中,“自治城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自治城市是培養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器皿。
自治城市的第一個核心特點是“自由”,它的所有居民都是自由人。
歐洲大多數城市的習慣法是,“如果一個農奴逃到城市,在那裡住了一年零一天而未被捕捉到,他便成為自由人。
正如當時的俗話所說的那樣,城市的空氣能使人自由”。
英王亨利二世給予林肯城的特許狀中是這樣寫的:“任何人在林肯城的居留期達到一年零一日,而且已經照章納稅,……我将準許他與過去那樣,繼續以市民身份居住在林肯城中。
”[39] 封建主的領地和莊園裡,有着各種各樣的規矩和束縛,但城市裡完全沒有。
市民擁有一切自由權利,可以自由地選擇與誰結婚,可以自由地搬遷住址,可以自由地支配他的一切财産。
[40] 自治城市的第二個核心特點是平等。
這些城市中,不管是市長、法官、貴族、教士或作坊主、商人,還是受雇傭的幫工、學徒,盡管貧富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公民,在法律身份上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人享有多于别人的特權。
[41]“所有市鎮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權利。
這是一個能繁殖的胚芽……市民中沒有一個人被允許有特殊權利。
市民、工匠或商人均享有人身自由。
”[42] 市民法律地位平等,這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核心條件。
資本主義本質上是反特權、反等級制的,因為經濟如水,隻有去除種種堤壩和障礙,在平等和自由的條件下,經濟要素才能流動起來。
三 經濟繁榮的城市有大量的工作崗位,極具吸引力。
所以大量的農奴和農民來到城裡,大量自治城市如雨後春筍一樣在西歐沿海地帶生長起來。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封建主都願意把城市的自由賣給城裡人。
因此,除了花錢贖買之外,城市獲得自治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武裝鬥争”,通過戰争打敗封建主,獲得自由。
到後來,這些自治城市還能夠聯合起來,挑戰國王們的政治權威:“當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企圖強迫意大利北部的米蘭、布雷西亞、帕爾馬、維羅納等富庶城市納稅,并接受帝國管轄時,這些城市便組成倫巴第聯盟;聯盟在教皇的支持下,成功地進行了反對皇帝的戰争。
同樣,1350年,不來梅、呂貝克、斯德丁、但澤等波羅的海沿岸的90個城市組成了漢薩同盟,反對海盜,迫使外國承認它們的商業特權,實際上壟斷了北歐的貿易。
”[43]教皇也數次與這些自由城市發生沖突,也曾将一些城市“開除教籍”,但始終無法改變這些城市的獨立之風。
中世紀後期,歐洲大陸的城市商人們憑借手中的巨額資金獲得了越來越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權力,他們漸漸成為倫敦的市長、德意志共和國自由市的參議員、荷蘭的州長。
商人們得意揚揚地借錢給那些窮困潦倒的國王和貴族,讓後者不得不在他們面前卑躬屈膝。
商人的财富和他的政治權力是同步增長的。
這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
那麼,為什麼在歐洲能出現自治城市,而在其他地區,比如商業同樣廣泛存在的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地區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