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自治城市”:誕生資本主義的容器
關燈
小
中
大
一
經濟的發展不光改善了歐洲人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羅馬帝國擁有大量的城市,有四通八達的道路,有許多可以航行的河流,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内湖,因此地中海周圍的貿易非常繁榮。
然而“蠻族入侵”破壞了全國性的市場,連接全國的道路被林立的小邦阻斷,莊園一個個建起,城市成為廢墟,商業完全凋零。
法國中世紀史專家喬治·杜比(GeorgeDuby)說:“在900年時,城鎮幾乎完全從歐洲大陸上消失,而商業活動事實上等于零。
”各地封建主不得不完全依靠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
直到中世紀後期,随着經濟的發展,糧食出現大量剩餘,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消費。
“貿易再次開始,貨币流通加快,城鎮又一次形成。
”[31]商業再次複興,國王們從商業發展中看到了好處,因為可以從商人身上收到大量的稅收。
各國紛紛制定鼓勵商業的政策,商業在歐洲各地蓬勃發展起來。
“盡管從事商業的人隻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紀後期商業的巨大發展,對整個社會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32] 最顯著的影響是商業城市的又一次大面積出現。
如果從人口和體量來看,中世紀再度出現的歐洲城市都不大,有20000人口的城市就算很大的了。
不但沒法跟中國比,也沒法和同時期的印度和中東的城市比。
但是歐洲城市有着世界上其他地方城市沒有的特點,那就是“自治”。
城裡的商人腰纏萬貫,莊園裡的貴族們卻缺錢,特别是沒有現金。
因為莊園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基本不用貨币,大部分莊園裡的農民一年到頭一個硬币都不用花就能正常生活。
甚至很多人從出生到死亡,根本就沒見過錢長什麼樣。
貴族需要大量的錢買武器和奢侈品,然而手中沒有現金。
當然,貴族有特權而商人沒有。
貴族的特權對商人形成種種難以忍受的限制和約束。
“每個封建主,上自公爵和伯爵,下至子爵和小城主,包括國王本人也不例外,對經過領地的一切商人小販,課以重稅。
”[33]各地還流行着一些蠻不講理的“習慣法”,比如“觸地法”,凡是裝在車上的貨物和其他物品,一旦落到地上,則歸當地領主所有。
如果貨車傾倒,則全車貨物都要歸領主所有。
[34] 有錢卻讨厭束縛的城市商人,和有特權卻缺錢的地方貴族,如同螺絲和螺母,一拍即合,當時的歐洲,出現了一個世界曆史上其他地方很少見的現象,那就是城市居民們聯合起來,付給貴族一筆錢,像購買貨物一樣,從貴族手中買到了城市若幹年的“自治權”。
亨德裡克·威廉·房龍(HendrikWillemVanLoom)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這一過程:一位公爵大人因為欠了意大利銀行家的巨額高利貸,百般無奈,不得不向城裡人要求一筆貸款。
商人們商議後答複說“同意”,說他們樂意幫助公爵擺脫困境。
“但作為345金鎊的交換,他是否能給他們一個書面許諾(另一份特許證),許諾他們,市鎮居民,可以建立一個他們自己的、由城市裡所有商人和自由公民選舉出來的議會,前述的議會将不受來自城堡一方幹涉地管理市政事務。
大人怒不可遏。
但是他需要這筆錢,隻得同意并簽署了特許證……市鎮居民們還得到了一份新的,允許他們建造一所‘市政廳’及一座堅固的、可以存放所有特許狀、防備火災和偷盜的塔樓,其實那意思是防備将來大人和他的武裝随從使用武力。
”[35] 雙方簽訂特權證書後,密封于保險箱裡,把保險箱保存在市政廳的塔樓中。
在歐洲少數沒有被毀壞的市政廳裡,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些文件。
這樣,城市的主人就由公爵變成了市鎮議會。
市鎮議會的出現,是借鑒了古羅馬的智慧。
自治城市最早出現在11世紀的意大利。
古代羅馬文化雖然被中世紀的宗教文化淹沒,但是在意大利并沒有被徹底遺忘。
12世紀的奧托這樣描繪意大利北部倫巴底地區的城市: 在管理城市和維護他們的共和國的過程中,他們效仿了古羅馬人的智慧。
他們熱愛自由,因此,為避免濫用權力,他們是由執政官而非指揮官的意志統治的。
他們中有三個等級:騎士、小貴族和平民百姓。
為了抑制傲慢,執政官不是從某一個而是從上述三個等級中挑選出來。
為了防止他們觊觎權力,他們每年被輪換一次。
[36] 1138年佛羅倫薩首次選舉執政官,就模仿古羅馬的方式。
中國人相信天無二日,而古羅馬卻同時選出兩名執政官,任期隻有一年,防止專權。
佛羅倫薩也是這樣,在4個城區各選一人,選出4名執政官,任期一年。
和羅馬時期相類,自治城市最高權力屬于市民大會,如果對政府非常不滿,佛羅倫薩人可以舉行公民大會來改換政府。
但是,由于人口衆多,不可能頻繁地舉行市民大會,隻能由市民們選出議員,組成城市議會。
威尼斯的議會有300人,選
羅馬帝國擁有大量的城市,有四通八達的道路,有許多可以航行的河流,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内湖,因此地中海周圍的貿易非常繁榮。
然而“蠻族入侵”破壞了全國性的市場,連接全國的道路被林立的小邦阻斷,莊園一個個建起,城市成為廢墟,商業完全凋零。
法國中世紀史專家喬治·杜比(GeorgeDuby)說:“在900年時,城鎮幾乎完全從歐洲大陸上消失,而商業活動事實上等于零。
”各地封建主不得不完全依靠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
直到中世紀後期,随着經濟的發展,糧食出現大量剩餘,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消費。
“貿易再次開始,貨币流通加快,城鎮又一次形成。
”[31]商業再次複興,國王們從商業發展中看到了好處,因為可以從商人身上收到大量的稅收。
各國紛紛制定鼓勵商業的政策,商業在歐洲各地蓬勃發展起來。
“盡管從事商業的人隻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紀後期商業的巨大發展,對整個社會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32] 最顯著的影響是商業城市的又一次大面積出現。
如果從人口和體量來看,中世紀再度出現的歐洲城市都不大,有20000人口的城市就算很大的了。
不但沒法跟中國比,也沒法和同時期的印度和中東的城市比。
但是歐洲城市有着世界上其他地方城市沒有的特點,那就是“自治”。
城裡的商人腰纏萬貫,莊園裡的貴族們卻缺錢,特别是沒有現金。
因為莊園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基本不用貨币,大部分莊園裡的農民一年到頭一個硬币都不用花就能正常生活。
甚至很多人從出生到死亡,根本就沒見過錢長什麼樣。
貴族需要大量的錢買武器和奢侈品,然而手中沒有現金。
當然,貴族有特權而商人沒有。
貴族的特權對商人形成種種難以忍受的限制和約束。
“每個封建主,上自公爵和伯爵,下至子爵和小城主,包括國王本人也不例外,對經過領地的一切商人小販,課以重稅。
”[33]各地還流行着一些蠻不講理的“習慣法”,比如“觸地法”,凡是裝在車上的貨物和其他物品,一旦落到地上,則歸當地領主所有。
如果貨車傾倒,則全車貨物都要歸領主所有。
[34] 有錢卻讨厭束縛的城市商人,和有特權卻缺錢的地方貴族,如同螺絲和螺母,一拍即合,當時的歐洲,出現了一個世界曆史上其他地方很少見的現象,那就是城市居民們聯合起來,付給貴族一筆錢,像購買貨物一樣,從貴族手中買到了城市若幹年的“自治權”。
亨德裡克·威廉·房龍(HendrikWillemVanLoom)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這一過程:一位公爵大人因為欠了意大利銀行家的巨額高利貸,百般無奈,不得不向城裡人要求一筆貸款。
商人們商議後答複說“同意”,說他們樂意幫助公爵擺脫困境。
“但作為345金鎊的交換,他是否能給他們一個書面許諾(另一份特許證),許諾他們,市鎮居民,可以建立一個他們自己的、由城市裡所有商人和自由公民選舉出來的議會,前述的議會将不受來自城堡一方幹涉地管理市政事務。
大人怒不可遏。
但是他需要這筆錢,隻得同意并簽署了特許證……市鎮居民們還得到了一份新的,允許他們建造一所‘市政廳’及一座堅固的、可以存放所有特許狀、防備火災和偷盜的塔樓,其實那意思是防備将來大人和他的武裝随從使用武力。
”[35] 雙方簽訂特權證書後,密封于保險箱裡,把保險箱保存在市政廳的塔樓中。
在歐洲少數沒有被毀壞的市政廳裡,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些文件。
這樣,城市的主人就由公爵變成了市鎮議會。
市鎮議會的出現,是借鑒了古羅馬的智慧。
自治城市最早出現在11世紀的意大利。
古代羅馬文化雖然被中世紀的宗教文化淹沒,但是在意大利并沒有被徹底遺忘。
12世紀的奧托這樣描繪意大利北部倫巴底地區的城市: 在管理城市和維護他們的共和國的過程中,他們效仿了古羅馬人的智慧。
他們熱愛自由,因此,為避免濫用權力,他們是由執政官而非指揮官的意志統治的。
他們中有三個等級:騎士、小貴族和平民百姓。
為了抑制傲慢,執政官不是從某一個而是從上述三個等級中挑選出來。
為了防止他們觊觎權力,他們每年被輪換一次。
[36] 1138年佛羅倫薩首次選舉執政官,就模仿古羅馬的方式。
中國人相信天無二日,而古羅馬卻同時選出兩名執政官,任期隻有一年,防止專權。
佛羅倫薩也是這樣,在4個城區各選一人,選出4名執政官,任期一年。
和羅馬時期相類,自治城市最高權力屬于市民大會,如果對政府非常不滿,佛羅倫薩人可以舉行公民大會來改換政府。
但是,由于人口衆多,不可能頻繁地舉行市民大會,隻能由市民們選出議員,組成城市議會。
威尼斯的議會有300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