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沒有中世紀,就沒有新歐洲

關燈
民飲食的一部分,許多村莊出現了永久性的啤酒館。

     肉食也逐漸增多,這帶動了鄉村屠戶的生意發展。

    [25] 我在《饑餓的盛世》一書中引用過18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譜: 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鹹豬肉;午飯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豬肉、馬鈴薯、白菜或蘿蔔。

    晚飯是面包和奶酪。

    通常在星期天,人們才吃上鮮豬肉。

    [26] 這是工業革命早期的情況,到工業革命完成之後,英國農民的生活水平又進一步提高。

    中等農戶的消費清單上每天還要加上2.3加侖脫脂牛奶,1磅奶酪,10.5品脫淡啤酒。

    在經濟條件較好的約曼,還會多出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1英兩茶。

     而在同時期的中國,普通農民是“瓜菜半年糧”,平時隻能粗糧淡飯,勉強維持溫飽,青黃不接的時候還要挖一些野菜才能度日。

     五 歐洲曆史上的黑暗、愚昧和殘酷,觸目皆是。

    羅馬帝國的昏君荒淫暴虐的花樣并不比商纣王、隋炀帝少;羅馬教廷的酷刑也同樣令人毛骨悚然;英國曆史上同樣不乏血腥變态的國王;社會生活方面,歐洲也長期髒亂差。

     但是從中世紀後期開始,歐洲不論是物質文明還是政治文明都出現了迅速發展,發展的結果不是量變而是質變。

    而從13世紀起,中國的政治文明卻基本是反向發展,因此,雙方差距越來越大。

     乾隆晚年,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到達中國。

    來到中國前,歐洲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富庶而強大的國家,如同馬可波羅說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绫羅綢緞。

    然而到了中國之後,他們卻驚訝地發現,中國的大部分普通人都遠比歐洲人窮困。

     英國使臣們在後來寫的回憶錄當中說,朝廷雇用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

    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

    “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

    ”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

    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争搶,然後煮水泡着喝”。

    “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裡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相提并論。

    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生活在水上的悲慘的中國人一向處于半饑半飽的狀态,樂于以任何食物為食,即使是腐爛了的也不放過。

    ”[27] 英國人之所以對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感到如此震驚,主要是因為那時中英兩國人均GDP已經有了巨大差距。

    李稻葵等人的研究認為,北宋時期的中國要比英國富裕得多,但在那之後,英國人均GDP開始不斷增長,而中國人均GDP卻不升反降,特别是清代因為人口迅速增長,人均GDP更以每年-0.34%的速度衰退,到1840年左右,中國的人均GDP隻是英國水平的15.04%。

    [28]劉逖也認為中國近代後期人均GDP是反向發展的,1600年,中國人均GDP大約為白銀4.5兩,到1840年下降到了約3.4兩。

    [29] https://m.pilibook.com/img/03.jpg 中英人均GDP對比圖 注:此圖來源是李稻葵、金星晔、管漢晖《中國曆史GDP核算及國際比較:文獻綜述》一文,制圖為胡列箭。

    為了對比方便,我去掉了别的數字,隻保留了中英對比。

    他們以1990年美元購買力平價為基準進行換算,得到可以用于國際比較的GDP數據。

    [30]雖然縱軸上的具體數字可能有問題,但是這張圖所反映的曆史趨勢還是大緻正确的。